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马岩岩
[摘 要] 要充分发挥电子档案袋的教学功能,必须走出仅将其看作某种评价工具的思路。美国博弈西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为教育技术专业硕士所开设的“电子档案袋”课程,无论是对电子档案袋教学功能的拓展,还是新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是一种创新。2015年秋季学期,文章作者之一作为访问学者对该课程进行了一学期的跟踪调查,有幸参与了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获得了较为完备的一手资料。文章重点探讨了“电子档案袋”课程的内容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针对目前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特别是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当前电子档案袋研究思路创新、高校课程设置与实施,尤其是教育硕士培养等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电子档案袋; “Eportfolio”课程; 课程设置; 课程实施; 教育硕士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慧君(1966- ),女,河南新乡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研究。E-mail:henuwhuijun@163.com。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档案袋(Portfolio)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即开始使用档案袋对学习者进行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应运而生,并在美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国际研究表明,在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电子档案袋作为新型的反思评价工具[1]、教与学支持工具[2]与求职招聘工具[3],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且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培训部门中的应用正在稳步增加[4]。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电子档案袋,对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5]、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实现、电子档案袋的应用效果[6]等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目前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研究及实践多停留于评价工具层面,单一地将电子档案袋的应用定位于教与学的评价工具,未能将电子档案袋看成一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观念 [7],阻碍了电子档案袋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Boise State University,BSU)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自2008年起依托Moodle平台开设了“Eportfolio”课程。课程开设10多年来,经过历任主讲教师的不断调整和创新,至今已经非常完善。该课程是BSU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项目中的一门终结性课程,此课程通过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位授予,是学校毕业考察、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该课程不只是将电子档案袋作为一种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将电子档案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甚至是学习内容,对电子档案袋的教学功能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有益探索。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对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效果显著,不仅深受学习者赞誉,而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基于此,本文对BSU的“Eportfolio”课程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重点探讨了“Eportfolio”课程的内容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并针对目前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特别是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当前电子档案袋研究思路创新、高校课程设置与实施,尤其是教育硕士培养等提供借鉴。
二、主要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开展研究。作为访问学者,笔者于2015年秋季学期对BSU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Eportfolio”课程进行了一学期的跟踪调查,并以特殊学习者身份获得“Eportfolio”课程注册许可,参与了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为进一步了解课程开设及课程实施细节,笔者对BSU的两位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一位是具有多年“Eportfolio”课程教学经验的、当时的主讲教师Dr Ching,另一位是曾參与该课程创建并连续担任过四年主讲教师的Professor Yang。
三、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Eportfolio”课程的
设计与实施
BSU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只设置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全部实施远程教学,所有课程均为在线课程。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中包括两种学位类型:学术型(Master of Scienc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gree,M.S.E.T)和专业型(Master of Education-
al Technology,M.E.T)。学术型学位获得者需学会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并在毕业时撰写学位论文,而专业型学位获得者则需获得各级各类教育以及课堂内外的绩效改进能力,学习重点在于对理论基础、动手实践技能以及学习环境整合策略的掌握。本文所讨论的“Eportfolio”课程,就是专门为专业硕士开设的最后一门终结性课程(Culminating Activity)。“Eportfolio”课程旨在指导学习者对硕士学习期间所完成的优秀作品进行筛选和组织,构建个人作品档案,并基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所颁布的专业标准开展多元化学业评价,以此来反映学习者教育成长的深度和广度。与一般课程不同,“Eportfolio”课程更像一个综合项目,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内容,而是将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总结、反思、评价的实践过程。作为一门终结性课程,它不仅呈现、检阅了学习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收获、成长和发展,而且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习者的反思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了教学实践能力,为学习者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
