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拉近的并非只是港珠澳三地的距离,更关乎珠三角和港澳两地的互联,关乎国际级粤港澳大湾区的梦想
上午在广州“品早茶”,下午“刷卡”去澳门吃个葡挞,晚上去维多利亚港欣赏夜景……这样的美好憧憬,如今已经变为现实: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55公里,如一条海上巨龙连接珠海、香港与澳门,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之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世界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的跨海大桥,是一张“国家新名片”。
一直以来,珠江西岸与香港之间因伶仃洋相隔,只能走海运或绕行珠江东岸。1983年,香港商人胡应湘率先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跨境跨海大桥的方案。对此,港英政府回复“无需求”。2002年,胡应湘再一次提议修建跨海大桥,得到了前特首董建华的支持。2004年3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前期工作终于全面启动。
作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技术最为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凝结着过去数十年中国桥梁设计、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等各项成果。桥梁专家谭国顺曾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将香港到珠海的交通时间由现实水路1小时以上、陆路3小时以上,缩短至30分钟以内,从而形成粤港澳三地“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让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血脉变得更加畅通。
纪录片《辉煌中国》从宏观视角刻画港珠澳大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对于这个东方大国来说,这55公里连接的不仅仅是粤港澳三地,未来因它而形成的5.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之后,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极。”“作为龙头,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以珠江至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发展,并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大格局,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港珠澳大桥触发的经济末端的细微变化,早已在港澳居民中悄悄产生。《辉煌中国》第一集“圆梦工程”,讲述了香港市民冯泽田与港珠澳大桥之间的故事。冯泽田在镜头前说:“到时候很多人都不再会坐船,都会跑港珠澳大桥。我相信应该会影响蛮大,整个生活圈会影响很多。”大桥也让港澳与内地人民之间的心灵距离更近。最直观的一个例子,就是面对内地靠右行驶、港澳靠左行驶的差异,港珠澳大桥利用立交桥的设计,解决了这一制度难题。
港珠澳大桥在建设之初,还有一段與中华白海豚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由于大桥地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为了减少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设计团队仔细研究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300多次出海跟踪,拍了30万张照片,对千余头白海豚进行标识;不断调整施工方案,如将原设计的318个桥墩减少至施工时的224个桥墩……文字材料显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做到了人与工程、环境和谐相处,实现了白海豚“零伤亡”的目标。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副总经理黄维民说:“港珠澳大桥的意义,不仅仅是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桥开通仪式并强调:“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如今,大湾区建设大潮正涌,三地深化合作大势已成,珠江口岸将书写新的发展故事,谱写新的繁荣传奇。
媒体评点:桥,寓意着纽带,更意味着机遇。过去,人们以“小时”计算轮渡过江过河、以“天”计算翻山越岭跋涉,现在因为桥梁连通而变成分分钟钟的事。这些全天候的通道,结束了“划江分治”“以山分界”的局面,帮助人类跨越阻隔,抵达更为广阔的世界。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集三地之力,融三地之智,便三地之民,在“一国两制”下协同决策、协调发展,为三地今后开展更宽领域的合作积累了有益经验。以大桥开通为契机,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不断拓宽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空间,粤港澳合作发展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一国两制”将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王俊,澎湃新闻;《人民日报》)
话题拓展: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国家新名片;国之重器;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纽带;新的传奇;辉煌中国;丰碑;联通民心,联通未来……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