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锦花
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教师检阅课堂教学质量的参考工具。新课程改革倡导作业应当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通过作业来收获成功。从学科角度上看,数学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当重点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的多元性:多种答题思路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浪漫的年龄,思维的跳跃性非常大,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思维品质。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这种思维特征转换为思维特质,将跳跃性思维引导往多元性思维发展。而这也应当成为作业设计的一种思维理念。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采用多种答题思路来完成作业。
以数学中的数据计算为例,学生会先后学习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整数的四则混合计算等。随着学生接触的数据运算类型的丰富,可供学生解答的方式就会越来越多。比如是按部就班型的常规解答方式,还是出奇制胜型的特殊解答方式。前者更多遵循的是一般的数据运算思维规律,后者更多瞄准的是具有特殊规律的数据运算,这两种思维都应当是学生需要掌握与具备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数据运算类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解答,以尽可能地刺激学生的思维往多元性去发展与锻炼。
思维的灵活性:匹配题目类型
承接上文的思维多元性往下分析,面对有多种不同解答方式,多个不同思维切入点的同一道题目,究竟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呢?这考验的就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就是能否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最佳的解答方式。为了训练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当强调与突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同样以数据运算的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将题目分为若干组——从普遍性数据运算到具有特殊性数据运算,到同时具有普遍性数据与特殊性数据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要求学生在完成时记录所需时间,在作业收缴上来后,统计学生的答题时间;然后找出答题能力较弱、答题能力达到平均水平以及答题能力较强的三位同学作为代表,要求他们分别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答题思路与方式。教师则通过同一道题目的三位同学答题思路进行对比,来让学生们直观地看到解题差异性所在,并在这种差异性中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根据题目类型来匹配对应的最佳答题方式。通过讲解与分析,让学生学会在作业中去总结题目的规律;最后再布置一次类似的作业,让学生带着课堂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去再次实践答题,以訓练自己的思维灵活性。通过这种“对比+规律讲解+实践运用”的作业方式,去一步步地开发学生的智力,鞭策学生的大脑活力,让学生的大脑能够高速运转起来,而不只是满足于知道知识,接触知识。
思维的抽象性:搭载实物思考
学生从中年级开始到进入高年级的过程中,其思维的逻辑性也正快速地发展,表现于外就是学生的思维抽象性开始渐渐地呈现出来。这也是教师要重点训练与打磨的一点。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借助于实物思考的作业,来凸显出思维的抽象性训练。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这一节的作业,将围绕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系列性质与特点来开展。教师最开始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比照着实物来完成作业,比如长方体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完全相同,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一样等。在完成最基本的肉眼可见、伸手可数的基础作业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来借助虚线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根据自己所画图形来完成作业,比如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根据图示所标注的条件来计算出长方体完整的各部分尺寸等。以实物为切入点,让学生由具化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以起到训练抽象思维的目的。
思维的创意性:拓展作业边界
小学生正处于天真浪漫的年龄,其思维天马行空,常常不按常理“出牌”,这同样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独有的宝贵特征。教师同样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与塑造,通过拓展作业的边界来凸显出思维的创意性。
以《统计》为例,学生会陆续地学习到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来布置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数据的搜集与统计,比如大家喜欢的动画片是哪一部,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哪一个,最喜欢的零食是哪一种等。在统计内容的整理过程中,可以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画出自己的结论;可以与语文学科结合,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统计报告;可以与自然手工课程结合,让学生做出自己的结论模型等。这种作业方式,其实是打破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固有边界,让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兴趣和专注力投放到数学科目来,在完成作业时能够最大程度地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进行。这种作业类型,不仅更容易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同时跨学科的作业完成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一方面是在重温课堂知识,另一方面是在训练思维能力。而后者则直接决定着学生长久性的数学素质,考验着学生能否具备逻辑理性的思维潜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当重点突出思维的多元性、灵活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带领学生在数学世界里,搭载思维的快车畅快地巡游。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