“Eportfolio”课程,3学分,15个学习周,学习者平均每周需学习约9个小时。课程教学包括5个环节:组建电子档案袋、电子档案袋的初步审核、评审前的最后准备、正式审核以及可能存在的二次审核。(1)组建电子档案袋。课程前4周用来完成电子档案袋的初稿。第1周,学习者在平台注册报名,等待课程主讲教师审核,只有完成硕士期间所规定的必修、选修课程后方能选择该课程;审核通过后,学习者在接下来的3周内选择合适的网站搭建自己的Eportfolio,包括依据AECT标准在自己所有的学习作品中选择适合的作品形成作品表单、对作品进行综述以及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制作反思视频。最后,将上述内容链接至个人Eportfolio网站。(2)初步审核。Eportfolio网站初稿完成后,由同伴和教师进行初审并提出修改建议。每位学生都要接受来自教师和其他同伴的评价,并依据评价量规对其他同伴的Eportfolio进行评价。(3)评审前的最后准备。学习者根据初步审核中教师和同伴的反馈意见,对档案袋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讨论区发帖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进步。(4)正式审核。修改后的Eportfolio正式接受教师委员会审核,教师委员会一般由课程主讲教师和另外一名有经验的教师组成,他们依据量规对每个学习者的Eportfolio进行评价并给出是否通过的鉴定意见。一般情况下,两位评审教师的成绩均在70%以上则予以通过,即意味着可以毕业并获得学位证书。如果有一位评审者的打分在70%以下,则不予通过。(5)二次审核。未能通过正式审核者仍有第二次审核机会,学习者将档案袋修改完善后可申请二次审核。若审核仍未通过,则不予颁发学位证书。具体环节及要求见表1。
此外,为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Eportfolio”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如课程指南(包括课程描述、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进度安排、评价量规等)、学习指导(如何学好本门课程、如何构建电子档案袋等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进度表、课程任务量分配等学习建议,定期召开网络研讨会,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参考资料(学习参考书及参考书目、可免费下载的电子书和学术论文以及一些重要资料的网址)、技术支持(提供可免费创建网站的平台、录屏软件、视频编辑软件、视频站点)等。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
普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且有完整的内容体系。“Eportfolio”课程则不同,它由“对应AECT标准的作品表单”“作品综述”和“反思视频”三个部分组成。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及内容要求见表2。
1. 对应AECT标准的作品表单
学习者需要收集硕士期间完成的25~30件优秀作品,形成对应AECT标准的作品表单(Artifacts Mapped to the AECT Standards)。作品要覆盖所有核心课程和个人选修的课程,形式多样,包括项目、会议记录、发表的论文、报告、演示文稿、网络课程、教学材料、讲义等。选择作品时,需依据《AECT标准》所规定的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关键知识技能,来判断每件作品对于该标准的达成度。学习者需依照AECT标准按顺序将对应于某一标准的作品(注明课程编号)相链接,以便清晰反映硕士期间对AECT标准的达成度及专业发展情况。图1是一位学习者Eportfolio作品表单的部分截图,AECT标准的每项标准都对应了若干与之相符合的作品,作品以超链接方式链接至文档。
2. 作品综述
除了按照《AECT标准》组建作品表单以外,学习者还要写一篇作品综述(Rationale Paper),并链接至Eportfolio。与作品表单不同,作品综述不是单纯地列出作品清单,而是要对照上述的AECT标准,详细介绍每件入选作品的入选理由、作品所对应的AECT标准及其所达到的程度。作品综述要求篇幅在20~25页之间(标准字号,2倍行间距)。课程对如何写作品综述给出了学习指导,建议学习者在正式写作前作如下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创作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它有没有深化理论知识学习、是怎样深化的?作品是否达到了AECT标准?它是怎样显示出对各标准的掌握程度的?有没有在教学中使用过这件作品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教学思想有没有受到影响?课程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作品综述的组织框架,见表3。
3. 反思视频
反思视频(Reflection Video),旨在采用可视化的方式由学习者讲述自己作为教育技术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习经历,包括学习情况、专业成长、取得的成就、受益最大的课程及原因等,视频时长约10~15分钟。学习者需将视频上传至Youtube、Vimeo等视频网站,并将可以公开访问的视频链接公布在个人Eportfolio网站。反思视频与作品综述互相补充,进一步说明作品表单的科学性,同时,将电子档案袋置于真实生活情境中。作品综述侧重于对作品细节及对应标准的解释性描述,包括对所有入选作品的特征和细节描述、对标准内容的讨论、APA格式的参考文献、带链接的文本等。而反思视频只需挑选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3~4件作品进行介绍,侧重完成作品过程中的个人成长、亲身经历及心路历程等。
(三)课程评价
“Eportfolio”课程不仅开展了多元評价,使学习者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而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及时对学习者采用不同类型的评价,将课程评价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程的第1~4周是学习者自评阶段,学习者依据AECT标准准备档案袋初稿,并对照评价量规开展自评,发现问题及时调整。4~8周是同伴互评和教师初步审核阶段,每位学习者须对同伴作品进行评价,并接受同伴评价。互评中,学习者需依据评价量规,评价同伴作品并写出评价意见;同时,课程教师也会依据同一量规对所有学习者作品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9~11周,学习者根据同伴互评和教师初审的反馈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总结性评价由教师委员会在第11~14周进行。最终成绩由Eportfolio网站、对应AECT标准的作品表单、作品综述和反思视频四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20%、25%、25%、30%。通过教师正式审核的学习者可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总成绩低于70%者,需进行二次审核。若审核仍通不过,则不能正常毕业。
四、对我国电子档案袋研究、高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几点启示
BSU的“Eportfolio”课程对电子档案袋教学功能的拓展做了有益探索。电子档案袋不单是教学评价工具,它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Eportfolio”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对我国当前电子档案袋研究、高校课程设置与实施,尤其是教育硕士的培养等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转变研究思路,将电子档案袋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
查阅我国电子档案袋研究文献可发现,目前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研究热点仍集中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实现、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应用效果等方面。总体而言,研究维度单一,仅将电子档案袋作为学习评价的工具,将大量精力花在档案袋的设计与实现上;研究目的单一,仅研究电子档案袋作为评价工具的有用性、有效性,缺乏对电子档案袋潜能的深入挖掘。国外文献研究也得到相似结果:在高等教育领域,档案袋经常被用于展示和测评,档案袋的应有作用被削弱,甚至与“促进自我导向、有个人意义的深度学习”目标相背[8]。电子档案袋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一种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工具。随着新技术和新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档案袋应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应与信息化教学有机融合,创造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早在2001年,我国学者黎加厚就指出,电子档案袋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产物,是创新教育思想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它伴随教学模式的革新而出现,不仅反映了教学评价观念和方式的变化,而且会对未来的学校课程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师培养产生重要影响[9]。但近20年过去了,我们仍未能看到电子档案袋对学校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诚然,电子档案袋的使用牵涉教师观念、水平以及教学条件等,但缺乏理论支撑和范例指导应该是问题的关键。BSU的“Eportfolio”课程将电子档案袋与信息化教学相融合,很好地阐释了基于电子档案袋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应用此模式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了借鉴,有利于形成电子档案袋研究的新构架。
