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2019-03-18 11:50赵冬霞李钦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药学传统文化教育

赵冬霞 李钦

摘要:传统文化进课堂对药学、中药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将先进人物的精神内化为自我发展动力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学生能更加全面的去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中经久不衰的思想与精髓,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中药学;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223-02

中医药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但是现在在以现代医学为主流的潮流冲击下,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民众对中医中药的信心和认识比较欠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学》作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鉴定学》作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西化”、“废医存药”、“废除中医”等思潮抬头的情况下,做好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拙见,与广大杏林同仁共同探讨。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有助于拓宽知识视野,形成健全的人格。任何一名大学生,尤其是中医药学专业大学生,认识世界需要有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中医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服务等领域。用人单位最希望毕业生具备的素质,专业技能是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培养起来,但是学生素养中的诚信、负责、协作、包容、耐挫等素质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1]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从中药学发展史上进行渗透

中药发展历史悠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药食同源”,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已经开始在寻找药物。比如山药的历史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弱国军队人马所剩无几,只好逃进了一座大山。强国部队攻到山下将这座山团团包围,坐等弱国投降。弱国人马被困山中近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非但没有饿死,反而兵强马壮,为什么呢?原来山中处处生长着一种草,夏天开白花或淡绿色花,地下的根茎似圆柱状或棒状。士兵们以它充饥,而马则吃树叶和这种草的藤与叶子。弱国人马在山中休整了近一年时间,重整旗鼓,趁强国不备时,黑夜杀下山去,大获全胜。为了感谢并能记住这种草,人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山遇”,即在山里正缺粮的时候遇到了它。“山遇”就这样逐渐被人们作为食物而用。后来人们发现,它不仅能充饥,而且还有健脾胃、补肺肾的药用功效,吃了它还可以治疗脾虚消渴等病,于是就将“山遇”更名为山药了。这样的故事对于中药而言,生动,又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其主要功能及作用。

(二)从重要历史人物身上挖掘

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有传奇色彩的重要人物,并且在中医药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从中列举一些人物,如孙思邈、徐大椿、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物的事迹,从这些人物自身的医者仁心、医者仁术的优良品德,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将他们的精神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

李时珍身背药囊、手持药锄、踏遍山野、嚼得草根的清瘦老神医的形象。历时三十年,多次修改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是为了什么?为了名?当时他已是名医;为了利,行医过程中没收或者少收很多穷苦老百姓的医药钱。他心系苍生,造福一方百姓。真正体会著名医学家、科学院资深院士裘法祖“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的内涵。[2]

孙思邈少时体弱多病,为看病几乎耗尽家产。于是他就立志学医,要为百姓救死扶伤,使百姓摆脱病魔的折磨。他不仅吸取和运用了张仲景、华佗等几十位名医的名方,还搜集、整理了来自民间、名士、各族、各宗教界及外国传人的药方,最终著成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得到广泛赞许,取得成功。医药专业的最终目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解除病人的痛苦,因此,古人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需要随时随地贯彻孙思邈先生《大医精诚》的准则,同时也要思考我们从事医药行业的目的是什么,当物质利益达到某种程度之后,我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最终指向他人,归于奉献。

(三)从中医基础理论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一部分,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如果举例子,引发思维,自然切入到中医理论的讲解,则会有所裨益。比如阴阳理论:阴阳分为两个方面,原始意义上的阴阳是指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为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进一步衍生出的意义:太阳照到的地方明亮、温暖,照不到的地方黑暗、阴凉。有太阳时为昼,无太阳时为夜,昼时人们多在外、活泼、运动,夜时人们多在内、安静、静处。就人体而言,男性多好动为阳,女性多安静为阴。对于人体而言,在上的,在外的、前面的为阳,在下的、在内的、后面的为阴。就五脏六腑而言,腑为空心的、通畅的、对外开放的所以为阳,脏为实心的,不通畅的,封闭的,所以为阴。如此相关的阴阳概念不断的拓展开来,进而形成了中医药的阴阳理论。如此引导学生的兴趣去理解阴阳五行理论,进而对中医药传统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天人相应”、“治病先治人”的治疗观,一如既往的贯穿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强烈的社会担当。[3]

(四)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各医药类院校在药学和中药学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各自特色的人文教育体系,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古文,但整体看来药学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还不太健全,建议可以增设一些比如《中华传统文化概论》、《中华医古文》等以限选课或公开课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到医药学教育过程中,提升药学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相结合的实践活动[4]

任何教育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并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加深理解,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学院可以通过设计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相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邀请一些著名学者为学生做一些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报告,或举办与之有关的文化月、诵读活动、辩论赛、论坛、征文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即可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沃土,对于药学专业和中药专业学生而言,掌握中医药理论、以历代名人为自己的励志榜样,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筑造自己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重视、强調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药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不断渗透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更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经久不衰的思想内含与精髓,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颖.传统文化进课堂对药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6,(7):234-235.

[2]刘晓明.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江苏高教,2005,(4):71-75.

[3]辛海量,李同明,苏永华,等.浅谈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58-59.

[4]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5):789-791.

猜你喜欢
中药学传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药学》教学引入拓展性教学的启示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