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9-03-18 11:49张勐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高校

张勐

摘要: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子系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为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235-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为我们做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2017年11月17日,中央文明委公布《关于表彰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的决定》,全国共有39所高校受到表彰,充分展示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为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1]

一、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

1.教育引导功能。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通过知识体系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观念上的教育和引导。

2.政治保障功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子系统,“在精神文明的框架中,主流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出于精神文明结构体系的顶层,具有崇高性的特质。”[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确保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保障作用。

3.法治监督功能。精神文明的内容比法律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更深入,并且为法治提供了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前提,因此说法治是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法治反过来对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规范和监督的作用。

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是按照思想道德建设好、领导班子建设好、教师队伍建设好、校园文化建设好、优美环境建设好、活动阵地建设好等“六个好”的标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

1.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校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运用好干部、教师专题培训以及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深化思想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贯彻落实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新闻宣传、理论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四管齐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知晓、入脑入心。举办公益广告征集和宣传活动,着力拓展传播渠道。组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我为正能量代言”活动和“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浸润师生的心灵,做到“日用而不觉”。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扎实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完善学校“三节”制度,建立激励惩罚机制。大力开展低碳生活宣传教育,组织“世界环保日”宣传、“地球一小时”活动、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活动和评选“十佳节能微建议”等主题活动,引导师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养成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4.落实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及各项工作制度,组织召开协调联动会议,加强分析研判,做好定期报告工作。完善校园网络舆情分析应对处置机制,有效化解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强化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网上舆论引导,消除网络杂音,凝聚形成强大正能量。深入开展校园反邪教工作,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构建安全文明和谐校园。切实加强各类阵地管控,严格审批制度,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确保学校意识形态安全。

5.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组织师生学习中华文化重要典籍,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和戏曲书法进校园活动等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设计开发和推广校园文化产品,充分利用校史馆、档案馆、校训校风广场、名人雕塑广场等文化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引导师生弘扬和践行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加强校史校情教育,激发师生爱校情感,全面提高“主人翁”意识,营造“爱校、荣校、兴校”的良好氛围。

6.加强校园诚信建设。在教师中以学术诚信为主题,在学生中以诚信做人为主题,通过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实践养成、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机制,把学术诚信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把诚信做人纳入学生德育考评机制。组织开展“诚信校园行”、“诚信活动周”等主题活动,教育师生以德修身、诚信做人。加强诚信典型宣传,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7.深化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安全稳定教育和管理,切实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组织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月”和“安全文化节”活动,做好校园安全稳定隐患排查并化解,举办安全出行、防火、防盗、防骗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食品卫生和安全生产管理。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和检查力度,认真做好控制环境污染以及卫生防疫等工作,营造清洁、卫生、健康的校园环境。

8.深化拓展法治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加大对全体师生的普法力度,做好“七五”普法中期自查工作。结合高校举办法治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理论宣讲、知识竞赛、图片展、义务法律咨询等形式,开展学习宪法和宪法修正案主题活动。健全普法和法律服务志愿队伍,积极开展法律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师生法治素养,构建法治校园。

9.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清明、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和“五四”、“七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11·9”、“12·4”等主题宣传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入党仪式、教师节等时机,以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民族体育、网络祭奠、文艺展演、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仪礼节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肩负起培养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的重任,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为路径,拓展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构建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03-01.

[2]王岩.新时代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路研究[J].道德与文明,2017,(6):8-13.

[3]习近平.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N].人民日报,2018-05-03.

[4]樊浩.“精神”,如何与“文明”在一起[J].哲学动态,2015,(8):5-13.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高校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