(二)充分发挥电子档案袋的功能,注重学生发展及能力培养
档案袋起源于艺术领域,原指画家和摄影师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并加以标记或说明,以反映特定时间内自己的努力、进步、成就或用以向预期的委托人进行展示[10]。档案袋的展示功能受到教育界关注,被用来记录和评价学习者的成长过程。美国西北评价协会将档案袋定义为:有目的地收集能够展示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果的作品,这个作品集必须包括学生参与的内容选择、价值判断标准和学生的自我反思。由此定义,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信息:档案袋中的作品应能反映或展示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作品的收集和挑选具有目的性,须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挑选;档案袋应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结果,学生应参与内容的选择、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作品的评价;档案袋不仅应包含学生的代表性作品,还应该包含学生的自我反思,反映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美国学者多文斯将电子档案袋看作是一个基于网络与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学习者通过构建个性化电子作品信息库,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成就、反思学习效果,并认为电子档案袋对学习者个人成长、未来职业规划等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工具[11]。构建电子档案袋的过程不只是对学习信息的简单收集,它还承担着自我管理、组织学习活动的功能,为学习者重新思考课程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巴特森强调,围绕电子档案袋的构建,学习者可以树立专业技能发展范例,提升信息技能,检测学习目标和评价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2]。皮尔和鲍尔松更是将电子档案袋看作是学习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实验室[13]。
电子档案袋的功能绝不仅限于教学评价,它还具有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功能。“Eportfolio”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者依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进度表和作品上传时间节点,自主决定每天的学习任务量和学习时间;通过开展学习者自评、同伴互评以及教师审核,帮助学习者理解并掌握电子档案袋的意义及构建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形成实践能力。这种基于档案袋的学习方式,很好地贯彻了“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学习者通过构建电子档案袋 ,学会怎样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和反思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未来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相联系。“Eportfolio”课程是对电子档案袋教学功能的广泛拓展和深入挖掘,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开展基于电子档案袋的教学,将有利于学习者自我指导、主动探究、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能强化学习者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
(三)基于“标准”设置与实施课程,发挥“标准”的规范与引领作用
1. 依据“标准”设置课程,发挥课程整体效力
《AECT标准》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针对教育技术专业领域所制定的专业标准,它从创造、使用、评价、管理、道德、学习者多样性、协作性实践、领导力、实践反思、理论基础、方法等多个维度,对知识内容、教学法内容、学习环境、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研究等五个方面所应达到的标准给出了具体要求[14]。尽管《AECT标准》由协会制定,并非国家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但AECT标准自1982年颁布以来,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深受各大高校和许多认证机构认可,美国几乎所有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按照AECT标准设置并实施课程[15]。BSU教育技术硕士、博士培养项目中的全部课程及课程任务均依照AECT标准进行设置。作为最后一门终结性课程,“Eportfolio”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体现了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它又以其他课程的完成为基础,并非完全独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的成就和反思都可以纳入“Eportfolio”课程。所以,整个课程群都围绕同一个目标——AECT标准而展开,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目标明确的有机整体。我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目前还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各自为政现象比较严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强,课程的任务设置更是缺乏明确、一致的标准,课程之间缺乏协调与统整,不利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尽管,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但对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却未能产生太大影响,且我国的《能力标准(试行)》更多是针对在职教师提出的要求,并非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专业标准。我国亟需制订统一的教育技术领域专业标准,一则可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二则也能保证向社会输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2. 依据“标准”实施课程,规范课程实施和学习评价过程
