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学具,优化课堂教学

2019-03-18 11:48陈敏之
新课程·小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具切入点

陈敏之

摘 要:心理学认为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被运用得很多,因此数学教师要学会合理地使用学具。在学具的使用过程中要体现学科性、联系性,精心设计学具的使用过程,以避免学具玩具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学具;学科性;切入点;使用过程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觉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的约占15%,从视觉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的约占25%,如果同时调动听觉和视觉,就能接受信息的65%。运用学具辅助教学,能恰当地给学生提供形象,同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去感知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教师在利用学具的过程中引导不当就会出现学具变玩具的现象。那么学具的使用究竟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慎重考虑——体现学具的学科性

学具的另一名字也叫“实物”,具有学科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学具也有另一面,我们经常戏称为“副作用”,因此学具也是一把“双刃剑”。学具的选择应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实现的需求而定,重要的是要体现学具的学科性,要将数学属性很直观地体现在学具上,尽量避免非学科属性,避免任何无目的的操作或一味追求形式为操作而“操作”。在计算教学时,要通过学具直观体现“数量”的属性;在认识图形等空间知识时,学具要能直观体现“线、点、面”等几何属性,而不能让颜色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认识长方体时,教师准备了一个鞋盒作为学具,但是在让学生认识这个“长方体”的时候,学生却被鞋盒上面的“高跟鞋”所吸引,纷纷讨论鞋子的款式、颜色,并举手说他妈妈也有这样一双高跟鞋。这个学具中长方体的棱、面、顶点等几何属性被高跟鞋这个图案所遮盖,从而影响了学生快速地认识长方体这个概念。那么在教学长方体时,怎样把鞋盒变成一个有效的学具呢?方法很简单,只要把鞋盒的每个外表面用白纸密封上,这样这个鞋盒的数学属性就能很直观地被学生感知。

二、源于生活——把握学具的切入点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能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学具的使用要源于生活,更要把握学具使用的切入点。学具使用切入点的把握应该考虑学生有学具操作的需求,手脑并用,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一年级的“物体的认识”时,教师就应该把握学生迫切需要借助学具解决问题的时机。在认识物体的时候,学生靠猜测想象仍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候学具的需要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此刻,学生是多么希望手里有这样的物体,能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如果此时教师能如他们所愿,帮他们准备这样的学具,例如学生平常玩的乒乓球、魔方、皮球、玩具盒、茶叶盒等,那可想而知,此时的学具操作是多么的高效。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更要注重把握学具使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使用学具的兴趣,提高使用学具完成教学目标的效率。

三、精心设计——优化学具使用过程

运用学具教学的课堂结构就是将教学内容与选取的学具辅助手段按一定方式和程序组成一个整体。课堂教学是定时定量的完整系统,先做什么、做多久,后做什么、做多久,怎么做,都不是随意安排的,这样才能使学具最大效能地发挥作用。精心设计学具的使用过程,引导学生合理操作,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在学具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学具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操作时总是乱抓一气。因此在进行学具操作时,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规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什么是周长”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我们可以让学生先从字面上说一说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然后通过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課桌面的边线、树叶的边线,再描一描树叶的边线,初步感知周长。最后,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周长的定义。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在按程序和规则的一步一步的操作中,有目的、有次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2.引导学生会用一定的语言表述操作学具的过程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言语活动的参与。在精心设计学具操作过程中同样少不了表达,语言的表达主要是说操作的程序、思考的过程。例如三年级小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时,当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上出现有余数时,多数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他们自己动手摆小棒,如:42÷3,就将4捆(4个10)小棒平均分三份,他们都知道分,可是剩下一捆谁也不知道怎样平均分,我就要他们把这一捆拆开,加进2根,再平均分3份,刚好每份4根。通过演示,全班学生都掌握了这种摆小棒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用语言将除法的过程和分小棒的过程表述出来,这样更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学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载体,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只要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使用学具时,能充分注意到学具的数学属性,并引导学生在合理的使用过程中充分认识,那么学具将在数学学习中,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敬培.小学数学学具理论与实践[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2]彭剑飞,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学具切入点
浅谈圆锥曲线问题的切入点
浅谈如何把握好党支部建设的三个“切入点”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结合实物投影仪 让学具翻转小学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