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若清
清人感叹:“天下治权,督抚而下莫重于牧令(知州、知县)”,地方官身为清代国家机关基层的“亲民之官”,对地方治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清代奉天地区为龙兴之地,又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故清朝以八旗驻防和州县制度并置,旗民双重管理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使这一地区形成了与关内迥异的地方管理制度。学界对其也不乏讨论的声音,笔者拟将相关研究成果加以回顾、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希望对以后研究有所助益。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学界对清代官僚制度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既有对政治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的宏观梳理,也有对科举、捐纳等官员选任、变迁、流转等微观的专题研究。具体到清代东北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研究上,地方通史性著作较多,研究视角以地方行政制度、二重管理体系、陪都制度的制度史梳理为主。
近来,东北地方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清末新政背景下的东三省改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特点也近似,大体上是叙述清末新政改革一部分的东三省改制的背景、具体改革过程直至结果,最终东北地方行政权力集中于总督之手,巡抚成为其佐官,所以东三省改制虽参照内地行省制度进行但仍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为我们解释奉天地区官员群体在清末这一特殊时期发生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体来讲,清代东北地方行政体制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未尽之处。
首先,从通史性和断代性、综合性和专门性研究的总体情况看,对东北地区的研究宏观描述的多,微观探讨的少。尤其是东北地区官制专题研究方面成果相对较少,多是在通史类著作中涉及,或是在清代文官群体研究中有所涉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比较系统扎实地讨论东北地区地方官僚制度的专著。
其次,从研究对象上来看,现有研究在对特定官员群体的研究中:第一、高级官员群体的研究数量更多程度更深,如督抚、驻防将军、都统等,而对作为地方治理基石的州县官员人事系统的讨论比较缺乏,也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二、以旗人群体主要着手点,通过旗人文、武官员群体的专门研究或是旗、民族群的对比研究,来发现特定官僚群体的政治特点,探讨满洲统治的独特性的研究比较常见,但少有目光聚集在某一地区的旗、民官员群体;第三、对区域性官员群体的研究多集中在江浙地区,东北地区研究较少。
最后,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现有著述多是从政治制度史、社会史角度出发,阐述史实,加以分析评价,缺乏与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研究角度上静态的多,动态的少;使用政治学、法学方法的研究多,以新兴计量史统计方法研究的少。
研究方法方面,以计量史学方法研究清代官僚人事制度上,前人已有不少尝试,这些著作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手段都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台湾学者魏秀梅的计量分析,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清代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高层官员,如《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驻防副都统之人事嬗递》。另外一本经典计量史著作是何炳棣1962年英文版《明清社会史论》,对明清科举与社会流动展开计量分析,在清代官员群体上有一定的计量范围,也旁涉清代官僚人事问题。较新的计量史研究著述还有王志明的《清代职官人事研究》,该文中的多种统计学手段运用为我们东北地方文官群体数据的研究提供了统计分析方法上的启示。该书以《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为核心资料,通过查阅大量传记资料,对这些人物信息作考证分析,工具性强,方便查看。作者灵活运用多种计量方法,根据资料量体裁衣,从引见官员档案中提取籍贯、科举出身、任职层级、年龄、迁转等人事因素,并比较这些因素在不同朝代的变化,尝试勾画出清代职官嬗递的特点,尤其是雍正、乾隆、嘉庆、光绪朝的数据较为完善,纠正了诸多此前学界不太精准的量化判断。但是,可能由于其时间跨度大,官员群体涉及范围,所以对具体的官员群体细微变化特征的研究还不够精准深入。
地方基层官员计量规模较大的有李国祁所著《清代基层地方官人事嬗递现象之量化分析》,其研究结果和观察视角对于我们奉天低级文官群体研究来说是有重要参考意义和对比价值。李国祁先生对内地十八省地方志做了收集整理和考校,整理了5万余名知府、知州、知县三级地方正印官的职官信息数据、包括科名、籍贯、任期等丰富的背景信息。但是一来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内地十八省,没有边陲省份的数据,尤其缺少东北这个对清政府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二来缺少对所涉人物辨析考订,对一人多处任职的因素有所忽略。
以上各类著作中从不同层面对清代官员选任制度进行研究,既呈现出清朝官僚制度的整体面貌,也从各个角度讨论了选官背景(民族、来源地、家世)、人事(保题)、经济(捐纳)、文化(科举功名)多种因素在清代官员选任以及流动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清)汪辉祖纂,《学治臆说》,商务印书馆,1939,第6页。
[2]劉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郭松义、李新达:《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清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李曙光:《晚清职官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燕京学社1950年版;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凤凰文库六·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陈宽强:《清代捐納制度——陳寬強畢業論文之(二)》,三民書局2014;严冰:《清代的捐纳制度》,《历史教学》1996年第9期;王志明:《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佟冬:《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陈芳芝:《东北史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李治亭,《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5]王魁喜:《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刁书仁、衣兴国:《近三百年东北土地开发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任玉雪:《清代东北的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任玉雪:《再论清代东北的旗、民管理体制》,《学术界》2010年第3期。
[6]赵中孚:《清末东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1980;赵云田:《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郭建平:《清末东三省官制改革及其影响》,《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田志和:《论清代东北行政体制的改革》,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
[7]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驻防副都统之人事嬗递》,《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民国七十年第十期;刘文波《清代东北驻防将军职掌比较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等。
[8]杜家骥:《清代八旗官制与行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王亿超:《清代满官仕进与迁转路径分析——以满汉内阁大学士群体为本》,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年。
[9]徐雪梅:《浅议清朝奉天府尹的选任》,《浅析清朝奉天文官选任的民族选择性》,《东北史地》2012年第3期。
[10]王志明:《清代职官人事研究——基于引见官员履历档案的考证分析》,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