《AECT标准》不仅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待课程所对应的标准(亦可看作任务)明确之后,这些任务就会被分项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课程任务中。如,BSU的“Eportfolio”课程将其所承担的任务分项落实到构建电子档案袋、撰写学习反思报告、制作学习反思视频以及自评、互评等学习活动中。美国高校课程实施有严格规定,在课程学习之初,所有的课程内容、课程要求、课程进度以及要获得课程学分所必须完成的课程任务、作品提交时间、学业评价标准等都要和学习者沟通并通过纸质的、在线的方式予以公布。课程计划一旦公布,教师和学习者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随意更改。“Eportfolio”课程作为一门在线课程,在学习者进行课程注册后,其所有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资源、学习项目及评价标准都对学习者开放。在开始学习之前,教师会提醒学习者浏览课程网页的主要内容,了解课程要求,明确教师的任务和学习者任务,特别是学习中应注意的一些具体事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Eportfolio将课程所对应的AECT标准与学习项目相结合,制定出项目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既是教师、学生实施项目评价的依据,也是学习者学习、完成项目的依据。所有的学习任务和相对应的评价量规都提前在Moodle平台上公布,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并开展评价,主讲教师还会通过案例、微视频等作进一步讲解和示范。无论是学习者自评、同伴互评,还是教师评价,在整个课程评价过程中都采用统一的评价量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此外,“Eportfolio”课程非常重视评价的反馈,在每一个评价环节,学习者均可获得來自教师或同伴的反馈建议,以便对作品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许多研究生课程不仅在设置上存在随意性,在课程实施和学习评价上更是缺乏标准和规范。不少课程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评价都是由教师自行选择和决定,甚至本学期要学习什么、要完成什么项目、完成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评价,学生事先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参与其中并发表意见。教师行为缺乏科学依据和有效监督,学习者学习盲目且自主性缺失,项目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量规,多是教师一人评价且缺乏有效反馈,这些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制订课程实施的标准和规范,严格课程实施制度,科学使用评价工具,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开设在线课程,增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美国高校的信息技术应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早在1959年,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就开始将计算机引入学校;1993年以来,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与逐渐落实,教学信息化问题被美国许多高校当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2002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门或一门以上完整的在线课程的高校已达55.1%,70.9%的高校能提供在线课程注册服务,82.0%的高校能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16]。据斯隆联盟2013年度调研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美国高校注册学生中33.5%学生至少选择了一门网络课程,学生规模15000人以上的高校,网络教育覆盖率已达100%[17]。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系,拥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其所有课程均为在线课程,生源来自世界各地,有其他专业的在读大学生,更多的则是在职人员。他们可以在线完成课程注册以及课程学习的所有活动,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可由学习者自由掌握,灵活机动。所以,近年来,注册人数一路飙升,据2015年美国一项调查的不完全统计,BSU教育技术系目前学生注册人数已达全美高校之最。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在线课程才刚刚起步,大多处于探索阶段,且多是在线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课程,完全的在线课程由于学分认定等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实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特别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条件都已具备开展在线教育所需的能力和条件,却未能很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死板,同时,生源也受到极大限制。积极开展研究生的网络课程教育,既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借助于教学平台、先进的教学软件等多模态表征、呈现知识并多渠道实现知识交互[18],也可吸引更多的在职工作人员加入,不仅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可减少社会与学习者个人的教育成本。
(五)增设无论文学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的多样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探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家。早在1936年,哈佛大学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他们在教育硕士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模式也最为完善。美国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学位论文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学习者实践能力培养[19]。许多高校的教育硕士不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取而代之的是讲课、教学设计案例、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研究报告或者其他人工制品[20]。无论文硕士在美国专业硕士培养中很普遍,无论文学位与论文学位并无贵贱之分,仅是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上的差别而已[21]。有些高校更为人性化,为教育硕士提供两种选择,可以在论文学位与无论文学位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只是选修科目稍有不同,选择论文学位者需要选修更多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而选择无论文学位者则需要选修更多的教学实践类课程,包括教学实习等。BSU的M.E.T培养项目提供的是无论文学位,学习者选修“Eportfolio”课程以代替毕业论文,学习者是否通过“Eportfolio”课程审核是学习者能否获得专业学位的关键。学习者通过对个人在读期间完成的优秀作品的筛选、反思与评价,形成旨在反映学习者个人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电子档案袋。这个档案袋既是学习者向学校、社会、未来就职单位证明个人能力、实力的有力证据,也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同时,学习者所经历的挑选作品、书写综述和制作反思视频等学习过程,也是他们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22]。与论文学位相比,无论文学位与职业场景、职业任务更接近,更有利于学习者实践能力培养和未来的专业发展。
我国于1996年设置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一直以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向教育学硕士学位标准趋同的倾向,重学术研究、轻实践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23]。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仍然以学术论文为主,而且不少学校对专硕论文的评价与学硕论文采用同样标准(只是在要求上降一个档次),这不仅导致专业硕士书写学位论文困难,而且使专业硕士论文质量被诟病,也未能对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应有作用[24]。《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25]。2013年,我国教育部、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26]。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可视为学习者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应强调的是理解职业、介入职业以及创造性地采取职业行动[27]。