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丽萍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中年级;阅读活动;以读引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2—009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海量阅读活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激发,习惯得到了培养。但是,纵观阅读教学现状,班级阅读书目不能形成序列,教师推荐书目随意盲目,课内阅读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学生阅读材料种类单一,整体活动质量还有待提升,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改变现有思路,扭转阅读现状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课堂为轴心,引入课程资源,通过多种语文活动,把课内学习延伸、拓展到课外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年来,笔者尝试以课堂为载体,立足文本,以读引读,通过一篇带多篇、精读带略读、课内带课外的阅读推进方式,拓展阅读空间,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改善了班级阅读状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课前前置性阅读
课前的前置性阅读主要指向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为了帮助课文理解、感悟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联的内容,这是学生在学习前的知识准备。
1. 了解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所蕴含的情感,从而达到通透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如学习《丑小鸭》一文,笔者就让学生们课前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经历,在课堂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經历来进一步认识丑小鸭的形象,学生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成长总会遇到挫折和不幸,关键要看你怎么面对”这个道理了。2.了解人物故事及经历。教材中有很多写人的文章,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其精神品质,并触动学生的心灵,就有必要让学生走近人物、了解他们。如学习《一双手》之前,我让学生们大量搜集阅读关于主人公张迎善的资料,在了解了他艰苦的工作环境、默默无闻的工作状态以及卓著的成绩、较高的声誉之后,再走进课文来认识这双特别的手,学生就能将课内外知识互相联系,张迎善的形象也就更加丰满了。
二、课中链接阅读
课中的链接阅读主要是为了解答疑惑、增进理解、丰富体验。
1.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阅读是一段未知的旅程,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如果单靠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一味的讲解朗读,效果并不理想。这时候就需要适时地补充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更好地把握文字情感,培养持续的阅读兴趣。如学习《美丽的集邮册》时,可以让学生阅读《邮票的诞生》和《大龙邮票》两篇文章,用一篇带多篇的办法了解邮票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中国第一枚邮票的历史。2.内化情感,升华主题。阅读追求读者、作者和教者心灵和思想的相互碰撞和统一,如果学生对文字的了解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就需要通过补充与课文内容相照应的材料,拓展课堂空间,强化阅读认识。如,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学生对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没有更多的了解,可以通过略读《山里的学生》一文,观看相关图片及文字介绍来加深理解,从而感受学生们渴望读书的强烈感情,了解希望工程的重要意义。3.总结写法,链接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要,对课文进行适当的取舍,让学生通过训练,在语言文字运用、材料积累或表达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如,学习《翠鸟》,拓展阅读《小虾》《猫》,感受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小动物的方法。这样通过一篇带多篇的方式,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认识就一次次被强化了。
三、课后拓展性阅读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的阅读活动如果仅限于课前、课中的增量阅读,还远不能满足能力提升的需要。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才能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这就需要课后的系列拓展阅读。我的具体做法是:(1)课文是节选的,到课外查找、阅读整套的著作;(2)推荐阅读与课外题材、内容、写法相关的其他文章;(3)推荐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4)查找、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联系但体裁、写法不同的文章。在这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朵星星之火,必定会以燎原之势蔓延,一发不可收拾!
立足文本,以读引读,带领学生从随意阅读走向了阅读的序列化,联通了课内外,拓展了阅读空间,使其阅读兴趣得到了持续激发,阅读习惯得到了不断强化,最终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