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欣
琤琮的琴声在流淌,泠泠淙淙,缓慢不失气韵,每个音符都似容下了一方天地。
初见古琴,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街角,在老街的尽头,一位老者安静地拨动着琴弦,似指间与丝弦独具引力,那种一下就打到人心深处的声音,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让人闭目凝想,品之不尽。
看到大理石板上横卧一张精致的古琴,我甚是喜爱。老者眼眸中浸着笑意,向我介绍了这琴:琴面圆弧琴底平,象征天圆地方;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十三徽位,象征十二月加一个闰月;五弦为宫商角徵羽,对应五行,五音得其雅韵。老者娓娓道来,我仿佛从伏羲神农古琴诞生时走来,走进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意境。
之后但凡余暇,我都会来这里听老者的故事,听琴事,学琴法。一来二往中才知道,他是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曾在古琴方面颇有造诣,却因种种原因暂时放下,退休后打算重新开始弹琴,不仅为怡情,更为让更多人了解古琴这门乐器。
老者跟我说,扬州古琴界,曾有个十足的琴痴,常是天未亮就到公园弹琴,夜里不论何时醒来,只要有月光,便抱着心爱的琴到院里弹,直到困倦才又去睡,有时怕吵到人,连家也不呆了,背把琴往郊外坟头上一坐,琴摆在腿上,一个人弹到月亮换成太阳。日军侵华举家避难时,他不背粮,不带钱,只背一把古琴。避难途中,忽想起与镇江一琴友有约,遂徒步赶去,接琴友一起逃难。
这位琴外无物,于乱世坚守信念的人,是一个行者,也是老者的老师。我很好奇老者的故事,“您为什么想要学习古琴?”“那时我去拜师,苏州碰到了他,琴房收藏了许多古琴,有一张已经很古老了,他跟我说当年为保护下来这名琴,几乎变卖了所有家产,但并不后悔。我这琴再过些年就五百岁了,人生只有百年,弹奏过它的人已不知有多少,此琴也必然会流传后世,可见琴虽为人所主,人却只是琴的过客,琴的路很长,我们不能主宰,却能助它前进一臂之力。”
他顿了一会儿,又开始十指灵活地在弦间飞舞,时而按住弦来回滑动,时而又在弦上沉沉一拨。古朴甚至有些老旧的琴仿佛因他的指尖有了灵气,每一根弦都焕发出新的光彩。路人大多不屑一顾,但也有人驻足倾听,甚至还有人在一曲结束时为他喝彩,老者的神色始终淡然,安宁而祥和。
“现在的人啊,还有多少真心喜欢古琴呢?怕是连见过的都很少了吧……我当年也不应该放下它啊,那么些日子没弹,它都睡着了。”老者爱惜地抚摸着古琴斑驳的琴身,像在抚摸沉睡的知己。“希望它早点醒来吧。它要走的路还很长呢。”
老者的宝贝,除了琴还有行者的书。
“我老师入门之初,古琴还是孤独的艺术,他从北京出发,行走江湖几十年,为古琴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名声大噪时,却选择隐居苏州,想要引导一批年轻人,来振兴中国的传统艺术。”
老者一如既往地弹奏着,琴声里蕴着禅意。他的心灵许是已荡涤尽尘埃,回归本真了,我想。古琴带给人的不只是悦耳的享受,更是对人生与天地的思索。老者面前围着的小孩牵着家长,“妈妈我要学这个!”“古琴!我喜欢古琴!”孩子们吵吵嚷嚷,我却丝毫不觉纷乱。我看见老者的嘴角上扬起一个温暖的弧度。
我仿佛看到,沉睡了多年的古琴文化正在醒来。它开始走向远方,更远的地方。
但凡一件事情可以让人去恒久地坚持,我想必有坚定的信念为支撑。
山长水阔,荆棘丛生,迷雾漫漫,这条路上,有我和老者的故事,老者与行者的故事,我们与古琴的故事。尽管前方迷雾漫漫,未来的路艰难且长,但我会坚定地走,古琴也会继续悠扬向前,操缦仍续,我会努力。
(编辑:王莹)
以古琴为线索,叙述了与古琴的邂逅、古琴的精致、古琴的悠久珍贵,以及古琴主人弘扬古琴技藝的执着,并插叙了一段“琴痴”的故事,整篇文章丰实动人。文章独到之处是作者对老者弹琴过程的细致描绘,精细的动作描写,如同镜头特写,使得古琴的演奏如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