教育硕士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表达能力、研究能力,还必须具有职业化的反思能力,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對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但从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现状来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仍是薄弱环节,我们不仅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模式上也应多样化。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吸收美国教育硕士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本土化需求,实施无论文学位和论文学位并存的培养模式,由学习者自由选择。有志于继续深造、攻读教育博士的学习者可以选择论文学位,打算毕业后就业或者已经在职的学习者则可以选择无论文学位,可以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以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与未来工作相对接。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档案袋(Portfolio)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即开始使用档案袋对学习者进行评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应运而生,并在美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发展并走向成熟。国际研究表明,在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电子档案袋作为新型的反思评价工具[1]、教与学支持工具[2]与求职招聘工具[3],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且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培训部门中的应用正在稳步增加[4]。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电子档案袋,对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5]、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实现、电子档案袋的应用效果[6]等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目前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研究及实践多停留于评价工具层面,单一地将电子档案袋的应用定位于教与学的评价工具,未能将电子档案袋看成一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一种革新传统教学的新观念 [7],阻碍了电子档案袋教学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Boise State University,BSU)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自2008年起依托Moodle平台开设了“Eportfolio”课程。课程开设10多年来,经过历任主讲教师的不断调整和创新,至今已经非常完善。该课程是BSU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培养项目中的一门终结性课程,此课程通过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位授予,是学校毕业考察、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该课程不只是将电子档案袋作为一种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将电子档案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甚至是学习内容,对电子档案袋的教学功能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有益探索。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对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效果显著,不仅深受学习者赞誉,而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基于此,本文对BSU的“Eportfolio”课程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重点探讨了“Eportfolio”课程的内容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并针对目前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研究及应用现状,特别是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当前电子档案袋研究思路创新、高校课程设置与实施,尤其是教育硕士培养等提供借鉴。
二、主要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开展研究。作为访问学者,笔者于2015年秋季学期对BSU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Eportfolio”课程进行了一学期的跟踪调查,并以特殊学习者身份获得“Eportfolio”课程注册许可,参与了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为进一步了解课程开设及课程实施细节,笔者对BSU的两位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一位是具有多年“Eportfolio”课程教学经验的、当时的主讲教师Dr Ching,另一位是曾参与该课程创建并连续担任过四年主讲教师的Professor Yang。
三、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Eportfolio”课程的
设计与实施
BSU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只设置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全部实施远程教学,所有课程均为在线课程。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中包括两种学位类型:学术型(Master of Scienc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gree,M.S.E.T)和专业型(Master of Education-
al Technology,M.E.T)。学术型学位获得者需学会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学术研究,并在毕业时撰写学位论文,而专业型学位获得者则需获得各级各类教育以及课堂内外的绩效改进能力,学习重点在于对理论基础、动手实践技能以及学习环境整合策略的掌握。本文所讨论的“Eportfolio”课程,就是专门为专业硕士开设的最后一门终结性课程(Culminating Activity)。“Eportfolio”课程旨在指导学习者对硕士学习期间所完成的优秀作品进行筛选和组织,构建个人作品档案,并基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所颁布的专业标准开展多元化学业评价,以此来反映学习者教育成长的深度和广度。与一般课程不同,“Eportfolio”课程更像一个综合项目,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内容,而是将课程教学作为一个总结、反思、评价的实践过程。作为一门终结性课程,它不仅呈现、检阅了学习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收获、成长和发展,而且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习者的反思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夯实了教学实践能力,为学习者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课程教学的总体设计
“Eportfolio”课程,3學分,15个学习周,学习者平均每周需学习约9个小时。课程教学包括5个环节:组建电子档案袋、电子档案袋的初步审核、评审前的最后准备、正式审核以及可能存在的二次审核。(1)组建电子档案袋。课程前4周用来完成电子档案袋的初稿。第1周,学习者在平台注册报名,等待课程主讲教师审核,只有完成硕士期间所规定的必修、选修课程后方能选择该课程;审核通过后,学习者在接下来的3周内选择合适的网站搭建自己的Eportfolio,包括依据AECT标准在自己所有的学习作品中选择适合的作品形成作品表单、对作品进行综述以及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制作反思视频。最后,将上述内容链接至个人Eportfolio网站。(2)初步审核。Eportfolio网站初稿完成后,由同伴和教师进行初审并提出修改建议。每位学生都要接受来自教师和其他同伴的评价,并依据评价量规对其他同伴的Eportfolio进行评价。(3)评审前的最后准备。学习者根据初步审核中教师和同伴的反馈意见,对档案袋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讨论区发帖参与互动,分享自己的进步。(4)正式审核。修改后的Eportfolio正式接受教师委员会审核,教师委员会一般由课程主讲教师和另外一名有经验的教师组成,他们依据量规对每个学习者的Eportfolio进行评价并给出是否通过的鉴定意见。一般情况下,两位评审教师的成绩均在70%以上则予以通过,即意味着可以毕业并获得学位证书。如果有一位评审者的打分在70%以下,则不予通过。(5)二次审核。未能通过正式审核者仍有第二次审核机会,学习者将档案袋修改完善后可申请二次审核。若审核仍未通过,则不予颁发学位证书。具体环节及要求见表1。
