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爱锋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习惯的培养教育的重要目的,语文阅读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学生完成学业、培养品质的重要一环,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当前,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我们理应在教学中破解发展难题,寻求解决之道。
一、高中生阅读现状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阅读习惯现狀令人担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而无良好的阅读习惯
调查发现,有近七成的学生无论是在阅读课上还是在课外,都非常愿意阅读书籍,每天的阅读量相当可观;但是只有不足两成学生能做到有选择的阅读,正确地掌握阅读方法;不足一成的学生能做到摘抄、写读书笔记。大多数学生只是发现什么便读什么,正确的阅读习惯更是无从谈起。
2.有较高的阅读要求而无正确的阅读方法
调查发现,语文教研组提出的阅读要求,至少六成学生表示很难做到,学生只是把阅读当作浏览,阅读时仅仅满足于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没有掌握略读、精读、深思等阅读方法。
3.有较好的阅读行为而无理想的阅读效果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有较高的阅读需求,也有较好的阅读行为,但是对“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这篇文章为什么好”“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等问题还是一脸茫然,无所适从。这样的阅读仅仅停留于文章的表面,满足于猎奇心理,满足于“视觉”效果,对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学习体系的帮助很小,阅读效果不明显。
4.有较大阅读数量而无较高的阅读质量
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阅读书籍,读物种类繁多,阅读量似乎惊人,但实际上偏重于网络文学、志怪小说,或者影星歌星、少男少女等娱乐八卦。而诗歌散文、名著小说等,只有不足三成的学生经常读,并能够完成高中规定的阅读篇目。这造成了学生整体阅读品位的低下。
5.有较强的阅读自主性而无较强的阅读能力
调查发现,许多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较强,能自发阅读,并全身心地投入。但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却停留在表层,没有质的飞跃,没能实现知识的整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方法的推广与借鉴。
二、高中生不良阅读习惯的成因
种种不良习惯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对此,课题组追本溯源,分析原因,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在体制上,语文教学变革存在滞后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即已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主要途径。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阅读教学往往仅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语文教学变革的滞后,使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困难重重。
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剥夺”了学生阅读习惯形成的时间与空间
素质教育理念虽然掀起了一场语文教育的变革,但作为课堂管理的实施者,教师既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更要面对社会的压力、学校的统筹安排。 加上受考试指挥棒影响,“唯分论”还占有一定的市场,这逼迫教师运用“题海战术”,追求考试成绩,压缩学生阅读的空间,占据学生阅读的时间,使得学生疲于应付,茫茫然不知所以,阅读习惯的培养停留于纸面,无法深入开展。
3.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存在着断节现象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误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任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业已完成,高中阶段已不必再训练。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习惯的培养具有连贯性,高中教师一旦放松了监督,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习得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能会丧失殆尽;何况那种阅读习惯大多停留在抄写读书笔记、写日记等表层阶段。这种断节现象使得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难以保持。
4.在学习实践中,学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学生的猎奇心理促使他们追求刺激,对于高中规定篇目的阅读却没有兴趣,这种对读物没有选择的阅读习惯是不良的。学生轻视语文的心理,也是良好阅读习惯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成绩都一样,从而难以接受对阅读的系统训练。
另外,家庭生活、道德品质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生阅读习惯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家长的影响作用很大,个别家长认为只要学好数学、英语即可,没有整体发展的意识,这也可能导致孩子不爱读书。
三、高中生阅读习惯的对策
针对学生阅读中的种种不良习惯,语文课题组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对策,改变教学方法。主要做法有:
在教师层面,引导教师认真学习《课标》要求,改变思想,改进教学方式,寻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正确方法,加大对学生阅读的监督检查,还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
在学生层面,则是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破除重理轻文的思想,破除“读得越多阅读能力越强”的思想,破除“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思想。
二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指导其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品位,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说,利用高中课程资源,精讲熟讲,把文本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借鉴有效阅读方法,如勾、圈、点、画、写等基本阅读方法,以及略读、精读、细思、质疑、解疑等方法。如用对比阅读法分析祥林嫂与水生嫂的性格差异、用探究式阅读法体会《胡同文化》中的生活情趣、用合作式阅读法讨论周朴园性格的演变等。
三是协调好读写关系。只读不写,阅读停留表面,难以深入;只写不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难以发展;读写结合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读书时,可先猜后读,印证自己的理解能力,可边读边写,做好读书笔记;读书后,可先思后写,写好读后感,可自由写作,做好阅读的延伸。
四、高中生阅读习惯养成效果
我们详细筹划,认真实施,及时总结,一段时间下来,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效果明显。再次调查我们发现,有八成以上的学生通过建立读书笔记、自由创作等方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六成以上的学生在较高的阅读要求下,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技巧,阅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生阅读的书籍不仅有课内文本,而且有语文读本等课外文本,读物质量明显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有较大提升,并促进写作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走上正轨。总体上说,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
总之,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广大语文教师要不断为构建高效语文教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