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对策
王颖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402160)
农村电商的迅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经济,推动了国家城乡发展战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电商人才不足、人才培育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通过分析人才缺失原因,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对策。
农村电商;人才培育;高职院校
得益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政策的驱动,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农村电商规模已突破6 000 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6 860 亿元,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农副产品开发、乡村旅游、民俗体验等成为新的增长点。尽管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都积极进入农村市场,但农村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体系需要的是“内容和对象”,也就是广大丰富的乡村本土商家与服务提供者。这意味着农村电商人才需要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并在农村扎根。因此,农村电商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培养与培育。而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和操作型为导向的人才服务机构,需要发挥更主动的黏合作用,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提供支持,打通产业需求和教育需求的双向对流,探索农村电商人才培育策略与发展路径。
农村电商于2014年兴起,到2019年走过了五年的发展历程。从新事物到今天的新常态,农村电商成为推动乡村兴旺的主力军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截至2018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了16 804 亿元,农村网店达1 200 万家,带动就业人数3 500 万人。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巨头大举进军农村,通过“农村淘宝”、“京东服务帮”,有效带动农村电商发展。其中阿里巴巴拥有超100 万的农村网商,经过几年的运营,农村淘宝基本实现了“天地人”三网的打通,“天网”是政府支持,从省到村,各级政府推出落地的政策;“地网”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流和信息渠道打通,阿里菜鸟驿站已经建立起农村物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县内货运,打通县到村的二段物流;“人网”即人才建设,一方面培育农村淘宝合伙人,另一方面吸引和培育更多懂互联网和电商的新人才。
三网之中,人网是复杂的因素,电商人才不但指电商的运营管理人员,而且包括电商实践人才、战略人才,甚至是创新型人才。而电商行业涉及多学科交叉,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成为电商行业精准营销的关键。随着各大电商纷纷下乡,农村电商在人才缺失问题也暴露得更加明显,政府及电商巨头纷纷采取措施进行人才培养。2015年1月,阿里巴巴和桐庐县政府合作打造阿里巴巴农村培训中心,其它电商企业也纷纷投身于农村电商培训。各级政府也积极开展培训,如2014年12月,由吉林省商务厅与省农委共同主办的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班在长春举行,至此,全国各地刮起了风风火火的农村电商培训旋风。
人才问题,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痛点。据《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县域网商的人才需求量竟然高达200 多万。农村电商人才需求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农村电商因其产业环境、发展状况、投入回报率等方面的不足,对从业人才吸引力较弱。首先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教育、医疗水平不高;其次农村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很难产生城市的集聚效应;第三,农村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决定了农村电商无法直接复制大城市电商的经验与模式,制约了人才的进入。此外,行业资源、生活习惯与社会活动等原因都影响着专业人群难以移步农村。
电商企业和政府曾面向农村大众开展电商培训,让有想法的人成长起来,从而树立典型,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但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很多通过培训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且掌握了一定互联网技术与知识的农村人才未能留在乡村,反而走向了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另外,农村电商企业人才意识不强,对核心骨干的重视程度不够、尊重不够等人际因素也加速了农村电商人才流失。
本土电商人才培育效果不佳。第一,传统农民受固有思维模式、知识水平和发展格局的限制,懂生产,却不懂市场和电商业务,学习能力较弱;第二,缺乏具有丰富农业知识背景、了解乡村基层情况的培训导师;第三,政府电商培训的周期长、效率低,很多学员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未能起到培训预期效果。
高校对农村电商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商专业,行业针对性较弱,泛而不精,课程几乎没有涉及农村知识、农副产品、乡村旅游等方向的教学;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常提到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行业标杆,对于农村电商甚少提及,也导致学生就业呈现城市严重过剩,农村严重不足的局面。
为解决农村电商人才培育困境,高职院校作为电商从业者培育的主阵地,地位不可忽视。大批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熟悉其生态环境,也熟悉农副产品与生态体验产品,是农村电商人才的潜在主力;此外,高职院校的办学责任与职能是面向社会行业,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可基于“联动视角”,通过三条路径展开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如今的国家战略视野,城乡联动是大势所趋。从政策层面,城市发展必须带动乡村发展,这是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初衷;从执行层面,乡村发展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软硬件资源等需要借助城市的带动优势;从受众层面,乡村的学生,需要平衡其在留在城市与返回乡村之间的利益。要求城市必须在基础建设方面积极扶持、对接,减少城乡差异,推进乡村的发展。并通过政策支持和宣传工作开展教育布局,面向农村电商需求,通过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公共舆论、知识传授等多个指标,来改善城乡背景学生的认识与思维习惯,树立其回到乡村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态度导向。
从高校与农企产教融合来看,相关研究及实践均显不足。职业院校应将“校企联动”的经验移植到“校乡联动”中来。具体执行路径可以考虑师资共享、项目协作、产教协同等多渠道推进。让具有丰富电商教学经验的高职院校师资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村本土艺人、劳作者双向合作,对高职电商教育重新功能定位,解决农村电商人才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农村电商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其人才培育需要“多边联动”。意味着从理论到实践、从城市经验到乡村探索、从国家政策到市场需求、从战略高度到乡村落地,多边因素的协同创新与多边资源体系的联动和整合,将成为人才培育的重要依托。
农村电商人才严重匮乏。对外难以引进专业人才,对内难以培育本土人才,甚至被培育起来的本土人才还大量外流,让农村电商人才培育推进非常艰难。因此,在学科交叉、知识交汇、信息爆炸的时代,农村本土复合型电商人才的培育,需要考虑多方资源、多边需求的“联动”,并通过师资共享、城乡资源互换、政策措施扶持与跟进、高职教育下乡、在校生协同创新创业等多边联动,最终实现农村电商人才群体的集体素质提升及可持续发展与建设,为农村电商发展贡献力量。
[1]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农村电商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R].2018.
[2]王万川,钱俊,潘毅.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农村电商人才有效供给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22-25.
[3]屈佩斯.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8(18):79-80.
G725
C
2095-1205(2019)07-12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