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来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萌发的问题是其学习的关键,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用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激发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质疑;活力;平等;民主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采取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很热闹,实际学生的思维僵化,没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在课堂上不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深度思考问题。笔者在班级中进行了调查:
从教育现状分析,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的原因:受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认为师道尊严,老师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在课堂上缺失质疑的热情,导致“学习无疑问”成为普遍现象。
二是教师的原因: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语文阅读教学。依·尼查叶夫说:“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没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物质的新性质。”学生在质疑的时候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但它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幸福的体验。很多教师习惯于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愿意或者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是习惯于包办式教学,当然更不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一切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来教学,生怕学生的质疑干扰了自己的教学预设。其实语文学习中萌发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灵感,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民主平等的质疑平台——敢问
1.确立平等的地位
质疑应在真诚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和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
(1)观点与文本的思想平等——不唯书。
(2)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平等——不唯师。
(3)个体与同伴的协作平等——不唯人。
2.营造民主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学生的权利。教师的提问往往是根据教学设计要求生成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是让班级中绝大多数同学必须掌握的问题,这就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共同发展的共性问题,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独到的问题。
二、有效的质疑途径——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深度,這就要求我们要创设情境,善于引导。
1.把握时机质疑
其实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但也不局限于课堂中,质疑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
2.多维度质疑
(1)从用词造句方面质疑。
(2)从标点运用角度质疑。
(3)从课文题眼处质疑。
(4)从文章的布局谋篇角度质疑。
(5)从文本留白处质疑。
(6)从文本延伸处质疑。
(7)从文本解读处质疑。
三、及时信服的质疑结果——想问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解决,产生一个让学生信服的结果。质疑的结果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绝大多数学生明白的问题,“老师不接球,应让学生回球”。这类学生由于基础较差,或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教师不能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刺激他,而通过同学正确的解答为他树立榜样。
第二类很多学生有疑问,难度不大,适当引导可解决的问题,“老师应当接球,投篮入网”。教师通过“引”君入“瓮”的点拨,让学生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第三类问题虽然有价值,但不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师也很难回答,这时“老师要存球,请学生下一轮抢球”。鼓励学生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问题带到课外。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降低期望值。要明白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非常大,有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有的问题甚至是可笑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倾注极大的耐心,同时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学生最初的提问。简言之,需要降低我们的期望值。在实践中,学生可能提问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低端的问题,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往往不多见,此时,老师要有耐心,鼓励让学生发问,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敢问”“会问”“乐问”。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质疑,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学习。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对话,与文本对话,智慧的火花在碰撞,真诚的心灵在交流,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淑艳.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J].学周刊,2017(6).
[2]姚锐.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J].才智,2012(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