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巧贞
【摘要】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各式错误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发生。错误是学生思维对知识认知的真实反映,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要重视并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利用它来激活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课前预错设错,学生课中试错,师生共同析错辨错,最终完成思错纠错。将学生的学习错误设为“锚点”,成为教育契机,引导主动探究,让错误“变废为宝”成为“美丽”的课堂教学资源。
本文,就笔者在十几年的计算机课堂里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大纲》,以自已教学经验,从关注学生的各种错误特征为切入点,尝试着分享错误、合作学习、抛锚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能力做一点粗浅的探究。
【关键词】分享错误 合作学习 抛锚式教学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23-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中职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各式错误层数不穷,教师应正确认识错误,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错误发生的原因,收集错误整理成教学资源,分享错误让其成为学习的契机。
一、特征和价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围绕学生的疑问和问题展开的,因材施教的实质是“观过知人”而后教人,教师要用爱心审视和悦纳学生的错误,观察学生平时所犯错误的种类差异,整理分享成为教学资源,做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职学生相对来说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学习习惯也不佳,表现在练习上就会出现式各种各样的错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问题存在以下三个特征:
1.瞬间性。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为软件操作类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课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多为操作类错误,很多错误都是瞬间发生的,如果不及时捕捉,很可能就成为学生技能上的一个盲点。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对老师要求较高,增加教学难度,但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幸福,其价值是不可比较的。
2.内生性。学生所犯的错误其实同样是其在计算机课堂里学习过程中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一种反馈。这种来源于自己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往往会更有说服力,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通过对错误的认知、探究、解决,更能触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需,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学生通过这样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灌输得到的要掌握得透彻。
3.多变性。在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每每布置一项课堂作业,不同学生的操作方法也不一定相同,出现问题的点及出现的问题也各种各样。因此教师就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并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学生平时所犯各类错误,区分错误的类型,是知识性错误还是行为性错误;分析错误的根源,是学习粗心还是没有掌握方法。进而逐步地讲解,也可以让已经懂的学生上台分享学习体会,以鼓励学生的成功感。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瞬间性、内生性和多变性的特征,应当及时将学生不同错误设为抛锚式教学的“锚点”,把错误当成教学的资源,开展抛锚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尝试多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而抛锚式教学法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通过创设富有真实情景的教学环境,把需要解决的知识和问题设为“锚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而把学生错误整理加工设为“锚点”进行抛锚式教学是符合学生学情,触发学生学习内驱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过程和实践
(一)估错设错,以错促疑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总是开始于疑问和问题,开始于惊讶和迷惑,开始于矛盾”。制作“矛盾”,设置“错误陷阱”是一个有好老师应掌握的教学技巧。教师梳理教材中的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和学生掌握的情况,设置“错误陷阱”,引导学生试错出错让学生发现疑问。
教师“错误资源”主要可以有两个来源:
1.“师本错误资源”:认真钻研教材,精心预设错误
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挖掘教材中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捕捉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常犯的“错误”,人为地设计“陷阱”,“误导”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错误”中寻找真理。
如在Excel教学中,学生对绝对引用的理解是比较困难,教师可以设置百分比的求解,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教师再启发学生剖析原因,教师然后引入绝对引用的概念,再进行RANK函数的计算,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总结,从个别的错误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引导学生少犯或不犯同类错误。
2.“生本错误资源”:用智慧捕捉“意外”错误,有效利用学生资源
因为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错误也是各式各样,这其实是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反映,而且计算机操作的错误具有内生性、瞬时性和多变性,教师需用心捕捉记录学生错误、分析错误,收集学生的课堂错误资源,精心预设错误到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对同伴的“错误”进行深层次探究,因势利导,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PPT教学给幻灯片设置背景时,较多的同学是插入图片然后调整合适大小再置于底层,这样在后续的操作中很容易移位,也有部分同学在幻灯片中一页页进行插入制作背景等,这样操作效率较为低下,为此收集学生情况后重新设置了在母版中設置背景的内容,帮助学生高效、方便地对幻灯片进行美化。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示错出错,以错促探
1.教师示错,激活求知动力
教师主动“示错”,把问题“暴露”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激活学生的求知动力。
如在Word模块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段落底纹和字符底纹的知识点是比较混淆的,为此我在讲授演示时故意把段落底纹错误地设置为字符底纹,部分学生就会产生质疑,并兴奋地提出质疑,教师回应质疑,并邀请学生演示正确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对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加深知识点的认识。
2.学生试错,培养问题意识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有很多是软件操作类教学,如果课堂只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跟练的模式,学生虽然习得了知识,但实际理解并能运用的能力不强,而且计算机操作中实现某一目标的方法可能有很多,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发现问题有疑问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基础上探究,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力,引发更深层的思考。
如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时,学生发现图片不能拖动到想要的位置,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图片的嵌入型和浮动型布局方式进行研究,能更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展错议错,以错促议
1.析错议错,引发碰撞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错误也不可预见性,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和探究。当学生出现意外错误时,老师不应训斥学生或是回避、遮盖错误,而应该将错就错,放大“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手机、录屏软件记录学生稍纵即逝的“错误”瞬间,分享给其他同学,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改进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和争论的时间,让他们在争论中分析,在争论中领悟,在争论中完善认知。
如在Wrod模块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分节符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在进行页面分栏时总会出错,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错误进行放大,加深学生对分节符的认知。一般学生在对文档的中间部分内容设置分栏时是不太会出错的,但是在文档的末尾文字设置分栏时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分栏不正确的情况,为此笔者特意设置了文档末尾内容进行分栏的任务,诱使学生出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从而真正理解分节符知识,并在页面布局中灵活运用该知识。
2.错误互助,协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所犯的错误也各不相同。教师很难一个人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通过借助小组协作学习,借助学生差异化资源,实施差异性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学生对于自己难以检查出来的错误,由小组的其他成员来检查往往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学习过程中“学”的主体,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教师可采用“差异组合”的方式开展小组协作,让学生在交流谈论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知识的探究,在同伴互助的过程中触发灵感。
(四)思错辨错,以错促思
1.学生反思错误,完善逻辑思维
教师通过对学生自身不易觉察的错误或者思考层面较深、较广的问题才会出现的错误的有意识的“曝光”,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梳理、思考反思的意识,能使学生更好掌握地知识,并学会科学思想方法。教师通过把错误充分“曝光”,引起学生的警觉和注意,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错误”自诊自治的能力,完善逻辑思维。
2.教师反思教法,提升教学水准
课堂是教学相长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通过“分享错误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中错误原因的分析探究,反思自身教学方法,收集整理错误资源丰富教学素材等活动,提升教学水平。有时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也有可能不能立马解决,教师用心记录并课后研究学习,可以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成效和思考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分享错误式”教学模式依据现代教学规律和中职学生实际情况,把“错误”作为贯穿于教学的一根主线,串联并带动起知识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习动力,激起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提高了学生自我诊治,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激发了兴趣
教师利用教学智慧将教材中易混淆的重难点和学生常犯的错误预设于学习任务中,“诱导”学生出错,产生疑问,这种预设“陷阱”的教学内容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强烈的“纠错”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活了思维
教师采用“错误引导”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比较、质疑、思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质疑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反思错误,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了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激励了发展
教师通过将学生自身不易觉察的错误或者思考层面较深时才出现的错误的有意识 “曝光”和“放大”,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错误”自诊自治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激励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志发.教学“新”理念:分享錯误[J]. 上海教育科研,2007(1)
[2]梅进霞.计算机应用基础生本教学中学习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当代职业教育,2013年第7期
[3]张敏.预设错误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福建电脑,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