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真正的自我超越

2019-03-18 11:46金立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猿猴尼采肉体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谈到了“上帝死了”和“明天”、理想之虚妄的问题。没有“明天”其实真的没有那么糟糕,放下“明天”,反而会有一种新的感觉。打个比方吧,当你和自己的爱人热烈拥吻的时候,是有“明天”还是没有“明天”呢?肯定是没有“明天”才能沉醉投入于当下啊。要是有“明天”,一边亲嘴一边想着明天还要给饭卡充值200块,这还能亲的有滋有味吗?所以说,没有了理想和目标的虚假的召唤,原来被其所遮蔽的另有一种力量才会磅礴升腾。

“上帝死了,人必须自己双脚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成为超人”——这就是尼采思想的第二个核心点。

什么是超人呢?从字面上来理解,超人就是和一般的人相比更为高超的人,比方说在才华上,在财富上,在勇气上等等。许多人也正是这样理解超人,解释超人的。而希特勒对超人理论的利用,也就是说世界上本该由少数超人来统治,而日耳曼人就是各民族中的超人——更使尼采在死后蒙受了重大的误解和玷污。

尼采是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超人思想的。尼采特别喜欢自己这本书,他说:“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但是要注意的是,尼采虽然喜欢这本书,也为自己书中阐发的思想而自豪,但是他可没有昏头,搞起自我崇拜。因为他接下来说:“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也就是说,他的思想,需要的可不是宗教式的崇拜和盲从。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托古波斯先知琐罗亚斯德(即查拉图斯特拉)之口于1885年写作完成的书,以记事方式描写一个哲学家的流浪及教导,全书以散文、散文诗、寓言的方式写成。它和一般的哲学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尼采的大部分哲学著作也体现出这样的特点。究竟怎么不同呢?一般的哲学著作都是严谨的、严密的、理性的、逻辑的,也就是我们对论文的要求,它或者构建一个思想体系,或者阐发某种思想,从概念开始,到定义、到阐发、到比较,体现出一个逻辑次序。而尼采的哲学著作却非常文学化,好像随感,灵动而零碎,其中没有严密的概念定义和阐发,而给读者留下巨大的联想空间。也正因为此,他才说“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

尼采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他的超人思想,但他并没有将“超人”当作一个严密的概念提出来,然后加以定义、阐释——这种言说方式对于习惯了“那一套”的学习者和教学者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但尼采显然认为他的思想不是僵死的概念。一个思想,不是概念,那是什么呢?是生活啊!所以这思想不是供人学习的、或者以学习之名来解剖的,而是让你体验的、经历的、回顾的。尼采是将自己的思想当作活生生的感觉、触动、震颤、醒悟这样的一种生命的运动过程,而这一思想,它所呼唤的也不是追随,敬仰、学习,而是心灵的共振、共鸣、挑战、拥抱。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尼采是怎么说超人的——

我给你们讲授超人,人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你们都干了些什么以便超越呢?

迄今,一切生物都创造了某些超越自身的东西。难道你们愿做这涨潮中的落潮,宁愿退化为动物而不为超人吗?

这是全书开篇。尼采很自然地说到了超人,也提到了超越。他让这些词以自然状态出现在话语中,却不会停下来特意解说其含义,所以就需要我们自己来体会了。

人是应该被超越的、一切生物都创造了某些超越自身的东西。那么什么是超越?我理解,超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进步,超越不是像军训那样在一个目标之下,今天正步踢得不好,明天踢好了,也不是简单地说去年上了小学、后来上了中学,上了大学,就是超越了。因为这种情形下的进步和变化,可能并非出于生命的自觉,人是被一个已然设定好的程序操纵的,它并非“新我”对“旧我”的超越,而只是一个既定程序STEP BY STEP的步骤变化。所以说,我们通常所謂的那些进步和变化,都不是超越。

那么超越到底是什么呢?先从我的一段经历讲起吧,发生在我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的父亲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显然是一个学霸。他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比方说我考试得了95分,如果别的同学得这个分数当然会挺高兴,可是我却要发愁。因为他不会看你是怎么得的95,他只看你怎么丢的5分?是粗心吗?粗心不可原谅,考试都走神,上课不是更走神?不是粗心就是不懂了,那么老师上课讲过没有?讲过了,讲过了为什么不懂又不问呢?那你就不要上学啦!这就是我父亲的训斥逻辑。所以直到高中,直到高二下学期那个时候,我都是很怕父亲的,用熟识人的话来说,就好像“老鼠见了猫”,虽然我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虽然我的成绩一向都是年级前10名。在高二上学期的期末考中,我是年级第一。接着就是高二下学期,那时候正是一段少有的思想活跃开放的时候 ,加之自己的青春成长,我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就是晚上睡觉后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看什么书呢?用家里给的零花钱,在上学路上要经过的书摊上买的,什么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啦,卡西尔的《人论》啦,还有刘宾雁的报告文学集。效果试立竿见影的,在高二下的数学大测验中,我没及格。当然了,那次不及格的超过了一半,因为考的是解析几何了,刚学确实挺难的。但问题是我在上学期末是年级第一啊。因为不及格的人太多,老师要求卷子拿回家家长不仅要签字,还要签意见。这下我可懵了。我虽然成绩好,但是从小也练就了模仿家长签字的本领。可是现在竟然还要签意见,这个不及格的卷子,碰上要求那么严格的父亲,对于我来说,可想而知,就如同天塌下来一样。