此外,为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Eportfolio”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如课程指南(包括课程描述、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和要求、进度安排、评价量规等)、学习指导(如何学好本门课程、如何构建电子档案袋等学习方法指导,学习进度表、课程任务量分配等学习建议,定期召开网络研讨会,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参考资料(学习参考书及参考书目、可免费下载的电子书和学术论文以及一些重要资料的网址)、技术支持(提供可免费创建网站的平台、录屏软件、视频编辑软件、视频站点)等。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
普通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且有完整的内容体系。“Eportfolio”课程则不同,它由“对应AECT标准的作品表单”“作品综述”和“反思视频”三个部分组成。各模块的教学内容及内容要求见表2。
1. 对应AECT标准的作品表单
学习者需要收集硕士期间完成的25~30件优秀作品,形成对应AECT标准的作品表单(Artifacts Mapped to the AECT Standards)。作品要覆盖所有核心课程和个人选修的课程,形式多样,包括项目、会议记录、发表的论文、报告、演示文稿、网络课程、教学材料、讲义等。选择作品时,需依据《AECT标准》所规定的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关键知识技能,来判断每件作品对于该标准的达成度。学习者需依照AECT标准按顺序将对应于某一标准的作品(注明课程编号)相链接,以便清晰反映硕士期间对AECT标准的达成度及专业发展情况。图1是一位学习者Eportfolio作品表单的部分截图,AECT标准的每项标准都对应了若干与之相符合的作品,作品以超链接方式链接至文档。
2. 作品综述
除了按照《AECT标准》组建作品表单以外,学习者还要写一篇作品综述(Rationale Paper),并链接至Eportfolio。与作品表单不同,作品综述不是单纯地列出作品清单,而是要对照上述的AECT标准,详细介绍每件入选作品的入选理由、作品所对应的AECT标准及其所达到的程度。作品综述要求篇幅在20~25页之间(标准字号,2倍行间距)。课程对如何写作品综述给出了学习指导,建议学习者在正式写作前作如下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创作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它有没有深化理论知识学习、是怎样深化的?作品是否达到了AECT标准?它是怎样显示出对各标准的掌握程度的?有没有在教学中使用过这件作品或其他类似的东西?教学思想有没有受到影响?课程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作品综述的组织框架,见表3。
3. 反思视频
反思视频(Reflection Video),旨在采用可视化的方式由学习者讲述自己作为教育技术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习经历,包括学习情况、专业成长、取得的成就、受益最大的课程及原因等,视频时长约10~15分钟。学习者需将视频上传至Youtube、Vimeo等视频网站,并将可以公开访问的视频链接公布在个人Eportfolio网站。反思视频与作品综述互相补充,进一步说明作品表单的科学性,同时,将电子档案袋置于真实生活情境中。作品综述侧重于对作品细节及对应标准的解释性描述,包括对所有入选作品的特征和细节描述、对标准内容的讨论、APA格式的参考文献、带链接的文本等。而反思视频只需挑选个人认为最有意义的3~4件作品进行介绍,侧重完成作品过程中的个人成长、亲身经历及心路历程等。
(三)课程评价
“Eportfolio”课程不仅开展了多元评价,使学习者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而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及时对学习者采用不同类型的评价,将课程评价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程的第1~4周是学习者自评阶段,学习者依据AECT标准准备档案袋初稿,并对照评价量规开展自评,发现问题及时调整。4~8周是同伴互评和教师初步审核阶段,每位学习者须对同伴作品进行评价,并接受同伴评价。互评中,学习者需依据评价量规,评价同伴作品并写出评价意见;同时,课程教师也会依据同一量规对所有学习者作品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9~11周,学习者根据同伴互评和教师初审的反馈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总结性评价由教师委员会在第11~14周进行。最终成绩由Eportfolio网站、对应AECT标准的作品表单、作品综述和反思视频四部分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20%、25%、25%、30%。通过教师正式审核的学习者可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总成绩低于70%者,需进行二次审核。若审核仍通不过,则不能正常毕业。
四、对我国电子档案袋研究、高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几点启示
BSU的“Eportfolio”课程对电子档案袋教学功能的拓展做了有益探索。电子档案袋不单是教学评价工具,它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Eportfolio”课程的设置、实施和评价对我国当前电子档案袋研究、高校課程设置与实施,尤其是教育硕士的培养等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转变研究思路,将电子档案袋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
查阅我国电子档案袋研究文献可发现,目前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研究热点仍集中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实现、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应用效果等方面。总体而言,研究维度单一,仅将电子档案袋作为学习评价的工具,将大量精力花在档案袋的设计与实现上;研究目的单一,仅研究电子档案袋作为评价工具的有用性、有效性,缺乏对电子档案袋潜能的深入挖掘。国外文献研究也得到相似结果:在高等教育领域,档案袋经常被用于展示和测评,档案袋的应有作用被削弱,甚至与“促进自我导向、有个人意义的深度学习”目标相背[8]。电子档案袋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工具,但它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一种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工具。随着新技术和新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档案袋应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应与信息化教学有机融合,创造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早在2001年,我国学者黎加厚就指出,电子档案袋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产物,是创新教育思想在学校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它伴随教学模式的革新而出现,不仅反映了教学评价观念和方式的变化,而且会对未来的学校课程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师培养产生重要影响[9]。但近20年过去了,我们仍未能看到电子档案袋对学校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诚然,电子档案袋的使用牵涉教师观念、水平以及教学条件等,但缺乏理论支撑和范例指导应该是问题的关键。BSU的“Eportfolio”课程将电子档案袋与信息化教学相融合,很好地阐释了基于电子档案袋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应用此模式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电子档案袋的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了借鉴,有利于形成电子档案袋研究的新构架。
(二)充分发挥电子档案袋的功能,注重学生发展及能力培养
