孙一鸣 解丽丽 刁剑霞 徐晓琳 王翠 王晓虹
原发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 主要是患者睡眠时间不足, 或睡眠质量低, 影响患者白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临床中治疗失眠的药物较多, 本研究采用艾司唑仑片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56例原发性失眠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106例原发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失眠防治指南(2012版)》[2]中关于原发性失眠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6例, 女24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2.13±7.28)岁;病程1~5年, 平均病程(1.04±1.36)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29例, 女27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97±7.77)岁;病程1~5年, 平均病程(1.05±1.26)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唑仑片(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291, 规格:1 mg/片),2 mg/次, 1次/d, 睡前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右佐匹克隆片(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0002, 规格:1 mg/片)进行治疗, 2 mg/次, 1次/d, 睡前口服。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30 d后,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SRSS评分。治疗前后分别采用SRSS对患者失眠程度进行评价, SRSS测评项目主要包括:①入睡困难;②睡眠不足;③觉醒不足;④睡眠质量;⑤觉醒时间;⑥睡眠不稳;⑦噩梦惊醒;⑧早醒;⑨服药状况;⑩失眠后反应[3]。评分采用5分制, 满分为50分,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失眠程度越严重。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失眠改善情况进行判定, 痊愈:SRSS总评分改善≥90%;显效:SRSS总评分改善≥70%, <90%;有效:SRSS总评分改善≥30%,<70%;无效:SRSS总评分<30%。临床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0 d后,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29%(50/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0%(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12, P=0.001<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R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RSS评分分别为(12.13±2.03)、(17.84±4.42)分,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8.46±3.28)、(28.06±4.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680、12.109, P<0.05);观察组治疗后SR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98,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RSS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RSS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56 28.46±3.28 12.13±2.03ab 31.680 0.000对照组 50 28.06±4.01 17.84±4.42a 12.109 0.000 t 0.564 8.698 P 0.574 0.000
失眠主要是指患者入睡困难, 入睡30 min仍未睡眠;患者夜间入睡后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期间突然清醒;患者夜间总睡眠时间<6 h;睡眠期间患者多梦, 噩梦频繁;次日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嗜睡、影响工作等症状[4]。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 我国失眠患者数量近年来逐渐增多, 同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失眠的高发病率不仅停留于老年人, 20~40岁中青年的发病率逐年升高[5]。
原发性失眠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2种, 非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合理运动、行为和认知干预进行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分为巴比妥类、苯二氮类和非二氮类3大类, 现在临床主要采用苯二氮类和非二氮类药物治疗。本研究采用的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类催眠剂,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机体γ-GABAA受体上的α1~3或α5亚单位进行结合, 促进机体γ-氨基丁酸产生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6]。但艾司唑仑的应用会对患者产生耐药、生理依赖、戒断反应、反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 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右佐匹克隆属于非二氮类催眠药物, 是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的代表, 右佐匹克隆是佐匹克隆的立体异构体, 属于环吡咯酮类的化合物, 长期服用也不会产生生理依赖、戒断反应、反跳性失眠等不良反应, 右佐匹克隆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惊厥和肌肉松弛作用[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30 d后,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29%(50/5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0%(31/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12, P=0.001<0.05)。上述结果说明,艾司唑仑片联合右佐匹克隆片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比单纯应用艾司唑仑片效果更好。另外,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SRSS评分分别为(12.13±2.03)、(17.84±4.42)分,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8.46±3.28)、(28.06±4.01)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680、12.109, P<0.05);观察组治疗后SR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98, P<0.05)。上述结果说明, 艾司唑仑片联合右佐匹克隆片能够减轻患者入睡困难、睡眠不足、觉醒不足等症状, 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觉醒时间, 有效降低睡眠不稳、噩梦惊醒、早醒等症状的发生。艾司唑仑片、右佐匹克隆片的联合应用能够更显著地治疗原发性失眠。
综上所述, 艾司唑仑片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原发性失眠短期效果显著, 能够改善患者失眠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