就在那个下午,我坐在教室里,桌上摆着那张刺眼的不及格的卷子。怎么办呢?我的心一阵一阵的慌张。这时,我看向教室的窗外,那时的附中窗外,还是一片农田,远处是喻家山,农田之上镶嵌着两个小湖泊,还有农人牵着耕牛。我看看窗外,再看看眼前的卷子,忽然感到:就这几张卷子,几张破纸,怎么能够遮住这一片广阔的原野呢?我忽然就不怕了。因为在那个刹那,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在世界的存在,当我看到了那片原野,当我的心神投入于那片原野,它就成了我的内在世界的一部分,几张卷子在它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啊!我意识到,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化为我的内在世界,我都可以安排它们、审视它们,甚至于我的父亲的训斥,我也可以旁观的姿态来经历,来体验,就当看一场戏。而当我拥有了自己的内在世界,我将不再有恐惧,因为我有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是谁也夺不走的。

那么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让我的内在世界更丰富更广阔啦。可是作为一个中学生的生活,又能丰富到哪里去呢?成天就是从家到学校,在附中所在的那所大学的校园里关着,一年都难得出去几趟。从家到学校就步行十几分钟的路,又能玩出什么花儿呢?我想,我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哼歌啊,我可以倒退着走啊,我可以一边走一边甩着一根树枝追逐着一片落叶啊。这样,每一次上学的路上不是都可以有不同的感觉吗?还有校园背后的喻家山,我白天去爬,我晚上黑咕隆咚一个人也可以去爬啊,下雨也可以爬啊,下雪也可以爬啊,可以走台阶,也可以随意地走一条野路——趁着我爸出差,我都做到了。那么在别人眼里,喻家山只是一座山,在我的世界里,它却是好多座山。这种丰富的体验感也给我带来一种幸福感,自己创造的幸福感,它让我觉得自己比周围的同龄人经历的更为丰富,尽管表面上我的生活和他们也差不多。

我觉得以上这样一段心路历程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超越。因为它是非预设的,在此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变化。而超越的原因,是因为我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我想活得快乐!它出之于自我的内在的生命冲动。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正是因为高二下学期的这段超越历程。相比我后来读大学、工作、念研究生、当老师,后面那些其实都不过是些设定好的身份的变化,但是更为内在的自我的转折,却是来自于30年前的那个下午,1988年4月的一个下午,对自我的内在世界的体悟。

所以,超越是对每一个当下时刻的唯一性的体验,是对每一个将来时刻的不确定性的憧憬,是真正的新我对旧我的超越,从而形成每一个生命不可替代的生命价值。而在信仰主义和本质主义中,具体的生命,那个我之所以为独一无二的我的生命却只拥有第二等的价值。

“一切生物都创造了某些超越自身的东西”,一切生物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超越。比方说猿猴是怎样变成人的?首先它要从树上下来。它为什么从树上下来?因为气候的干旱,树木越来越矮小稀疏,不足以支撑它的生存了,要生存,它就必须尝试着下来。接下来是直立行走,为什么直立行走?因为它身体条件不占优势,碰到猛兽的捕猎只能靠跑,而它的速度也未必占优,所以只能靠早点发现危险早点开始跑。也就是说,猿猴之进化,是出于生存的渴望,它要活下去!它要繁衍下去!难道是因为猿猴事先就知道几百万年后它要变成人,所以STEP1,下树、STEP2,直立行走吗?显然不是的!

