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村
【关键词】 地理教学;空间概念;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2—0123—01
空间位置决定着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因而学生学好地理必须具有空间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联系的理性思考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过程就是学生空间概念的构建过程。学生地理知识的增长需要以空间概念的形成为依托,而空间概念的形成又是以知识点的掌握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教师针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层次,就是学生从知识点的记忆延伸到空间概念的形成,完成由文字记忆到图形空间分布的迁移。培养这一层次能力的关键在于从知识的获得迈向具体的空间感知,使学生知识架构立体化。学生这一能力的形成是以理解为前提的,也是其发展高一层次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学习,都要注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培养这种能力。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扁球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总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等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即便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也不可能灵活运用。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需要以模型为依托,以立体图形为载体。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开篇“地球和地球仪”就是让学生建立空间感的极佳内容。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模型、景观图、多媒体、三维立体图为学生展示一个清晰的地球及其运动的空间轨迹,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一、构建“骨架”地球
1.用图示的方法说明经纬度的划分,建立地球的“骨架”感。首先,教师在某种圆形物体(如乒乓球)上画经纬网。在画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多少个经线圈?所有经线是否等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吗?赤道长度与经线是否等长?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逐渐缩短,到极点是否为0度?其次,在立体经纬网上标注经纬度,明确经纬线的划分,启发学生感悟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的度数变化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度进行拓展,如先让他们进行思考:为什么要用“度”而不是用“千米”或者其他单位来标注经纬线?然后,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经度是用二面角确定的,纬度是用线面角确定的。学生则可以从图中发现表示经纬线的位置及划分依据,能将零散的知识点与地球的空间概念联系起来,初步形成空间感知能力。
2. 多角度體会地球“骨架”感。(1)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东西经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绘制东西半球经纬网展开图和南北半球图。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在绘制东半球图时,向西每隔20度画一条经线;在绘制西半球图时,向东每隔20度画一条经线。以赤道为界,在绘制北半球图时,每隔30度画一条纬线;在绘制南半球图时,每隔30度画一条纬线。其间,要让学生思考:极点该如何画?如何标注度数?(2)绘制极地俯视图,让学生体会角度的变化对图形的影响。在极地俯视图的绘制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以极点为中心,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状,并标注经度和纬度。通过多角度绘制地图,学生就不会囿于知识点的简单识记上,而是有了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实现了由文字记忆向图形空间分布的迁移。
二、构建“平面”地球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必须让他们掌握世界海陆分布轮廓图和中国政区图的有关内容,使他们学会构建“平面”地球。如在东西半球经纬网地图上画出七大洲轮廓。在绘制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穿过各大洲的重要经纬线。还要引导学生在经纬网地图上绘制中国政区图,要求他们仔细勾勒边界地形,注意标注藏南地区、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中国固有领土,强化他们的领土意识,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构建“立体”地球
在学生有了基本的读图、绘图能力后,教师应要求他们制作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可以在已绘制好的地图上粘贴相关事物,如粘土做成的山脉等,突出其立体感,也可以让学生绘制相关地形的剖面图。
通过读图、绘图及制作模型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效果,当然,要实现从知识点的识记到空间概念的落实,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运用“3S”、3D动画等先进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认识新事物。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