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泉
摘 要:矫正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学校老师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要教育好问题学生,了解问题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及时有效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问题学生向良性轨道转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本文从问题学生与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谈起,着重探讨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107-1
一、问题学生与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同龄人中的后进生,或称为品行障碍少年。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他们人数虽少,但对教学秩序的破坏极大,常被视之为“害群之马”,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甚至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斯威夫特(M.swit,1975)等人通过系统的课堂观察发现,在典型的课堂里25%至30%是学生有问题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从小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把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切切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却很大,对小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教师要管理好课堂,首先要加强对自我因素的管理,有些个性因素是可能有意识地改正的,非个性因素更是在经验的范畴之内。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一些不良个性因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学生交往要热情积极。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管理策略是教师必须注意的。
1.课堂规范的建立和巩固。有效的课堂管理必定需要规范的约束,但规范怎样建立并让其发挥合理的作用呢?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一些要求,就应该考虑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规范,但是规范不能只体现教师的意志,而应该考虑学生的意见,因此规范的制定应该是一个民主化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教师应该时不时把学生召集起来讨论规范是不是继续适合新的情况,如果不适合就可以去掉,建立起新的规范。另外,规范必定是防止课堂行为问题发生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教师不必把规范绝对化,而要考虑问题行为发生的情境,然后再考虑规范的执行。
2.运用正面引导的管理语言。课堂管理的语言也是一门艺术。反思一下我们的管理语言,我们通常都是习惯性地运用一些消极的语言,这些语言注重的是监督、批评、训斥和体罚。新课堂的管理要求我们教师多运用一些积极的语言,这些语言重在塑造。以下列举一些积极性的引导语言和消极性的引导语言的对比。
积极性的语言消极性的语言
关门要轻一点。不要“砰”地一声关门!
自己多想方法试着做。不许抄袭同学的来骗人!
看谁坐得好。不要没精打采地坐在椅子上。
你尽最大的努力就能进步。你怎么老是这样不争气!
你完全可以考得更好些。你怎么這么笨!
3.奖励和惩罚的运用。谈到奖励和惩罚,人们通常的看法就是奖励就是表扬,是奖赏,而惩罚就是尖刻、严厉的批评,就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体罚。实际上,这些奖励和惩罚都是过激的手段,我们生命中许多最重要的奖励都是些平常的东西,例如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友爱的动作、社会的承认、鼓励和外人比较看好自己等,而惩罚就是拒绝给予这些东西。
奖励和惩罚的运用也属于必不可少的范畴。在多数教师看来,要管理好课堂,奖励和惩罚是必不可少的常用手段。在这里,我们认为要有效地管理课堂,奖励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奖励会让奖励者有一种被认可和正面关注的积极情感,这样的情感会有助于课堂气氛的建设。
惩罚就是给学生带来不快的东西,当一个教师运用惩罚这种手段的时候,只能意味着他没有能力处理好问题。我们的许多教师运用惩罚这种手段,并没有深入思考惩罚的效用和带来的后果,实际上惩罚对课堂管理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惩罚是下策,教师只要能有别的方法就一定不要用惩罚的手段。教师的注意力应该多关注良好行为,给予良好行为合适的赞扬和奖励。研究证明,多关注良好行为比关注不良行为更有教育意义。有些时候惩罚可能不得已而为之,尤其对那些反复出现的不良行为,但教师必须意识到惩罚能遏制过失行为,却不能教会学生受人欢迎的行为。因此,教师在需要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和爱护以及对其行为的不解或者遗憾,帮助孩子认清错误,帮助他们找到改善的方法。另外,奖罚一定要公正客观,让学生认清惩罚不是无中生有的,不要让学生觉得这种惩罚纯粹是教师在报复自己。另外,我们经常运用一些不恰当的惩罚措施,例如体罚、侮辱性的言语攻击、额外作业以及找家长训话等,这些惩罚绝对不会带来好的管理效果,一定要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