所以说,真正的超越是自我生命的超越,是非預设的,不是事先设定的程序间的超越,而是今天的我要发现那些真正让我内心激动的东西,超人——就是对真正属于自我的超越的把握,它并非出于外在目标的设定,而是出于自我的内在生命冲动,正如猴子并未事先设定它将变成人。

让我们接着看尼采的话:

对人而言,猿猴是什么?一种可笑的动物,或一种痛苦的羞耻,对于超人而言,人也是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

部分猿猴通过自我超越变成了人,而那些没有超越的猿猴,仍然还是猿猴的猿猴,在人的面前就成了“可笑的动物”和“痛苦的羞耻”;而大多数人,在成为人之后也停止了超越,所以在继续超越的“超人”面前,同样成为“可笑之物”或“痛苦的羞耻”。曾经有过自我超越,但是那超越一旦停滞,生命即告萎缩而成为可笑和羞耻。

灵魂曾经轻蔑地注视肉体:当时这轻蔑是高尚无比的——它希望肉体孱弱、丑陋、衰迈,企图以此逃脱肉体和尘世(这是对肉体的解放,是对感官的解放)

奥,这灵魂本身才是孱弱、丑陋和衰迈呢,这灵魂的极乐便是残酷啊!(灵魂与肉体必须不断的相互超越)

但是,弟兄们,请告诉我:你们的肉体是怎样在说你们的灵魂呢?你们的灵魂难道不是贫乏、龌龊、一种可怜巴巴的惬意感?

这似乎是在说人类文明的自我超越历程。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是重现世、肉体、享乐的文明,但是它后来腐朽了,于是以信仰、灵魂为皈依的基督教文明取代了古希腊罗马文明。这是伟大的超越,因此那时的灵魂有资格“轻蔑地注视肉体”。可是后来基督教文明自己也停滞了、僵化了、堕落了,不再具有自我超越的勇气和力量,所以就轮到肉体来嘲笑灵魂了。

值得我们琢磨的是尼采用的一个词:“贫乏、龌龊、可怜巴巴的惬意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惬意感?我还记得中小学时,最怕的就是上课讲话被纪律委员,或者在教室后门偷看的班主任记下名字,然后放学前念名单,点到名的要被留下来受罚,而不能按时放学。自己很多时候也忍不住上课讲小话,等到点名的时候就很紧张。当名单念完,发现终于没有自己的时候,那种快乐,其实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我想那就是“贫乏、龌龊、可怜巴巴的惬意感”吧,因为它彰显的是老鼠式的快乐、懦弱者的快乐。当我们谨小慎微、亦步亦趋、战战兢兢地走在那条追求所谓理想的道路上,时刻怀着落入所谓下等阶层的担忧,而终于考了一个高分、当上了学生会的部长主席、升了职、或者评上了教授、长江学者的时候,那点快乐,不也就是“贫乏、龌龊、可怜巴巴的惬意感”吗?尼采的这个比喻,实在是犀利!

在这一时刻,你们说:“我的幸福算得了什么!它是贫乏、龌龊、一种可怜巴巴的惬意感!我的幸福应为生存本身辩护!”

在这一时刻,你们说:“我的理智算得了什么!理智对知识的渴望如同狮子渴求食物一样吗?它是贫乏、龌龊、一种可怜巴巴的惬意感!”

当我看到这些话的时候,真是痛快淋漓啊!是啊,包括理智对知识的渴望,出于一种理性的功利,什么知识改变命运,不就是为了过个所谓上等人的生活吗?它和狮子渴求食物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出于兴趣,不是出于好奇,毫无火热的冲动与激情!这也正像孔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些学问才做学问,今天的学者不过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才做学问啊。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是一种过渡,一种毁灭!

这应该就是超人思想的精髓了!人生,并不是为了那个虚妄的彼岸世界而存在的,但人生确是对此岸的不断的超越,犹如从此岸不断延伸的桥梁,它向前延伸、超越,只为了前方的不可知,只为了对未来的好奇!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最终要走向死亡,所以这必然的死亡才赋予了我们的生以绝对的自由的价值和意义。在那个必然的结局面前,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的尽情尽性呢?

生命是要不断超越自己的,自我超越并非为了一个终极的目标,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内在的生命冲动——我们的好奇心、我们的好胜心、我们对现状的纯粹的不满与改变的冲动,我们尽管不知道前方是什么但是我们要一直走下去的决心勇气和力量——所有这些就是我们作为人的生命本身的冲动。但是在传统的信仰主义之下,我们的这种生命冲动被压抑了,我们的一切动力都是来源于一种目的——比方说追求爱是我们的一种生命冲动——但是当你为了结婚为了获得好的物质条件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去爱的时候,你的纯粹的作为生命冲动的爱的能力就会萎缩,——这爱就容易幻灭,怎样的爱不幻灭呢?为爱而爱,为体验爱而爱,为体验其中的痛苦、幸福、失落、狂喜而爱,——这时你就不会像一个庸人那样哀叹世间没有爱!这样的爱是超爱,这样的人是超人。而这样的人,这样一种超越理想信仰的纯粹自我生命的意志,要远远超过那种为了理想的信仰的意志!

金立群,文学评论家,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猿猴尼采肉体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猿猴和两个人
动物的“叫”各不同
不再羞于自己
不再羞于自己
大画微博
灵与肉
尼采与莎乐美
孤岛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