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一次听陆恕老师的讲座《一“读”解千愁》时既兴奋又很疑惑。兴奋的是,“读”居然有如此功效!它能够把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所有的忧愁一扫而空!疑惑的是,这怎么可能?因为上帝都不是万能的!然后,我们进入了主题阅读课堂,开始领略“以读带讲、以读代讲”的风采,收获了“读”带给我们的种种好处,于是“读”闯进了课堂,独占鳌头并大放異彩。
关键词:阅读;方法;意境
“语文能力不是学生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于永正老师作为语文教坛的影响人物,是这样评价读书的。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田若老师更是百般推崇课堂上的“读”,他说:“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跑不了。”
从外部环境说,22课时学习4篇文章,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了分析的课堂:分析作者、分析人物、分析语言、分析写作方法、分析思想感情等,分析了再分析,理解了再理解,自认为很透很透了,可是有时候一拿到考卷还大呼:“这里我还没讲呢!”自忖:防不胜防啊!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现在主题阅读呼吁我们以“读”解放我们的课堂,“以读带讲”甚至“以读代讲”。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标注出了读书最好的情趣。呼呼风声中,我们在课堂上婉婉朗读,风声顿时成了背景音乐;淅淅雨声里,我们在课堂上深情吟诵,雨声为我们伴奏;朗朗晴日,我们捧书高吟,云儿在蓝天变换舞姿。家事国事天下事都融入了我们的朗读里,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泯灭于我们的读书声中了。
主题阅读的课堂不仅要处处充满“读”,而且要读得得法得韵得意。
得法:“法”就是方法。
朗读方法很多,都是为表现朗读材料服务的,为我们的课堂服务的,为让学生更好地读书服务的。而我们主题阅读主导下的语文课堂倡导的朗读方法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
1.范读
这是示范性的朗读,可以是教师或者朗读特别好的同学范读,然后由儿童模仿。这种方法低年级比较常用,可以在学生不知道怎样处理朗读材料时给出一个模板。
2.承接读
这是一篇课文或一段文章由教师提示起始词或提示重点句,学生承接读,旨在抓住线索,理清脉络,突出重点词和关键句段。
3.引导读
这是由教师或逻辑提问引导或深情独白引导,学生顺着引导朗读课文里相关的句子和段落。
4.分组读
根据文章的结构或逻辑关系把学生分组、分男女生、分行或分排读,在相互纠正字音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弄清段落结构。
5.高低音读
甲学生高音朗读,乙学生低音相和。这是一种由声音高低产生对比的方式,儿童可在兴趣盎然中变化音调朗读,感觉新鲜而有趣。
6.对比读
通过减词、加词或换词等形式改变原文,师生或生生对比品读词句。
7.点评读
学生先读文、段或句,教师紧跟着或点评读法,或点评写法,或点评文章结构,或点评人物情感,或点评文章意蕴等,读后点评,画龙点睛。
还有表演读、分角色读等也是小学语文课堂常见的朗读方式。
形式往往是为内容服务的,得法于形式,得益于韵味。“得韵”是我们朗读更高的追求,实际上就是要读出情来,读出味来,读出意境来,读出语感来。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例一:韵文(二上《识字六》)
“美对丑,爱对恨。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
教学时可以采用拍手齐读、高低音读、分组读、引导读等方法变换形式,读出对对子的韵律感,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并在反复采用不同读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背诵了课文。
例二:散文(四下20《花的勇气》)
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密、这么辽阔!(评:原来这里还有一个五彩的世界呢!是那么鲜亮,那么美丽!一个个的生命让人忍不住喜爱!)
学生朗读,老师点评,深化主题,充满意境。适当的点评让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不知不觉就被点评的语调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带进了课文所表达的意境中,以读代替了讲解,以读渗透了理解。
例三:寓言(二下27《寓言两则》之《揠苗助长》)
在学生自读课文批注完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后,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承接读:(1)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读课文第1自然段。(2)他是怎么揠苗助长的?读第2自然段。(3)结果怎么样?齐读第4自然段。
这样由问题引导,学生以读代答,直奔主题,真正解决了语文课堂存在的少、费、慢、差的问题。
我们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读出文字材料的韵味,让孩子们在课堂好生得意。它就像不同的动画片片段,在课堂的不同时间都能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和情感。即使是下午孩子们已经疲劳的时候,只要老师的指挥棒一起,课堂上立刻响起孩子们清脆而充满感情的朗读声,孩子们的表情也顿时生动起来,课堂弥漫在一片书香之气中。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自从主题阅读倡导的“读”闯进了我们的课堂,就常驻了下来,因为我们老师需要它,我们的孩子需要它,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它。就让它在这片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吧!
参考文献:
[1]林作桂.在心中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指导[J].学苑教育,2018(18).
[2]尹方林.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8(7).
作者简介:黄晓玲(1973.6—),女,汉族,湖北蕲春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