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中心”问题及对策

2019-03-18 02:56杨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心

内容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的中心思想应当立足于主要人物的优秀品质,将中心思想提炼成品质类的词语,这比提炼成感受类的词语要更贴切。现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中,常出现“多个中心”、“无关中心”、“未点中心”、“偏离中心”和“不懂中心”这五个关于中心思想的问题。在明确中心思想时,题目的隐而不露、事件的详细刻画、情感的独特感知、品质的升华体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 中心对策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杨九俊等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归纳分析观察到的印象,形成的想法促使个体有表达的冲动,这种想法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1]杨春花在剖析小学语文的中心思想时,强调“将情感融入作文”;[2]黄婉婷则将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中心思想归纳为“情理趣”三种,突出“表达一种感情”的重要性。[3]在对镇江多家小学的小学生进行调查和对“和乐讲堂”的小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基础上,我认为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中心思想应当立足于主要人物的优秀品质,将中心思想提炼成品质类的词语比感受类的词语要更贴切。聚焦以写人写事为基础的“品质”,可以调动高年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减低写作的难度,引起表达的冲动。高年级小学生也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主动发掘并深入思考身边的真善美,以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自我的教育。

一.学生“中心”问题

根据我收集的镇江京口区600余份小学高年级写作能力的调查问卷和我在“和乐讲堂”批改过的700余份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写作时明显更倾向于选择人物的品质作为中心思想。如接受调查的江苏大学附属小学、恒顺实验小学和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都表现了这种指向,其中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选择品质作为中心思想的学生比例甚至比其他选择高出31%。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在选择人物品质作为中心思想时,小学高年级学生常容易出现以下五个问题:

1.多个中心

多个中心指的是一篇作文中有两个甚至更多的中心词语。比如有一篇话题作文,提示中给出“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名言,中心词指向“惜时”。有学生选取一位大哥哥利用乘公交车的时间抓紧背英语单词的素材,很好地体现了“惜时”,却又在文中写出“勤奋”、“认真”等词语来夸这位男生,致使文章出现多个中心。

在描写上间接隐含其他中心词是“多个中心”更为频繁的表现之一。比如在这篇“惜时”的文章结尾,学生知道要回归作文中心的要求,很自然的引用提示中“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名言。但在描写时,却写道:“大哥哥双眼盯着书,用手指着单词表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丝毫不受公交车上其他人的干扰。”将中心指向了“专注”。“专注”与“惜时”是不同中心。

2.无关中心

无关中心就是指文章的描写与中心词语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有同学写妈妈带“我”去吃自助餐时,教育拿多了食物却吃不下的“我”要“爱惜粮食”这件事,却在文章前面写了较多不相关的东西:我们先去了哪儿逛街,买了什么衣服,妈妈如何讨价还价等。这些描写都和表现中心“爱惜粮食”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紧扣中心绝不是通篇都在颠来倒去地提及“爱惜粮食”这四个字,也需要“缓缓图之”而“厚积薄发”,这不是无关中心,而是合理铺垫。在这篇文章里,描写食物诱人的样子以及我吃撑的样子就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为食物诱人导致我情不自禁多拿多取,一不小心吃撑了还没吃完拿的食物,这才有了浪费一说,于是自然引出妈妈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等描写,体现“爱惜粮食”的中心。

3.未点中心

未点中心就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尤其是结尾忘记点中心,或没有点明中心。尽管恒顺实验小学六年级、江苏大学附属小学五六年级、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五年级6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能在结尾点中心。但根据我在“和乐讲堂”批改过的700余份作文的实际情况来看,意识到和能做到、做得好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忘记点中心的学生不是个别,没有点明更是多数。

比如有一篇中心词是“诚信”的话题作文,一位同学选取了“修电视机的叔叔约定好下午三点来我家修电视,不料两点多却突然下起了雷暴雨,但他却仍能准时如约地来到我家”这件事,很多同学结尾时会在中心词旁边绕,典型的一种写法就是概括文章事件:“叔叔冒雨如约来我家修电视,我真感谢他。”若写成:“叔叔真是一位诚信的人!”就从事件升华到品质中心,一语中的了。

4.偏离中心

偏离中心就是对中心把握得不准,有一定偏差。比如叙述这样一件事:“妈妈带我爬山爬到半山腰时,我很累,发现前面有一张长椅,走过去一看却发现长椅上都是先前游客踩的脏脚印,既然不能坐了,好玩的我也打算踩几脚,妈妈却制止教育了我不能踩长椅,并且把脏脚印都擦去了。”这件事体现了妈妈爱护公物的中心,但一些同学点成了“妈妈为他人着想”、“妈妈爱我”、“妈妈保护环境”,这就是偏离中心。

