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绘画在教学实践上的探索

2019-03-18 11:50陈宜
中文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陈宜

摘 要:园林绘画教学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绘画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绘画表现技法,设计作品的水平高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践性绘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基础。因此,在园林绘画的教学上,要以就业为导向,顺应时势变化,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作出相应地调整。本文就高职院校的园林绘画教学作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以期能够促进园林绘画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园林 绘画 教学实践 教学探索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2

引言

园林绘画是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以及一定的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并能分辨设计作品的优劣。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能使学生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具的使用方面,要求能让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并运用钢笔、马克笔、彩铅三种绘画工具来达到绘画技法的基本要求,以及熟练表达各种设计要素;二是构思的运营方面,掌握一定的方案构思、空间布局和比例尺度等方面的内容;三是绘图的技巧方面,掌握一般的园林绘图表现方法,如平面图、植物配置图、透视图等等。另外,还要在绘画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园林设计过程、功能分区、景观分区等内容,并了解常用的园林设计标准和园林设计规范。因此,在园林绘画的教学上要以实践性教学为突破口,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一、园林绘画教学上残存的问题

1.教学方式

通常而言,园林绘画教学基本是在教室和画室之间进行知识讲解与绘画训练,前期主要是进行素描基础训练,后期,主要讲解范画,这其中教师也会布置给学生大量的范画临摹练习,以此通过量的积累,产生知识与技能的双重质变。但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学习和临境写生,学生的学习状态处在“依葫芦画瓢”的尴尬局面,没能充分掌握园林绘画的本质。而如今的园林行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而这种教师讲解为主,临摹范画为辅的教学形式,缺乏趣味性和创造性,极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致和积极性,也没有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极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

2.教学内容

由于园林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开设的课程相应地也较庞杂,而一般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是3年制,除去外出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半年时间,用来教授园林绘画知识的时间是很少的。而要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传授绘画内容,并使学生充分掌握的可能性不大。這就意味着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要有取舍,而耗时较多的绘画实践学习就因此省略或减少了,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素描、水彩此类的美术表现,整体的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园林绘画的整体掌握。

3.教学评价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在当前普遍的高职院校中,还残存着以往传统教学的影子,除了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学评价上也是如此。整体的教学考核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绝大多数学校的评价方式仍然采取的是试卷试题测试,然而园林艺术是一门以实践运用为主的课程,古板的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的理解和运用,也容易使得学生难以断定自身的学习情况。

4.师资不强

一般来说,任职高职院校的园林绘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美院或师范美术系毕业,尽管这些教师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力,高尚的艺术修养,但是园林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直接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充分将绘画与园林互相结合,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容易造成园林绘画与其他专业课之间脱节,极大程度影响了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重视绘画技巧的培养,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而任何艺术的再创造除了知识和能力的支撑以外,还需要高度的审美修养和创造力的支撑,应用型的园林艺术也一样,倘若学生缺乏审美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将会使得学生容易在绘画的过程中陷入“瓶颈”,今后在园林设计中也会陷入创新能力不足的窘态。

二、园林绘画教学实践探索

1.多样教学形式

园林绘画属于视觉艺术系的专业,单纯的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唯有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优化和改进才能够让教学质量达到更佳的层次。秉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教师可以将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多媒体、VR全息投影等时代产品与园林绘画教学相融合,通过科技设备所提供的更具立体感、更方便快捷的功能,向学生更好地展示教师的范画、学生的范画或者是世界的名画,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的特性,让学生可以打破只闻未见的传统教学束缚,拓展更高的知识面。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优化课堂互动环节来增加教学的形式,吸取传统的“你们听我说”的课堂教学难以巩固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热情的经验教训,优化师生关系,认清“教”与“学”的关系,将教师主导者的身份转化为引导者,将灌输知识的课堂改善为交流知识的课堂,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疑难,消除盲区,以便更好地交流知识、学习知识,在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学习效果时也能够达到优化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育改革效果。

2.重设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教育事业能够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教学内容的改良是势在必行的教学优化措施。在教学内容改良重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课时为单位,用项目安排的形式将课题任务安排予学生,并鼓励学生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制定学习计划方案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预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强对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吸收知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勤思好学,更积极地汲取并利用知识去解决学习上的种种问题,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能力的提升。此外,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根据园林绘画相应职业岗位或群体对能力的需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能够胜任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为出发点,正确规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理论讲透,技术教透”为教学理念,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描绘等)进行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2:1的教学时间分配,为保证学生更好的实践学习质量提供时间安排充足的保证。通过多方面的细节优化,致力于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准则,重设优化出新型有效的教学内容。

