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雯
农业产业升级转型中农业综合体发展问题分析——以XX山庄为例
汪静雯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0)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而农业综合体作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中最为典型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成为了农业发展的新形态。农业综合体即为“政府+企业+基地+农民”结合发展,是现代化农业产业转型方向,是农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 是后工业化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态, 是探索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
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农业综合体;问题;分析
自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来[1],农业产业一直是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尤其是随着产业升级转型的速度加快,经济新常态的持续发展对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需求愈加迫切,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举措[2],更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式[3]。而在农业产业升级中,最为典型的发展方式之一就是农业综合体。农业综合体是“政府+企业+基地+农民”的一种发展模式,发展方向是典型的三产融合发展,自农业综合体出现以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较大进展,但随着人们对农副产品的要求升级,如何实现政策、科技、投入、市场等多方面的平衡成为了制约农业综合体发展的瓶颈。因此,现代农业综合体作为探索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应运而生。
目前农业综合体发展多为“企业+基地+农民”或“企业+合作社+农民”等模式。以农业为主导,结合旅游、创意、文化、房地产、商圈、文化、娱乐等等相关产业、形成的多功能的产业综合体。
以XX山庄为例,该山庄是一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以“新文化+新农业+新健康”为主的复合运营模式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研发、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通过采取“公司+基地+种养合作社+农户”方式,有力转变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大力发展企业规模,利用四年时间建设了占地5 600 亩的大别山农特产品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园等,并跨县区建设31 个果蔬家庭农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万亩种养基地等,形成了环山十公里休闲农业观光带及万亩种养基地,同时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积极带动农民脱贫。2017年全年,山庄共接待游客35 万人次,实现产值6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专业村,通过推行推行公司股51 %、村自强互助脱贫合作社占股49 %方式加盟山庄的模式建设了31 个专业村,实现村内人均年增收1.8 万元,同时针对土地流转后的农民提供生活、收入、增收、致富四重保障,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综合体的发展。经统计,截至2017年,山庄为2 000 名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帮助2 652 个家庭摆脱贫困。
以xx山庄为例,目前该山庄的农业生产呈现以农业综合体为中心、向周围县镇发散的形态,虽然占地面积较广,但生产基地较为分散,共涉及两县8个乡镇31 个村、流转土地4 553 亩,距山庄距离为10~100 km不等,不利于整体管理。同时,该山庄的产品销售多为松散型合作,带动作用不明显,合作组织管理松散,实施过程中出现标准不一问题,如在山庄与农户进行的猪养殖合作中,由山庄给农户提供种猪,制定的相应标准并进行成猪回购,虽制度较好,但受农村老龄化、技术支持不足、风险承担能力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成猪标准出现松动。此外,目前来看,该山庄主要消费者来源于周边城市,周边县区,消费者来源较为单一,不利于下一步发展。
目前,在农业综合体的主体建设方面,主要由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组成,其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则尚不显著,而农民合作组织则多是因为没有农民领袖式的领导者,故服务功能较弱、缺少内部约束机制及抵御风险能力、缺乏活力。同时,农业科技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技术需求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总体的创新力度相对较低。
以xx山庄为例,虽然其有自营物流运输系统,但由于农产品物流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农资和农产品销售具有分散性和盲目性,且农户居住相对分散,沟通渠道不畅,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加之农产品物流流通过程损耗大、效益低,导致农产品物流市场设施技术均相对落后,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此外,由于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且大部分农户均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未形成整体品牌化营销的氛围,因此使得农产品品牌效应不强,致使综合体内农产品的扩大化经营发展收到阻碍。
一方面,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经营管理措施,通过科学合理规划促进专业化农业综合体的建设,使得综合体内农业产业进一步标准化,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整合各项特色资源,打造特有特色农业综合体,形成特色化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新型农民服务的专业化和普及化,通过专业的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综合体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在当前农业综合体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主体建设,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和规划项目,并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确保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进一步固化主体建设,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示范基地。与此同时,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农民摆在受益的主体位置,坚持以人文本,并融入文化思想,打造综合体特有文化。
在加强主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如确保综合体内供水供电及通信网络正常,并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道路、物流网络等配套建设,为综合体下一步扩大化发展提供便利。同时,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加强部门间协作,达成共建现代农业综合体的一致方向,为综合体的发展铺路架桥,积极配合综合体的发展规划需求,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确保综合体顺利发展。此外,主动分析和研究当地特点,开发特色小镇和品牌农业主导作用。
[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2018-02.
[2]汤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16(02):180-184.
[3]韩曙平,郭军盈.江苏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程度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46-52.
汪静雯(1995- ),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F327
C
2095-1205(2019)07-143-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