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军
(甘肃省甘谷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甘谷 741200)
2018年底,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457.05万头(只),同比增长2.8%,其中:猪饲养量达到122.51万头、出栏69.33万头,鸡饲养量达到314.01万只、出栏139.53万只,牛饲养量达到9.15万头、出栏2.74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1.38万只、出栏3.76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86 059 t(肉70 069 t、蛋13 910 t、奶2 080 t),同比增长2.8%;畜牧业产值达到13.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 390元,分别同比增长9.5%、9.7%。
全县共有兽医公共服务人员549人,其中县畜牧局9人、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职人员20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17人、15个乡镇中心在职人员97人,经县、乡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认定的村级动物防疫员406人。
依托基层动物防疫规范化建设、冷链体系建设和兽医实验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改造了县级兽医实验室1处,配备了动物疫病监测器械、药品等;完善15个乡镇服务中心,并统一配备了办公桌椅、药械柜、电脑、疫苗箱、冰柜、冰箱等设备。
甘谷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动物防疫及检疫监管经费70万元,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落实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167.42万元,为兽医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一是机构改革不彻底。动物防疫工作主要在乡镇,2010年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乡镇兽医站更名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人、财、物“三权”隶属于乡镇人民政府,县畜牧兽医局与乡镇服务中心仅是业务指导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防疫体系的建设。二是乡镇防疫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各乡镇服务中心虽然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但还是存在乡镇服务中心办公用房紧缺、没有办公经费等现象。同时,动物疫病防控的诊断手段也非常落后,基本停留在 “一双眼睛,一把剪刀”的原始状态,必要的仪器设备严重缺乏。除县、乡两级基本配齐冷链设备外,村级几乎没有冷藏设施,严重影响着防疫免疫质量。三是定点屠宰未启动运行。畜禽及其产品检疫是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甘谷县的产地检疫工作已基本理顺,但定点屠宰厂由于经营问题,一直没有运行,导致屠宰检疫不能正常开展。
一是基层防疫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近年来,动物防疫、检疫、畜牧技术推广、草原保护等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加之乡镇政府对服务中心人员也有抽调现象,疫病防控力量分散,造成各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现象发生。二是基层防疫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村级防疫员大多是民间兽医,由于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虽经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专业技术培训,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仍不足,无法适应当前疫病防控新技术需求。三是基层防疫工作环境差、待遇低。近年来,省、市、县财政虽然在逐年提高了村级防疫员的报酬,由年人均800元增至4 800元,但与不断上涨的物价和工作量相比,报酬仍然偏低。加之,兽医从业人员没有卫生津贴,在开展人畜共患病监测工作时有畏难情绪。
为保护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国家颁布了《动物防疫法》《畜牧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省、市、县也出台了相应的规范性文件,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较大的难度。一是畜牧部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执行到位,特别是对于不接受防疫的畜禽养殖户,往往只能做一些说服工作,很难执行强制防疫,否则一旦出现免疫副反应,或因此而造成一定的损失,导致防疫工作难以开展。二是在实施动物防疫的过程中,出现免疫副反应是在所难免的事,在处理免疫副反应时,有的需要药费,有的需要赔偿。对于这方面的支出,各级地方财政虽然有一定的补偿,但是需经一级一级报批后拨付下来,这个过程往往长达3~4个月,群众有时难以接受。
一是畜禽养殖方式相对落后,病原污染面广。早期建成的养殖场户缺乏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畜禽混养、人畜混居,随意堆放或排放畜禽粪污的现象普遍。二是畜禽生产模式和流通方式粗放,疫病防控压力大。甘谷县畜禽养殖正处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方式转型的初级阶段,集约化生产方式和千家万户庭院式分散养殖并存,特别是家禽养殖以小专业户和千家万户庭院式分散养殖为主,防疫设施简陋,流行病学情况复杂,存在着严重的防疫隐患。
一是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兽医体制改革。充实乡镇动物防疫机构,使乡镇动物防疫机构自成体系。建议对乡镇中心管理实行“三权统一,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分工负责,统一协调”模式,划清人、财、物管理权限,确保各项工作正规化、制度化。应根据当地的动物养殖量和实施强制免疫病种的数量,增加乡镇中心人员编制数量。二是建立完善村级防疫体系建设。村级防疫员由具有执业资格的兽医担任,具体负责本村动物防疫接种、挂标和建档,并协助实施产地检疫和疫情监测。在村一级建立动物防疫室,逐步配齐动物防疫冷藏设备,改善村级动物防疫备件,提高防疫质量。
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切实组织好、实施好动物防疫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预防控制体系和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体系;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负责动物防疫工作的指挥、协调,解决动物防疫工作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乡镇政府要抓好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组织村级防疫员和实施春秋两季动物免疫预防注射,确保免疫密度;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动物防疫监督,进一步加大防疫督查、检查力度,及时通报督查、检查结果。同时,从促发展,保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依法治牧的要求,加大对涉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各级领导和干部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让各养殖场户和广大群众全面深入地了解《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对于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义。
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动物防疫这一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投入,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定编定费,保证工作待遇。逐步完善兽医从业人员卫生津贴、村级防疫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彻底解决村级防疫员的后顾之忧,使村级动物防疫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动物防疫风险基金,化解动物防疫矛盾。为了保护畜主利益和动物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建立动物防疫风险基金,明确资金来源、储备、补偿范围、标准、使用申请、审批办法等。
一是针对动物防疫员、动物检疫员和动物防疫监督员“三员”素质状况,每年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搞好岗位练兵、知识技能比赛和专业技术讲座;强化动物防疫员专业职称的评定和动物防疫员执业资格认定。切实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加强动物防疫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着力建立一支过硬的动物防疫队伍。二是按照动物防疫操作的有关技术规程,实行科学防疫。坚持免疫标识制度,对免疫过的动物要及时发放免疫证明、佩带免疫耳标、建立免疫档案,做到“免疫证、耳标、档案”三对照。严格按照《兽用生物制品管理经营办法》,严加管理兽用生物制品经营市场,进行专项整顿。杜绝使用过期失效、无标签、无批号、无生产厂家以及破损、失真空的疫苗。三是要全面实施动物免疫抗体监测,不断提高动物防疫工作质量。加强实验室工作,对专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及时配齐必要的设备器械、监测药品等,随时根据当地动物防疫工作进展情况,及时采样进行抗体检测,对抗体水平达不到要求的,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免或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免疫效果。
加强检疫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执法水平,有效解决畜禽在产地、销售过程检疫的薄弱环节,防止疫病流行和蔓延。规范规模养殖场的管理,签订规模养殖场防疫责任状,要求养殖场建立健全动物免疫程序、生产管理制度、防疫消毒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建立免疫档案,切实提高规模养殖场的疫病防控能力。
抓好规模养殖示范场(小区)建设,从规模养殖场的选址、规划、布局、畜舍建设、引种、饲养管理、生产、防疫等方面推行标准化,要逐步建立养殖场审批制度,实行人畜分离,净化产地环境,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畜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畜禽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按照国家、省、市关于畜产品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加大对畜牧业标准化宣传力度,提高标准化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中的普及程度,促使畜牧业标准化真正成为畜牧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实现养殖方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