虽然妈妈擦去了脚印给后面的游客提供了便利,但妈妈擦去脚印不仅仅只是为了后面的游客能坐,更是一种较高的公民素养的体现,这个素养就叫做“爱护公物”。点成“妈妈为他人着想”显然有所偏离。妈妈擦长椅也不仅仅是为了给累的我坐的,更是一种教育,一种素养,因此不能把中心提炼成“妈妈爱我”。长椅是公物,“爱护公物”比“保护环境”更好。

5.不懂中心

不懂中心就是不知道中心思想应该表达些什么。最突出的误解便是认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是文章中心,尤其是误把心理描写与中心思想划等号。其次是误认为文章中的事件便是中心,没有意识到写这件事要表达些什么。再次是直接将题目认作中心。还有少部分同學认为中心是修辞、成语等,这都是不懂中心的表现。

比如有一篇文章请学生写写暑假里经历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有学生选取了自己学游泳这个素材,写了学憋气漂浮、学手脚动作、学换气呼吸等一系列过程,每一个过程都只用了一句话概括教练的语言,之后便是详写“我”的心理活动。课后与他单独交流,这位学生说:“最难忘”是人的感受,因此我就只好绞尽脑汁地写我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位学生立足于人物品质,重点写学游泳过程中他是如何克服胆怯或坚持不懈的,中心就能得到提升。

二.如何明确“中心”

明确中心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的重点,文章的中心思想与题目、对象、数量、选材、题眼等的关系,就像是小树与用作支撑的木头架子的关系。当学生拎起作文的“中心”这个网格的时候,整张网也会被拎起来。在明确作文的中心思想时,题目隐而不露、事件详细刻画、情感独特感知、品质升华体悟,这五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隐而不露,题目服务中心

半命题和自命题都要注意题目中不出现中心词,好题目的标准是让人产生阅读兴趣,并不知不觉地为中心服务。比如:“邻居家的同班同学今天生病没来上学,我放学后看到家里有苹果,便送给了同学,体现了我对同学的关爱。”这件事情起题为《关爱同学的我》则暴露了中心词,减损了读者阅读的好奇感。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起题目:1.故事的关键人物;2.关键人物+事件;3.关键物;4.形容词+关键物;5.动词+关键物;6.地点;7.地点+关键物;8.关键人物的一句话。依据这八种方法,这件事情的题目可以起为:1.《我》;2.《我送苹果》或者《我看望同学》;3.《苹果》;4.《红彤彤的苹果》或《又大又圆的苹果》;5.《送苹果》;6.《同学家》;7.《同学家的苹果》或《我家的苹果》;8.《你要好好休息》。

这八个题目比较而言,排除第一、三、六、七、八个的入选机会。其中,第一、三、六个题目《我》《苹果》和《同学家》过于普通,不能突出这篇文章“我关心同学”的中心。而第七个题目《同学家的苹果》或《我家的苹果》更是不符合文章实际。第八个题目《你要好好休息》有暴露中心的嫌疑。再深入思考,第二个题目《我看望同学》明显没有《我送苹果》来得好,送苹果更具体,从更小的角度表现了关爱同学。第四个题目《红彤彤的苹果》或《又大又圆的苹果》也与中心息息相关,“红彤彤”、“又大又圆”这些形容词表现了苹果的好,我们将上乘的苹果送给别人,更能体现关爱之情。第五个题目《送苹果》就比第二个《我送苹果》更好,因为题目让读者产生更多的好奇心,是谁送的呀?读完全文,才知道原来是“我”送的,“我”是主要人物,文章要表现的是“我”的品质“关爱同学”。

