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青山绿水

2019-03-18 02:56罗昊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山绿水公民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自幼就萦绕在我耳边,并伴随着我成长。如今已经高中的我,曾参加过很多次环保活动,虽然活动总是轰轰烈烈,但我知道现实中环保情况依然令人堪忧,“呵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远没有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习惯。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40年春风化雨,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式发展。脱贫减贫成就举世瞩目,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每年超过1300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以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人民群众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确确实实在不断提高。

但高速发展总是伴有阵痛,曾几何时,毁林造田,开山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更黄,青山不再。洪涝灾害,田野干裂,臭水沟让人不敢近身,形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循环。曾经的碧海蓝天,清澈溪流变成了满天雾霾,鱼虾灭迹。“限塑令”实施10年,超薄塑料袋、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依然是超市包装的“主角”。曾经的绿色食品成为奢侈品,曾经每天天气预报的“空气质量优”成为一代人的回忆,曾经随处可见的青山绿水自然景观变得少之又少。造成这一切严重后果的因素很多,其中肯定有为了更快地发展经济,难以两全的不得以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是国人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发展,忽视生态环境,私利过重公德缺失等,人们已习惯了种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早将种种不正常的事情视为自然而然。

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所创造的经济财富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现在,积重需返,是该大力倡导努力改变的时候了。呵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不应停留在纸面与口号上,我们应该让“呵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在培养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上,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要花足力气,做足文章,尽好自己的一份责任。

重视良好生态环境的的营造,培养良好习惯,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懂得,所以努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青山绿水需要呵护,生态环境需要保护。七十年前的雾都——伦敦,用了整整五十年的时间,才找回他们晴朗的天空。我们还有多少个五十年,才能找回我们的青山绿水?老百姓在期待着,全世界在瞩目着。

用正确的意识指引正确的行动。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生产生活总是受意识的影响,而生产生活又和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首先要进行全民教育,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光靠国家和政策的支持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学校、生态社区、生态企业等。不但要对全民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应该加强对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知识保護环境的方法,从而在生产生活中提高自身约束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生产观、价值观,积极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来。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持续发力,切忌半途而废,需要让“呵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习惯,成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行为。

良好习惯的养成很多时候不能在自由状态下完成,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提倡与正面引导。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稳健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国家高层早已重视这个问题,有高远长期的顶层设计。早在2005年,习总书记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保工作十分重视,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习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创建生态文明,已成为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党的十九大期间,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举办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已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大以来,更是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大力提倡绿色发展理念,把着力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了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美好,自觉增强爱护自然、保护家园的意识,自觉推动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习惯需要长期有效地培养。习惯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我们都说让优秀成为习惯,就是为了从小培养一份好的品行,良好的习惯会让你收获更多。一方面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等,培养我国公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企业要习惯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创建节约型、环保型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每一个公民要让环保理念根植于自己心中,从我做起,从孩子抓起,从身边的小处着手,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人人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绿色低碳,让“少开一天车,春节少放一挂鞭炮、少用一个塑料袋、节约一粒粒粮食,节约一杯水,炎炎夏日,把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垃圾分类投放,餐后打包剩余食物等”成为习惯。

改变不良习惯需要坚定的信念与坚决的执行力度。不良行为积习已久,要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必须下重手,有时要用严苛的制度来约束与强制落实,积极地消除不良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应该从管理机制入手,完善管理机制,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有章可循,落实环境污染责任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环境保护落实到地区或者部门之间,避免出现环境问题相互推卸责任,找不到负责人的情况出现。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重视环保的政策、意识和行动越来越强,尤其是努力绘就一幅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新画卷行动,让中国资源和环境破坏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环境保护作为今后一项长期、重要工作进行了强调。2017年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水污染防治法、蓝天保卫战、水资源税、洋垃圾、河长制、雄安新区”等关键词以及2018年全国将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这些不仅在中国环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也向世界宣告:中国生态环保的春天来了!无疑更是在以最大的决心,通过建立完善机制,努力改变每一个公民无视“呵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的不良习惯。

促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需要多点发力,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运用一些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应积极主动充当生态环境保护的背后推手。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鼓励民间投入,扩大环境保护的投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融资体系。社会牢固树立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并在实际中贯彻执行。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大多数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都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发展过程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如果处理得当,两者可以协调发展同生共赢。通过重视生态指标的考核,适当的弱化经济指标等手段,正面引导。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有科学技术的强烈支持。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成为每一个公民的发自内心的共识,当“呵护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习惯,习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每个企业习惯更绿色的生产方式,每个公民习惯更绿色的生活方式,还我们怀恋已久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洁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就会早日实现。亿万国人憧憬的、世界瞩目的“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创举,就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最美的现实!

(作者介绍:罗昊宇,湖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K1615班学生)

猜你喜欢
青山绿水公民环境保护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环境保护
论公民美育
广南坝美 一个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
家在青山绿水间
青山绿水天更蓝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