档案袋起源于艺术领域,原指画家和摄影师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并加以标记或说明,以反映特定时间内自己的努力、进步、成就或用以向预期的委托人进行展示[10]。档案袋的展示功能受到教育界关注,被用来记录和评价学习者的成长过程。美国西北评价协会将档案袋定义为:有目的地收集能够展示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果的作品,这个作品集必须包括学生参与的内容选择、价值判断标准和学生的自我反思。由此定义,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信息:档案袋中的作品应能反映或展示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作品的收集和挑選具有目的性,须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精心挑选;档案袋应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结果,学生应参与内容的选择、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作品的评价;档案袋不仅应包含学生的代表性作品,还应该包含学生的自我反思,反映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美国学者多文斯将电子档案袋看作是一个基于网络与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学习者通过构建个性化电子作品信息库,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成就、反思学习效果,并认为电子档案袋对学习者个人成长、未来职业规划等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工具[11]。构建电子档案袋的过程不只是对学习信息的简单收集,它还承担着自我管理、组织学习活动的功能,为学习者重新思考课程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巴特森强调,围绕电子档案袋的构建,学习者可以树立专业技能发展范例,提升信息技能,检测学习目标和评价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2]。皮尔和鲍尔松更是将电子档案袋看作是学习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实验室[13]。
电子档案袋的功能绝不仅限于教学评价,它还具有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功能。“Eportfolio”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者依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进度表和作品上传时间节点,自主决定每天的学习任务量和学习时间;通过开展学习者自评、同伴互评以及教师审核,帮助学习者理解并掌握电子档案袋的意义及构建方法,明确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形成实践能力。这种基于档案袋的学习方式,很好地贯彻了“学会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学习者通过构建电子档案袋 ,学会怎样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和反思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未来职业规划、职业发展相联系。“Eportfolio”课程是对电子档案袋教学功能的广泛拓展和深入挖掘,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索。开展基于电子档案袋的教学,将有利于学习者自我指导、主动探究、自我激励和自我反思,能强化学习者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
(三)基于“标准”设置与实施课程,发挥“标准”的规范与引领作用
1. 依据“标准”设置课程,发挥课程整体效力
《AECT标准》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针对教育技术专业领域所制定的专业标准,它从创造、使用、评价、管理、道德、学习者多样性、协作性实践、领导力、实践反思、理论基础、方法等多个维度,对知识内容、教学法内容、学习环境、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研究等五个方面所应达到的标准给出了具体要求[14]。尽管《AECT标准》由协会制定,并非国家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但AECT标准自1982年颁布以来,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深受各大高校和许多认证机构认可,美国几乎所有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按照AECT标准设置并实施课程[15]。BSU教育技术硕士、博士培养项目中的全部课程及课程任务均依照AECT标准进行设置。作为最后一门终结性课程,“Eportfolio”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体现了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它又以其他课程的完成为基础,并非完全独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获得的成就和反思都可以纳入“Eportfolio”课程。所以,整个课程群都围绕同一个目标——AECT标准而展开,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目标明确的有机整体。我国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目前还缺乏统一的专业标准,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各自为政现象比较严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强,课程的任务设置更是缺乏明确、一致的标准,课程之间缺乏协调与统整,不利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尽管,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但对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却未能产生太大影响,且我国的《能力标准(试行)》更多是针对在职教师提出的要求,并非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专业标准。我国亟需制订统一的教育技术领域专业标准,一则可为高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提供依据,二则也能保证向社会输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2. 依据“标准”实施课程,规范课程实施和学习评价过程
《AECT标准》不仅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也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待课程所对应的标准(亦可看作任务)明确之后,这些任务就会被分项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课程任务中。如,BSU的“Eportfolio”课程将其所承担的任务分项落实到构建电子档案袋、撰写学习反思报告、制作学习反思视频以及自评、互评等学习活动中。美国高校课程实施有严格规定,在课程学习之初,所有的课程内容、课程要求、课程进度以及要获得课程学分所必须完成的课程任务、作品提交时间、学业评价标准等都要和学习者沟通并通过纸质的、在线的方式予以公布。课程计划一旦公布,教师和学习者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能随意更改。“Eportfolio”课程作为一门在线课程,在学习者进行课程注册后,其所有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资源、学习项目及评价标准都对学习者开放。在开始学习之前,教师会提醒学习者浏览课程网页的主要内容,了解课程要求,明确教师的任务和学习者任务,特别是学习中应注意的一些具体事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Eportfolio将课程所对应的AECT标准与学习项目相结合,制定出项目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既是教师、学生实施项目评价的依据,也是学习者学习、完成项目的依据。所有的学习任务和相对应的评价量规都提前在Moodle平台上公布,为了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并开展评价,主讲教师还会通过案例、微视频等作进一步讲解和示范。无论是学习者自评、同伴互评,还是教师评价,在整个课程评价过程中都采用统一的评价量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此外,“Eportfolio”课程非常重视评价的反馈,在每一个评价环节,学习者均可获得来自教师或同伴的反馈建议,以便对作品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比之下,我国高校许多研究生课程不仅在设置上存在随意性,在课程实施和学习评价上更是缺乏标准和规范。