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摘 要: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是中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课时需要,教材中函数被切割成了几部分,但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站在更高的视角,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纵向一贯整体把握,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培养用函数思考问题的意识。
关键词:函数;高观点;方程;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85-2
“数学并不是孤立的各门学问,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菲利克斯·克莱因在《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中指出。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不论从知识结构方面,还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两者联系起来,纵向一贯,形成一体化知识进行研究。
以函数教学为例,现有教材初中二年级探讨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年级研究二次函数、锐角三角函数;高中一年级进一步系统研究了多种基本函数,二年级探讨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年级结合高观点用微积分知识进一步研究函数。函数始终是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之一。初中教师应掌握和了解函数知识形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及数学教育演化的经过,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初中教材中的函数知识,纵向一贯整体把握,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即可高屋建瓴,跳出题海,发展学生自觉形成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本文将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流程为例,阐述如何在函数教学中进行一体化研究。
一、情境引入,感受新知
一门迫击炮发射的一发炮弹飞行的高度y(m)与飞行时间x(s)的关系满足y=115x2+10x。回答下列问题:(1)炮弹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20米?若能,需要经过多长时间?(2)高度能否达到125米?若能,需要经过多长时间?(3)高度能否达到130米?
首先,给出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三个小问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2.结合图像找出问题1、问题2在函数图像上的对应点。
通过问题串的设置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变为函数问题,明确题目指向;先计算,从“数”的角度感知,再看图,从“形”的角度感知方程的解和图像与x轴交点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实现思维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其次,借助几何画板给出函数图像,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思考:为什么飞行高度达到120米,有两个时间点,飞行高度达到125米只有一个时间点?方程和函数有怎样的关系?要求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一下。
通过深入思考重新整理解题思路,不难发现,每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均可看成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当给定函数值时,即转变为一元二次方程,方程的解和函数图像上点的横坐标一一对应,方程解的个数直接决定函数图像上对应点的个数。如果从函数角度出发,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已知,则可直接得出对应方程的解,进一步感知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教师采用“高观点”来指导教学,就不会拘泥于仅探究题目的解法,更侧重的是数学思想,为后续高年级学习方法做铺垫,分析问题能从局部到全局,从一个问题衍生到一类问题,拓宽学生思考视角,渗透函数思想。
二、搭建平台,发现新知
想一想:方程567x2-3867x+6587=0有实数根吗?为什么?
学生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是解方程,很快会发现计算繁琐,解方程难度大。倒逼学生思考:一定要进行这么繁的计算吗?学生会主动寻找其他途径来解决,将方程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运用函数的思想方法来解方程就会水到渠成。如果方程过于简单,轻易可以算出根的具体值,学生会觉得从函数角度出发解方程多此一举,自然也不会去深究问题的“深意”,对即将探讨的方法也就无兴趣可言。
借助几何画板,画出函数y=567x2-3867x+6587的图像,发现抛物线和x轴有两个交点,因此方程567x2-3867x+6587=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发现和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约为3.3和3.5,从而得出方程的两个近似根x1≈3.3,x2≈3.5。
借助“想一想”进一步总结出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是相关的;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相应方程的解。
三、拓展提升,巩固新知
例题1:①观察二次函数y=x2-3x+2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直接写出方程x2-3x+2=0的解。
②观察二次函数y=x2-3x的图像与直线y=-2的交点,直接写出方程x2-3x+2=0的解。
③观察二次函数y=x2以及一次函数y=3x-2的图像交点,直接写出方程x2-3x+2=0的解。
问题①是对上一题结论的直接应用,问题②的设置旨在将函数和方程的关系推广到函数和方程组的关系,问题③有一定难度,需着重引导学生弄清交点的意义。三个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层层铺垫,螺旋上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与方程、方程组的关系,逐步学会从函数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渗透函数思想。
学生通常认为这三个问题是不同的题目,然而具有“高观点”的教师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x轴就是直线y=0,它和直线y=-2,直线y=3x-2本质是一样的,三个问题均是要寻找使函数值相等的对应自变量值。从函数角度出发,求两个函数的交点坐标就是求对应方程或方程组的解,反之,求方程的解只需观察对应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即可。
四、灵活运用,内化新知
例题2:借助函数图像,求方程x2-2x-1=0的近似解(保留一位小数),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教学时采取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经历了例题1的探索过程,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求方程x2-3x+2=0的根可以利用三种不同的函数图像,那么本题的方程从函数视角出发又可以如何来解呢?哪种更好操作?
课堂中,指导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图,采取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梳理新知,鞏固利用函数图像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探讨,理清不同函数和对应方程之间的关系。
五、小试牛刀,检验新知
1.关于x的方程a(x-3)2+b=0(a≠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个根。
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如右图所示,
判断方程ax2+bx+c+2=0的根的情况。
由于定向思维,初接触第1题时,仍有很多同学习惯性地将根代入一元二次方程,尝试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而从函数角度出发,则可化繁为简: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另一个交点横坐标为5,即对应方程的另一个根为5。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难易,拓宽解题思路,渗透函数思想。
第2题题目中已经给出函数的图像,故从函数角度出发顺理成章。求方程的解,可以转变为相应函数与x轴的交点个数,由已知函数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即得。此题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总结,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最后借助两道小练习完成课堂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用“高观点”统帅全局的意识,但教学时落点要低,渗透函数思想是一项长期工作,解题时不能做硬性要求,如用方程解法须肯定其正确性,同时引导函数方法,拓宽解题思路。
教师具有了“高观点”,了解初等函数数学问题的高等数学背景和实质,纵向一贯,对中学函数教材从高处着眼,整体把握,将函数与其他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和理解知识脉络,不仅解题更灵活,思维能力也会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M·克莱因.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S].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章建跃.“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J].中学数学教育,2010(01).
[3]张劲松.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中的体现[J].数学教学研究,2008(04).
[3]赵玉梅.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及其应用浅析[J].中学课程辅导,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