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有声有色的文言文课堂

2019-03-18 01:58王文婧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柳先生木兰文言文

王文婧

文言文文辞精练,字字珠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祖先智慧的结晶。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历史长廊,与古代先贤对话,接受古典文化熏陶。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极为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9年级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文言文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少学生对它提不起兴趣,有畏难情绪,以至于课堂上老师一讲文言文,气氛就很沉闷,有的学生甚至夸张地大喊“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

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那种囿于应试教育的枷锁,以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习得文言文语感的机会,使文言文教学毫无生机,陷入尴尬的境地,显然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入悠悠古文的世界,领悟到它的美,从而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呢?我认为应以“读”为核心,用“朗读—品读—多元解读”的“三部曲”架构起文言文学习的课堂,让文言文学习变得有声有色。

朗读,读出兴趣

苏轼有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文言文的节奏韵律需要通过读来感受,文言文蕴含的感情也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所以应让琅琅书声响彻课堂。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面对有的学生不重视朗读的现状,我根据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学习《陋室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类短小精悍、声韵和谐的文章,就采用全班齐读、个人朗读、朗读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文章的节奏美,并注意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这类篇幅较长、抒情性强的文章,就采用教师示范朗读,而后学生齐读、仿读等形式,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启发、引导学生,把他们迅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学习《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类人物角色多、人物间对话多的文章,就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理;学习《石壕吏》《公输》这类叙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绘声绘色的文章,就采用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对课文内容越来越熟练了,再采用“众声鼎沸”的速读、诵听轮换的“轮读”、辅以提示的“背读”等形式,通过一轮轮的朗读,让学生读得顺畅,读得动听,读出韵味。当然,当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要抓住朗读指导的时机,具体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主要优缺点,这样的朗读才是有效的朗读。

精心设计的朗读,既为课文学习创设了情境,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又可以读代讲,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情感、感受作品意境,使其养成文言语感,这些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品读,读出精妙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粹。学习时不能仅把它们视为掌握古汉语知识的材料,更要赏析文章语言的精妙、布局的精巧,体会作者的感情,悟出人生百味,得到中国古代人文精华的熏陶,所以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环节。

就写人记事类的文言文来看,若要深入文本,咀嚼文章情节,自然离不开对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这就需要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揣摩人物的语言,关注人物神态的变化,细细品味。如《伤仲永》一文,文章的语言平实却不乏感情色彩,每一句都有确切的表达作用,非常精当。“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时的儿童情态;“即书诗四句”中的“即”和“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把一个天资聪颖、文思敏捷的神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形象地写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日后的变化埋下伏笔。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于成才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可见,只有斟字酌句地推敲和品味,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还有一类文言文蕴含深邃的思想,耐人寻味,更要细细品读、深入思考,发挥其滋养人格的育人功能。如在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我设计问题:“从课文中你了解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如何看待‘人和”;教《出师表》时,引导学生思考对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讨论这三条建议在现代社会有何借鉴意义;在教《爱莲说》时,让学生感受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的美德;教《岳阳楼记》时,让学生品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体会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宝贵品质……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品读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在体会中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心灵的碰撞。所以课堂上应带领学生细细品读,通过“品”,提高文学鉴赏力,通过“品”,让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更高境界。

多元解读,读出新意

在现代社会中,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也已成为新形势下的需要。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类型化的思维。文言文虽然时代比较久远,但同样可以运用现代眼光进行多元解读。

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课时,学生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喜好讀书、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率真自然、忘怀得失的隐士。他对黑暗现实充满厌恶,不愿同流合污,有进步意义。但当在课堂上探讨“你如何看待五柳先生,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这个问题时,却有部分学生直言自己并不喜欢这一类人物。他们认为当时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五柳先生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它,尝试着去改变它;总是借酒消愁、一味避世,是一种消极的、缺乏责任感的行为。如果五柳先生生活在现代,肯定是行不通的。学生们的这种看法与传统的“追求理想自由生活”的观点大相径庭,可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我们不能用简单僵化的方式,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学生的想法,而应提倡并支持他们带有批判意识的个性化、多元化阅读。

再如教授《木兰诗》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题目:“说说你眼中的木兰。”旨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木兰这一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的人物形象,读出新意。解读时,学生除了能认识到木兰是坚毅勇敢、报效国家的巾帼英雄,同时又能读出她是活泼能干、体贴父母的娇美女儿。诗中写了木兰辞官还家后情不自禁的喜悦,入闺房、巧梳妆,风姿神韵光彩照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木兰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真实动人。这种解读比传统上把木兰仅解读为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英雄全面、深入得多。所以我们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提倡多角度、有创意、个性化的解读。变绝对求同为发散求异,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让学生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文言文教学,关乎学生语感的形成、人格的塑造、审美情趣的提高,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所以不能囿于应试、止于皮毛。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朗读—品读—多元解读”,架构起全新的课堂,以促进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为取向,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充实而快乐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让我们的课堂由机械封闭变为生动开放;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吧,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更加有声有色,学生也会由“厌学”变为“乐学”!

猜你喜欢
柳先生木兰文言文
木兰剧片段展示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柳先生和小黑
若是木兰能网购
捷先生的红宝石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