不少课程讲什么、怎么讲、如何评价都是由教师自行选择和决定,甚至本学期要学习什么、要完成什么项目、完成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评价,学生事先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参与其中并发表意见。教师行为缺乏科学依据和有效监督,学习者学习盲目且自主性缺失,项目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量规,多是教师一人评价且缺乏有效反馈,这些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制订课程实施的标准和规范,严格课程实施制度,科学使用评价工具,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开设在线课程,增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美国高校的信息技术应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早在1959年,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就开始将计算机引入学校;1993年以来,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与逐渐落实,教学信息化问题被美国许多高校当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2002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门或一门以上完整的在线课程的高校已达55.1%,70.9%的高校能提供在線课程注册服务,82.0%的高校能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目录[16]。据斯隆联盟2013年度调研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美国高校注册学生中33.5%学生至少选择了一门网络课程,学生规模15000人以上的高校,网络教育覆盖率已达100%[17]。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系,拥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其所有课程均为在线课程,生源来自世界各地,有其他专业的在读大学生,更多的则是在职人员。他们可以在线完成课程注册以及课程学习的所有活动,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可由学习者自由掌握,灵活机动。所以,近年来,注册人数一路飙升,据2015年美国一项调查的不完全统计,BSU教育技术系目前学生注册人数已达全美高校之最。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在线课程才刚刚起步,大多处于探索阶段,且多是在线与面对面相结合的混合学习课程,完全的在线课程由于学分认定等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实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特别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条件都已具备开展在线教育所需的能力和条件,却未能很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和专业优势,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死板,同时,生源也受到极大限制。积极开展研究生的网络课程教育,既能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借助于教学平台、先进的教学软件等多模态表征、呈现知识并多渠道实现知识交互[18],也可吸引更多的在职工作人员加入,不仅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可减少社会与学习者个人的教育成本。
(五)增设无论文学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的多样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探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家。早在1936年,哈佛大学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他们在教育硕士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模式也最为完善。美国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学位论文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学习者实践能力培养[19]。许多高校的教育硕士不要求撰写学位论文,取而代之的是讲课、教学设计案例、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研究报告或者其他人工制品[20]。无论文硕士在美国专业硕士培养中很普遍,无论文学位与论文学位并无贵贱之分,仅是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上的差别而已[21]。有些高校更为人性化,为教育硕士提供两种选择,可以在论文学位与无论文学位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只是选修科目稍有不同,选择论文学位者需要选修更多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而选择无论文学位者则需要选修更多的教学实践类课程,包括教学实习等。BSU的M.E.T培养项目提供的是无论文学位,学习者选修“Eportfolio”课程以代替毕业论文,学习者是否通过“Eportfolio”课程审核是学习者能否获得专业学位的关键。学习者通过对个人在读期间完成的优秀作品的筛选、反思与评价,形成旨在反映学习者个人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电子档案袋。这个档案袋既是学习者向学校、社会、未来就职单位证明个人能力、实力的有力证据,也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同时,学习者所经历的挑选作品、书写综述和制作反思视频等学习过程,也是他们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22]。与论文学位相比,无论文学位与职业场景、职业任务更接近,更有利于学习者实践能力培养和未来的专业发展。
我国于1996年设置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是其主要特征。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教育硕士培养一直以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向教育学硕士学位标准趋同的倾向,重学术研究、轻实践应用的现象比较突出[23]。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仍然以学术论文为主,而且不少学校对专硕论文的评价与学硕论文采用同样标准(只是在要求上降一个档次),这不仅导致专业硕士书写学位论文困难,而且使专业硕士论文质量被诟病,也未能对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应有作用[24]。《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25]。2013年,我国教育部、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26]。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可视为学习者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应强调的是理解职业、介入职业以及创造性地采取职业行动[27]。教育硕士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表达能力、研究能力,还必须具有职业化的反思能力,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但从目前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现状来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仍是薄弱环节,我们不仅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模式上也应多样化。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吸收美国教育硕士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本土化需求,实施无论文学位和论文学位并存的培养模式,由学习者自由选择。有志于继续深造、攻读教育博士的学习者可以选择论文学位,打算毕业后就业或者已经在职的学习者则可以选择无论文学位,可以学习更多的实践类课程,以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与未来工作相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