3.优化教学实践

园林绘画教学实践是一项对季节要求极强的教学活动,由于植物受季节变化影响的关系较大,实践时间安排方面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园林植物的实物外观特性,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实践地点筛选的重要性,以谨慎、科学的安排来配合季节与园林植物的关系。首先,以调动学生参与校内外写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根据园林绘画专业课程的需求,筛选迎合学生意向的实践点;其次,以重视季节变化对植物状态影响为考虑因素,按照教学时段所处的季节,筛选拥有季节状态最佳植被的园林作为实践地点;最后,以最符合课程内容教学为核心,筛选出对实践内容最具代表性的实践地点。通过三点结合筛选出最“顺应人心”的、最“得天独厚”的、最“寄寓于景”的时间地点,对学生的写生取景进行最优的情景展现,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无形中将学生引领到专业知识的“海洋”中。

4.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不仅仅是一种评定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判机制,它还是一个能够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激励的鼓励机制,是以,评价方式可以说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能源”,是维持学生学习动力和维护教师日常工作汇总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中,评价的方式普遍是以成绩的高低来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但这颇有以偏概全的不妥,仅凭成绩并不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到最有效最详细的了解,从而会影响对学生学习动力的鼓舞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怀才不遇”、否认自我的消极态度。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重视对评价方式的优化,将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拓展优化为“总评成绩=考勤成绩+课堂成绩+作业成绩+成就成绩”以灵活周全的计算对学生能力进行更精准而全面的评价,在对综合能力优异的同学进行更准确的肯定的同时也能够发现综合成绩较为普通但单一成绩依然优异的学生群体的闪光点,并能够在发现并肯定的同时也能够对“偏科”的学生群体及时制定好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鼓舞学生学习动力的出色效果,为教育事业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5.提高教师能力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授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模范标榜。因此,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和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是提升园林绘画专业教育能力水平必不可少的优化措施。由上诉可知,提升教师能力可以从素质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第一,从素质方面出发,培养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谨遵八荣八耻,严守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观念,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专研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致力于言传身教的教学理念,通过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严格要求和积极提高,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学习状态进行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第二,从技术方面出发,严格要求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对自身趨向笼统的、过时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洗心革面”,加强对园林绘画的规律和特点的了解与对美术技能方面的钻研,不断优化教学思维,遵从从繁到简、由浅到深的教育方针,拓宽自身对各项艺术领域内容的涉猎范围,重视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培养,积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秉持以身试教的教育态度,将各个领域的美术表现技法融入到园林绘画中,以新颖、科学、富含蕴意的教学向学生展示园林绘画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刺激学生对园林绘画艺术的向往和兴趣,为教育工作的展开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园林绘画教学实践应注重的学生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应用型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中具备自学能力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园林绘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软件学习能力以及规划学习能力,要通过各式教学手段实现能力的多方面相交叉。在此,“兴趣”是为一大突破口,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学习材料上的兴趣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长期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根据小组喜好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及图纸练习任务,并定期对其进行辅导,以此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渐长自学能力。

2.思维能力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整体的布局,还要考虑设计细节的精致度,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经由反复的构思才能形成相对成熟的方案。而作品设计最讲究的是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园林绘画教学中,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基础,以拓展想象空间为目的,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及时对学生的想法或作品做出科学的、客观的评价,肯定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的同时也要积极找出其学习不足点和知识盲区。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形式,以此,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更加明确图纸存在的不足,加深学生对不足之处的印象并能及时做出查漏补缺的应对学习。

3.表达能力

设计表达能力主要是将头脑中抽象的创意以及图纸上草图式的创意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了草图的构思、设计说明的撰写、图纸的绘制。如果绘画课程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法的表达能力而忽视过程中的表现和评价,如此,便会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反馈习惯,这在之后的工作当中容易影响设计质量和设计工作方式的养成。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手绘表现,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说明表达能力,严格按照设计说明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字整合能力和语言阐述的逻辑性,以避免今后在实际作业中影响设计项目的项目实施及交接工作。

总而言之,为了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于园林景观艺术的创作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根据园林专业对绘画教学的需要,从传统教学内容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制定符合园林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实践性的绘画教学将知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以此在实践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实际写生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艺术情操。

参考文献

[1]刘慧民,杜亚琳,纪雪岩,刘宇航,张宏伟,刘威,闫永庆.园林美学与景观美学课程综合改革与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101-103.

[2]荣先林.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园林景观建模与后期表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09):63-64.

[3]陈璟.基于行业需求的高职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13):269-270.

[4]刘召云.探索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15.

[5]方月.探讨《园林绘画》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形式[J].才智,2014(08):50-51.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