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慧
【摘要】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文教师在营造课堂环境时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因此,无论是在进行文学类还是实用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教师都要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来丰富和优化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策略。以诗歌鉴赏教学为例,针对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谈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策略
诗歌鉴赏既是高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提升语文的整体知识和能力素养,诗歌鉴赏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营造课堂环境
高中课本中的古典诗歌教学中,长篇的占比例不大,而正是这些用语简练的古典诗词,包含了古人对人生的感悟、对时代的慨叹。这些诗在把握主题内容方面的难度并不大,因此在阅读这些诗歌时,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权,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伴随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教师还要表扬学生的真知灼见,并进一步地鼓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将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然后再根据时机予以必要的引导和补充,这对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如教师在进行《雨霖铃》一课的阅读指导时,就可以借助李叔同的《送别》这个与文本内容具有相似性的文本,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切入课题。从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从所授课的班里选择擅长歌曲演唱的一名或两名学生,将《送别》这首歌呈现出来,制造一种离别的伤感情绪,再借助这样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走进《雨霖铃》这首词。在感受作品的这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是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文本内容本身对作者写作这首词的情境中感悟作品的内涵,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感受诗歌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经过其独特的审美活动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思想感情指向的形象,也承载着作者情感的形象,也正是这一个个的意象构建起了诗歌的形体。如果读者在对一首诗歌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那么他也就能进入诗歌的情境,进而会更加深层次地探究诗歌的写作风格,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当一个读者面对《使至塞上》时,他的脑海中涌现出起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当他面对《天净沙·秋思》时,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当他面对《山居秋暝》时,脑海中闪耀着松林间的月影,耳畔响起石上清泉的声音……此时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再一次被激活,诗中的意象通过读者的再创造进而具有了新的生命力。从艺术表现这个维度来解读诗歌,所有的意象都能够表达一定的含义,而有的意象也因为所表达的含义广泛而具有更加丰富的意蕴:“浮云”象征漂泊的游子,“菊花”象征隐逸的情怀,“杜鹃”能营造悲凉的意境,“明月”能寄托远方的思念。学生在鉴赏这些作品时,要将联想和想象发挥出来,进而挖掘诗歌意象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三、优化课堂结构
因为诗歌教学中的教學素材众多,内容不同的文本也可能在形象、手法等方面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就是类比法。类比的方法既通过比较两部作品在某几方面的共同点得出在其他方面也有共同点。借助类比的方法,学生能够在比较鉴赏能力方面有所发展,从而使他们的分析水平和抽象思维得到较大的提升,这既有利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例如,讲授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一词时,教师可以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拿来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体会两首诗之间的不同点,谈谈自己更喜欢的这首词是哪些方面打动了自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体会诗歌思想、情怀、意境、语言、结构、手法等方面特点的过程,学生自己去分析评价、总结归纳,并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维的一个过程。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
教师要借助学校提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因素,为诗歌教学提供一种生动、可感的艺术情境,让同学们在教师所提供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在当时的情境下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要抒发,有什么样的情怀要彰显,进而理解诗歌主题。如面对《商山早行》一诗,对于诗中那两句意象叠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的图片形式来将学生融入那种由冷月、客店营造出来的清冷孤寂的意境中,再配以凌晨的鸡鸣,更能够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得更近,让学生在近在眼前的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总之,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过程包含着一个较为复杂的体系,这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结合每种类型诗歌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发现,最终实现诗歌教学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施列彬.意象——诗歌鉴赏的“抓手”[J].第二课堂,2010,(02).
[2]周维.诗歌鉴赏方法浅析[J].新作文,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