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专业建设中的国际“一流”标杆研究

2019-03-18 11:49袁国青李军朱延娟沈海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一流专业一流学科标杆

袁国青 李军 朱延娟 沈海军

摘要:被列入一流大学建设目录的高校,其学科建设自应对标“一流”,但作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不同领域专门人才的专业建设是否有对应的国际“一流”标杆呢?“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内涵、关系如何?结合航空专业的建设,我们该如何理解一流标杆?我们认为,我国的航空专业建设必须面向我国航空业发展的实际,扎根中国大地,致力于培养符合中国乃至全人类当前及中、远期发展要求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以人才质量是否能很好地支撑航空强国梦的实现作为衡量专业建设是否“一流”的根本准绳。其有别于一流学科的建设,又与一流学科的建设关系密切。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航空专业;标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001-05

一、前言

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得以颁布,时至9月21日正式对外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共有137所高校入围。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计95所。

在此大背景下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和学科自应对标世界“一流”。当然那些列为一流建设的高校并不是其所有学科都被列为了“一流学科”建设目录,但按杨振宁先生对“一流大学”的阐释:“若一个学校有5至10个系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其他学科也不太差,即世界一流大学。”则这些大学未列入“一流学科”建设目录的学科也应比较靠前才行。从这个角度看,被列入“一流大学”建设的高校,其所有学科专业都应积极谋求一流,即相关学科专业的带头人不应被动应对,而应主动为之。一方面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去理解“双一流”建设的迫切性、重要性,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可从成功学的角度充分认知建立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表明: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有句名言:“如果我不知道要驶向哪个港口,就没有任何风向适合我。”基于此,给自己的学科专业设立一个目标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学科”和“专业”的内涵

一般来讲,“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為知识,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成为学科。

关于“知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

大学里的“专业”并非欧美高校的词汇,而是中国和原苏联等国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一般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其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中,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培养方案。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学校的主修(Major或Specialty)。本质上其是学生培养的平台或载体,它以某一学科为主体,以其他若干学科为支撑而建设,目的是适应经济社会某一领域或者某一方面的需要。

现在不少专业还设有若干专业方向,其是指在某个专业领域内细分出的方向,一般选择了一个专业方向就意味着在学过了专业内所包含的基本课程后,还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该专业方向的课群组学习上,这样选读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可在该专业方向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时会比没选读该方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该专业方向领域内就业或深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不能在其他专业方向或其他专业领域谋求发展。

三、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的关系

“一流学科”,指的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其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流”的,其不是“知识体系”本身,而主要指“生产新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所生产的“新知识体系”的质量。世界大学排名中认可度比较高的主要有四大排行榜[1]—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学排名、英国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在各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中,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各类收入及社会声誉是其关注的几个主要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改革与发展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周光礼先生[2]指出,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是:一流的学者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术声誉、一流的社会服务。根据学术逻辑,一流学科有两个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学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建设一流的学者队伍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充足而灵活的经费,二是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根据社会需求逻辑,一流的学科不但要为区域工商业创新做出突出贡献,而且要为区域人力资源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甚至还要为区域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换句话说,从社会需求逻辑来看,学科建设应该面向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香港大学第14任校长徐立之曾这样描述一流学科,“每当有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如果我们相关学科的老师会被邀请去做专题演讲,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学生都希望来上这门课,那这个学科就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学科。”

杨兴林[3]认为“一流专业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重要之意。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流社会服务,这五大建设任务,居于第二位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在地蕴含着“一流专业”建设之意。

所谓“一流专业”其核心要义应是能将学生培养成某专门领域一流毕业生的专业。通常其要求生源首先是一流的,当然最关键的是每位在该专业学习后的同学,都能在德、康、能、知、美等几个方面有显著的提升,具备成为行业精英、党政杰出人才、企业领袖等良好素质。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4]指出,培养一流人才,基础和核心是一流本科。要办好一流本科,必须有一流专业做支撑。他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流大学是目标,一流学科是条件,一流本科是根本,一流专业是基础。一流学科不等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总和也不等于一流大学。没有一流本科,建设一流大学就成了自娱自乐。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的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术都在专业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建设扎实落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能实现。其在2018年1月30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布会上宣布2018年将推出“六卓越一拔尖”建设的一万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计划,到2022年,将有20%的专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此来保证中国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在国际上一较高低,可见一流专业建设已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