2.一人一事,详细刻画中心

秦牧在《艺海拾贝·核心》里强调:“塑造人物是表达这种中心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4]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时,选取一个主要人物,用400字左右的篇幅详细写出一件具体的事情,能更好地刻画中心。比如,学生细心观察到,在大雪纷飞的冬日清晨里,积雪阻碍了道路,小区里退休的老人却自发组建了“爱心”铲雪队,给孩子们上学、大人们上班提供了便利。这样的例子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为他人着想”的中心。如果只选取一位老人,比如邻居家的老爷爷,就能详细地写写他在铲雪时的动作、神态、外貌等,用环境的恶劣去反衬老爷爷铲雪的用心,没有一字直接说老爷爷为他人着想,但却无处不在写老爷爷为他人着想。只选取老爷爷一个人,就还有篇幅和时间写写与老爷爷的对话等,通过对话来写老爷爷为他人着想。比如作为他的邻居,我知道老爷爷腰椎一直都不是很好,可以劝劝他:“天这么冷、雪这么大,您腰椎一直都不舒服,不好下来铲雪的呀!老爷爷您快回家吧。”老爷爷拒绝我的建议的语言一写就使得他的形象高大起来,能很好地凸显出“为他人着想”的中心,而邻居家的老爷爷就是所有铲雪的老人们的代表,抓住他从动作、神态、外貌、语言等多个方面来写,既能写得生动具体,也表现出了所有铲雪的老人们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切忌主要人物是集体或多个人物,比如描写好几个老人铲雪就不如只描写一个来得具体生动、更刻画中心。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40分钟要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5]如果主要人物是多个,就没有时间和篇幅像只写一位主要人物一样,从多个方面进行描写,人物形象比较单薄,无法详细刻画中心。

3.激发情感,发掘独特中心

在写作前激发高年级小学生的情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思维,使得他们将眼光放大,看到除了家庭、班级与学校之外的事情,寻找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经历,写得新颖。比如写“父爱母爱”为中心的作文,常见学生写“妈妈给我泡了一杯牛奶”之类的陈旧素材。面对这种现状,杨九俊等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中十分强调激发感情的重要性:文章当“情动而辞发”。高年级学生作文多为命题作文。而命题作文是“奉命而作”,在许多时候学生并无强烈的情感体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作前指导时,教师应尽可能通过音像表演、观察、形象化的导语等激发学生的感情,强化他们的倾吐动机。[6]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思路也就打开来了,于是他们回想起邻里之间、假期游玩时、夏令营时、去社区或电视台等参加活动时的许多事情。时间、地点、人物的囚牢被思想的钥匙打开。于是有孩子写和爸爸妈妈寒假出游泡温泉时,我把自己的浴巾弄湿了,正愁着怎么走回室内,爸爸见状就把他的干浴巾裹在了我的身上,他却裹着我的湿浴巾走回室内,一边哆嗦着一边又给我把浴巾裹了又裹,还询问我冷不冷,这是只属于这个孩子的父爱。通过拓宽学生选择素材的视野,扩大素材的选择范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表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才能够将中心表现得更好。

这样的教学也符合新课标中“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同时教师也发挥好了“导”的作用,珍视了学生主体的价值,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

4.体悟品质,更能升华中心

品质指人类高尚的品性、道德,而感受更倾向于情绪的生理表达。我认为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中心思想应当立足于主要人物的优秀品质,将中心思想提炼成品质类的词语比感受类的词语要更贴切,更能升华中心。

比如有这样一篇话题作文:小学六年,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学会尊重让你感到快乐,学会关爱让你感到快乐,学会欣赏让你感到快乐……有一位男生写了自己欣赏同桌的事情:他的同桌是一位腼腆内向、缺乏自信的女生,上课从来不敢发言,生怕说错答案被同学笑话、被老师批评。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也从来不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刻意逃避与别人相处,只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因此别的同学都不理睬这位女生,觉得她一点也没有意思。但是这位安安静静的女生对植物情有独钟,她有好几本关于植物的厚厚的课外书,课间的时候经常拿出来读,而且她还自己制作一些干花等小艺术品。作为女生的同桌,这位男生慢慢在接触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女生的独特,对她的情趣爱好表示极大的赞扬,自己也收获了快乐的分享与友谊。在一次《xx同学,我要夸夸你》的主题班会上,男生在全班面前说出了他眼中的不一样的同桌。能够让全班同学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女生的长处,他感到很快乐。

感受类的词语“快乐”是表达情感的关键,但是直接作为中心词缺乏升华的效果,而品质类的词语“欣赏”却能成为一个深刻的中心,这些复杂的社会美德、人格魅力等都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文明。

小学高年级学生如能多用心阅读世界经典名著,从名著中感知人类精神文明的宝藏,多留心观察社会生活小事,从细节中领悟平凡人物的非凡品格,在写作时,也更容易抓住文章的灵魂,扶好文章这株幼苗。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0–211.

[2]杨春花.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立意的策略[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6(9).

[3]黃婉婷.情理之中,快乐在内——浅谈小学作文的立意问题[J].作文成功之路,2016(3).

[4]秦牧.艺海拾贝[M].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8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99123X

(作者介绍:杨红,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汉语言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产前诊断中心穿刺室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折.廊”艺术中心
HELLO BABY儿童中心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