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为王”:校准影视业生态失衡的定盘星

2019-03-18 01:53彭文祥
人民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

彭文祥

【摘要】在浩荡的时代潮流中,影视业的发展曾彰显了“宣传”维度、“经济”维度,而今则是到了要自觉高扬“价值”维度的时刻。我们要切实把“质量”作为校准影视业生态失衡的定盘星,摒弃空心化的娱乐时尚和审美趣味,将“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分解到供、求、产、销等各环节,从而有效促进中国影视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影视业生态失衡 资本逻辑 “质量为王”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大凡引发广泛关注的热点现象总有其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历史文化渊源。在影视业高歌猛进的大潮中,总体向好、成绩显著的一面自不待言,但其背后影响影视业健康发展的思想、行为,尤其是诚信缺位、操守失范、价值扭曲、违法乱纪等不良风气,也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警醒和深刻的反思。

近年来,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票房注水、收视率造假等问题逐渐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社会反映和应对举措上,有业内知名人士的报料,也有党和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网络媒体发布的《通知》《意见》《倡议》等。从“限薪潮”到“限酬令”,从影视到网络、从艺术活动到文化行业,一时间动作频频,严阵以待;一时间应者云集,群情激奋……显然,影视业的生态失衡远非局部、孤立的现象,而是涉及演员、创作者、观众、评论者、制作机构、播出平台,以及产业经济、审美趣味、大众文化、艺术追求、社会潮流、价值观念等诸多环节和方面。面对聚光灯下的诸多乱象,我们应当追问: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问题的症结何在?关键是,如何找到根治的方式和方法?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视听节目和作品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电视剧、综艺娱乐、电视节目、网络文艺等是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既然属于文化产业,那么就要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因此,发展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首先还要从市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并借助市场的杠杆来综合施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理。就当前视听作品和节目的生产、消费关系而言,尽管说不准欧美、日韩等国每年具体制作、播出多少作品和节目,但肯定不会有我们那么多。比如,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的《纸牌屋》,一年一季,一季13集,2013至2017年共播出5季,共65集。而在我国,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官方数据,在电视剧的制作/播出数量上,2013至2017年,我国各制作机构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电视剧分别为441/15770、429/15983、394/16540、334/14912、314/13470部/集,年均制作/播出382.4部15335集、日均制作/播出1部42集。可见,中国已然是电视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显示了繁荣发展的一面。但我们仍不免要问:观众和市场真的需要那么多视听作品和节目吗?

有比较,就有疑问;有比较,也就有反思:一是众多的播出频道、平台需要巨大的播出数量,播出内容的质量便成为了次要的事;二是数量与质量向来都难成正比,尽管巨大的数量也具有促发质变的足够动能,但优质内容显然不是数量堆积出来的。事实上,在电视剧艺术生产中,每年都有不少作品收不回成本,遑论叫好又叫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诸多电视频道播出的综艺、真人秀、娱乐等节目,数量多如过江之鲫,但不少竞相争艳的节目却是精于其外,聲言创新却又时常陷入模仿、山寨的泥淖而无法自拔。于是,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看,正是围绕意念中的“优质内容”,一些影视业制作方、播出平台陷入了创新的焦虑和竞争的疲惫之中,并不约而同地把希望寄托于能带来票房、收视率、流量的或真或假的“明星”身上。

有市场就有需求,既然“明星”是“稀缺资源”且应接不暇,便可待价而沽,乃至坐地起价。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卖方掌握主动权,他们就可以限售、惜售,以至于高价出售……这现实中的熙熙攘攘、纷纷扰扰,不啻为极好的艺术题材和故事,但其间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过多、过剩的作品与节目能全身而退吗?

各环节资本逻辑的侵蚀和渗透,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但有时“逐利”也有其理据。就各种媒体的运营而言,经济效益不佳,便意味着业绩低迷,且大有被边缘化或打包出局的危机。然而,当前影视业生态失衡的种种现象表明,“逐利”似乎已由影视业运行的“要素”逐渐变成了“核心”,而过度的逐利已不仅是一把“双刃剑”,甚或还成了影视艺术生产最大的敌人!因为它已逐渐脱域、演化出一种资本逻辑,而资本逻辑的水银泻地深深伤害着诚信、伦理、思想、艺术的价值和审美的理想,与精神生产领域的艺术活动相敌对。

所谓“资本逻辑”,并不直接等同于金钱,而是指形象文化、无意识和艺术、美学领域渗透了逐利的思维逻辑、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在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税漏税、票房注水、收视率造假等乱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野蛮生长的资本逻辑或假借艺术之名,绑架艺术生产和消费;或罔顾规矩和秩序,朝着利益的目标和方向一路狂奔。其间,真真假假的各路“明星”穿行秀场,以渔名利……

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与经济资本之间“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是明确的,种种急功近利、缘木求鱼的想法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做法都是虚妄的。如果打着艺术的幌子,而实际上脱离了伦理、道义、尊严、价值等基准线,那么,形形色色的以“挣钱”为唯一目的的时尚、娱乐、IP、收视率、票房、流量,以及从生产传播、营销推广到接受评价等各环节的资本逻辑侵蚀和渗透,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免影视艺术在各种冠冕堂皇、舍本逐末的借口和夹击中沦为蛋糕上的酥皮。