我们知道,专业建设首要的是制订好培养方案。要建成一流专业,必须有一流的培養方案,其阐明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和人类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需求,且应有前沿性和引领性特征;其提出的专业培养标准应体现普遍共识,又应具有鲜明特色;规划开设的课程应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与之配套的应有一流的办学体制机制、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的课程建设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流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唯有如此,一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哈佛、耶鲁、麻省、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这些大学高度重视本科通识教育,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能力培养,它们坚持教书比天大,教学第一。它们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极为严格,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着力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同时,它们十分注重小班教学,为学生与教授之间进行沟通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正因为如此,它们才得以成为各国莘莘学子魂牵梦萦的学术殿堂。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陆国栋先生[5]认为:学科是通过专业承担起人才培养这一职能的。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一个专业要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首先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必须依托与它相关的学科来组织课程体系,然后实施教学过程,获得教学效果。

一流本科的衡量标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看学生在本科期间有多少增值,特别是智慧的增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值。有多少成长,有几许担当,即通过通识博雅教育让学生逐步明白如何做人,通过专业培养让学生学会做事,既重“才”的培养,更重“人”的培养。

学生知识的增值相对容易衡量,这就是分数和绩点。分数和绩点犹如“钱”,没有分数和绩点是万万不能的,但分数和绩点一定不是万能的。据了解,不少高校包括浙大正在推出新举措,改变学生评奖、评优的绩点导向,淡化学生对分数和绩点的过度追求,让学生的心尽早平复下来,更多地思考未来的成长,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彭道林[6]认为有了强大的学科,就可提供千门、万门课程,而一个适当组合的课程群就是一个专业,高水平的学科是高水平的、众多课程的支柱,而一流师资是一流学科的后盾,也是实现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总之,评价一个专业是否“一流”,归根到底是看其“产出”是否一流,这需从毕业时其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毕业后5年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度大小去评价。依“事出有因”的逻辑,我们自然需关注“生产过程”,也因此师资业务水平与敬业态度、管理水平、课程建设水平、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校企合作、国际化水平、校园环境等都是我们在建设“一流专业”时要关注的要素。

四、国际一流航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2013年11月,在教育部航空航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梁国柱教授以“国外航空航天类专业情况介绍”为题做了一个报告,对国外25个著名的航空航天院系做了介绍,包括美国的15个、英国的3个、俄罗斯2个、乌克兰1个、亚洲的4个。分别从学制、学位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时、学分要求、培养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表明:(1)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设置宽、窄不一,各有特色。美、英等专业设置以宽口径、大类培养为主,基本不针对特定航空航天器划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只是体现在个别课程的选择上。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专业划分细而精,如莫航几乎整个大学的院系专业就代表了航空航天器的各个不同部分,专业面向具体而明确。(2)国外著名大学航空航天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少而精且多样化的特色。美、英等课程每学期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但课业工作量不少。学生毕业所需学时、学分也不少。美英等航空航天专业的课程必修多、选修少,完全学分制的作用并不明显,反映了航空航天专业的特殊性。课程学习课内、课外并重,还有较多实践环节、交流讨论、项目设计等。课程的环节丰富多样(如剑桥),强调教授授课。(3)国外著名大学本科教育重视培养过程的督导。美国有advisor,英国有supervision和director等,负责指导学生选课并核准,对学习出现各种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辅导,对要求学生完成的一些研究课题予以选择指导和直接指导等。(4)国外著名大学本科教育重视综合素质与个性化培养,课程有较大的选择基数,这些可供选择的课程很多都是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本科生导师制在个性化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国外著名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呈现多样化特点,各校自有特色,而非千校一面。

猜你喜欢
一流专业一流学科标杆
哨兵“后退一步,走”,树立“守规矩”鲜活标杆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超越自我,全新一代宋再树10万级SUV价值标杆
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