空心化的娱乐时尚和审美趣味只会给观众带来负面影响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结合当前影视业的现状来审视,马克思的论述鞭辟入里,同时也映射出空心化的娱乐时尚和审美趣味所带来的伤害和负面影响。就当前影视业生态失衡的种种乱象而言,如果说资本逻辑的侵蚀、渗透更多地是从制作、播出方的角度所作的分析,那么,空心化的娱乐时尚和审美趣味更多地则是从观众、用户的一端来进行考察。

在娱乐时尚、审美趣味的问题上,尽管很难说制作、播出方和观众、用户孰是孰非(比如,在大众传播学上,观众、用户有多种选择的自由,但更多的还是平台播什么,人们就看什么;而制作、播出方又常常会强化观众的喜好,以便获得更多关注和流量),但娱乐时尚和审美趣味本身的性质、特点是问题的出发点。就当前影视业的娱乐时尚、审美趣味“偏倚”来说,“空心化”之所以为人诟病,主要是因为它有如下几方面的“症状”:一是拙劣模仿,即目前一些娱乐时尚和审美趣味大多有盲目跟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一面;二是根基不牢,由于不是本土的文化生成物,因而所谓的娱乐时尚风潮、审美趣味趋向就像无根的浮萍、墙头上的杂草,具有随波逐流、随风摇摆的特点;三是水土不服,由于社会文化语境和国情、社情、民情不同,隔靴搔痒的时尚、异化的趣味难免画虎不成反为猫;四是他人引导,盲目的娱乐化是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悲哀,与自我引导的价值取向不同,他人引导常常因缺失自信、自爱、自尊而成为迷惘盲从、自我缺失的典型表现;五是良莠不分,特别是在愈演愈烈的时尚漩涡和五颜六色的畸变趣味中,中华文化几千年积淀的格调、气度、神韵等常常被遮蔽、搁置。当然,最令人忧虑的是,在当今的娱乐圈,所谓的时尚、趣味、风格、创新等很容易被“资本逻辑”收编、利用,以至于在自知或不自知中形成了一种虽使大力却难以扭转的恶性循环。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尽管娱乐时尚和审美趣味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娱乐风潮的漫天飞舞、时尚趣味的标榜透支,悦目不赏心,感性有余、理性不足,将极大地钝化思想的敏锐、黯淡心灵的灯火,或如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所批评的“娱乐至死”,其伤害和负面影响将会使文化沦为赫胥黎式的滑稽戏,让文化精神在一地鸡毛中枯萎、凋零。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尖锐的批评:“在有些作品中……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质量为王”是硬道理,要将“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分解到供、求、产、销等各环节

就影视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来说,“当代审美文化”是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长发展,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文化形态。与以往的文化形态相比,其显著特征是“经济型”和“商品化”。不言而喻,作为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影视业的繁荣发展既要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性,同时也要顺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针对当前影视业生态失衡的种种乱象,2018年6月,中宣部等五部局联合印发的《通知》强调: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进依法纳税,促进影视业健康发展;要制定出台影视节目片酬执行标准,明确演员和节目嘉宾最高片酬限额;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应该说,这些要求和举措有利于抑制拜金主义、青少年盲目追星、社会价值观错位等不良倾向,有利于抑制影视节目的制作成本、提高影视创作整体品质、营造影视行业健康生态等。但根治乱象恐怕最终还要进一步牢固树立“质量为王”的中心思想,切实将“质量”作为校准影视业生态失衡的定盘星,并将“质量”标准贯彻落实到影视艺术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层面。

在当前的媒介新生态和艺术新生态中,存在着渠道为王、内容为王、用户为王、流量为王等多种说法,但归根结底,最核心的还是“质量为王”。所谓“质量为王”,首先,其题中之义的第一个要求是政治原则、伦理道德和社会安全标准,第二个要求是艺术的、审美的标准。其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影视业有效运作和繁荣发展的基本因素和条件,换言之,影视艺术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应把握市场动态、遵守经营规则、顺应消费趋势。在这种意义上,“质量为王”就意味着将“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分解到供、求、产、销等各环节,落实于市场、买卖、消费等经济体制和销售额、利润等经济指标之中。就具体的艺术生产来说,越是大IP、大投入,就越有生产制作上的“精品化”,因为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得到高品质,只有高品质才能得到观众、用户的认可,只有得到观众、用户的认可才能真正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在浩荡的时代潮流中,影视业的发展曾彰显了“宣传”维度、“经济”维度,而今则是到了要自觉高扬“价值”维度的时刻!在某种意义上,“质量为王”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恰是“價值”维度的核心,它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有效纠正当前影视业生态失衡的诸种乱象,治理整个娱乐圈和影视行业中金钱至上、流量至上、价值观错乱等问题,还可以真正倡导影视艺术生产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推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辩证统一。切实把“质量”作为校准影视业生态失衡的定盘星,有效促进影视业的繁荣发展,还有赖于从业者和整个社会的进一步行动。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
资本主义城市化格局下西方社会正义理念的空间限度
资本主义城市化格局下西方社会正义理念的空间限度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资本逻辑视域下的信仰问题
论资本逻辑
“星座”的哲学探究
警惕资本逻辑导致的文化虚假繁荣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内在关联
平衡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