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卓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 遵义 563100)
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L.)属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原产于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我国广东、海南等地也有零星分布[1],根有香味。由于根系发达,如土可深达2 m,水土保持功效明显,在高速公路和铁路边坡的保护[2],水库、堤坝、河岸的稳固,风沙地的防风固沙,矿山和采石场的复垦,污染水体的治理净化,垃圾填埋场和工业污染区的生态修复治理等方面都有良好效果[3]。香根草逐渐被作为纽带植物,与当地灌木、乔木、草本、藤本植物有机搭配种植,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及环境治理时就被称为“香根草生态工程”[4]。香根草同时具有适应性强(能够适应荒地、沙地、水塘、盐碱地、垃圾场、污染地等[5])、种植管理轻简、无性繁殖不会扩散成为杂草、可供观赏等应用特点,同时还是优质、高产饲料植物,香料植物、药用植物、造纸原料及编织材料。因此,利用诱杀植物香根草为水稻螟虫防治提供了一种生态调控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6]。香根草对水稻大螟、二化螟及稻蛀茎夜蛾幼虫等有很好的诱杀作用[7-8],同时能成为血吸虫疫区最理想抑螺草本植物,可在各类血吸虫疫区推广;以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种植面积较大,近年来在华南、西南及江苏、河南及甘肃等省也进行了试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遵义市2017年引进种植,在播州区三岔镇进行繁育及相关技术研究,在石板镇茅坝村水稻产区按照绿色防控要求进行田间布局,与显花植物(如:芝麻、黄豆、凤仙花、格桑花、万寿菊等)在田埂上相间种植或集中种植共同构建生态岛,诱杀水稻螟虫,同时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及蜜源,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水稻绿色健康栽培。
香根草在遵义市自然条件下生长,一年生株高可达1.2 m左右,二年生株高达1.8 m左右。茎叶密集丛生,茎秆扁圆中空,直径0.4~0.7 cm,节位突出,有16~18节,带有腋芽。叶片挺直,面狭长,顶端呈剑形,基部连接茎杆处折成V型叶鞘,嫩叶叶缘光滑,叶宽0.5~0.8 cm,老叶基部边缘有锯齿状凸起,一年生单叶长60~80 cm,二年生单叶长90~110 cm。越冬时,植株地上茎叶枯黄,宿根进入自然休眠状态而安全过冬,次年春天当气温稳定在10 ℃时开始萌新芽,根颈部有许多不定芽,分蘖能力强,一年生每株分蘖5~7株,二年生每株分蘖25~30株;须根发达且密集,入土深度可达2 m以上,无根状茎及匍匐茎,且在遵义不能开花结籽,不会漫延传播形成恶性侵入杂草。
香根草对生长温度无特别要求,在试验地据观察日均温度稳定通过10 ℃时即萌发新芽,可安全越冬。香根草细胞中原生质浓度大,含盐量高,且须根发达,扎根深入,具很强的抗早能力和耐涝性,可在干旱地及水淹地种植。对各类土壤有很强的适应性,耐酸、耐碱和耐瘠薄能力强。2018年在播州区石板镇极度干旱的坡地种植,成活率达95%以上,在水淹区种植,成活率100%,且生长正常,一年生每株发新芽4~5株,株高100 cm以上。
香根草在亚热带地区繁育通常采用无性繁殖方式,分为2种方法:分兜移栽繁殖及主茎扦插繁殖[9]。
每年4-6月,选取二年生成熟茎秆或宿根,将其切成带2~3个节位的枝条或根段,用0.3 mg/L浓度的IBA或NAA溶液浸泡基部2~3 min,然后插入预先准备好的带有塑料大棚的苗床上,注意水份管理与通风,扦插后2月内每7 d用根雄(10%吲哚·萘乙酸可湿性粉剂)兑水淋施1次,以后每月淋1次,新芽出土后适量补充平衡水溶肥。
将二年生香根草于冬前割去枯黄茎叶,保留30~40 cm株高越冬,次年4-5月份进行分兜,将分出的植株修剪成地上部15~20 cm,根长10 cm,每丛留苗2~4株,按照(40~45) cm×30 cm的行距与穴距移栽成种苗繁育圃(密度:4 940~5 556丛/667 m2),用根雄(10%吲哚·萘乙酸可湿性粉剂)兑水淋施1~2次,新芽发生后用平衡型水溶肥5~6 kg/667 m2兑水淋施,20 d后再施用尿素8~10 kg/667 m2,及时清除繁殖田中杂草;第2年4-6月可出圃;出圃时进行分兜,除供应大面积种植的种苗以外,也可同时进行扩大繁殖。
为了达到快速繁育的目的,选株土壤肥力上等,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作为繁殖圃;每年冬季地上部茎枝枯黄后进行割兜,保留地上部份30~40 cm越冬,有促进分蘖的作用;在第1年移栽的繁育圃中,出圃时采用隔行挖苗出圃方式,隔1行挖1行,留下苗圃中50%的一年生株行,保留植株的行间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使产生更多新芽,次年4-5月再分兜繁殖,繁殖数量可达10倍以上;冬季分兜移栽,成活率只有70%左右,一年植株生分兜移栽,成活率及分蘖能力均低于二年生植株,因此应在4-5月份选择二年生植株进行分兜繁殖。
研究表明:稻作区种植香根草,丛间距3~5 m,行间距40 m对水稻螟虫有较好的诱集杀灭作用[10-11],播州区石板镇茅坝稻作区稻田呈缓坡梯田与小落差坝区稻田交替分布,田埂或随地形、或种植户边界在等高线上分布,田埂间距5~50 m,有利于香根草的布局,稻田四周按照3~4 m丛间距进行香根草种植,每丛移栽3~5株,一年生香根草对水稻螟虫的控制率在50%左右,二年生的控治率可达80%以上;对田埂间距较大的田块,结合诱蛾器、性息素诱捕+天敌投放等手段,也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同时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护坡保护和稳固作用,对山区梯田田埂稳固、坡地土坎的保护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显花植物芝麻、黄豆、凤仙花、格桑花、万寿菊等能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及蜜源,与香根草在田间相间种植,构建稻田生态系统,诱集与天敌捕食相结合,实现水稻健康栽培。香根草丛间3~4 m的距离内种植几种显花植物,根据显花植物开花特性及花期长度,采用分段种植交替或交叉种植,同时,显花植物根据种类和开花习性,采用分期播种和不同的栽培方式,调整和延长开花时间,保证每个田埂开花株及花期一致。
利用稻作区内宽田埂、道路转角、空闲地、荒地、堰塘堡坎或不利耕作的交集地带,通过香根草与芝麻、黄豆、凤仙花、格桑花、万寿菊集中搭配种植,形成小岛性状的生态布局称作生态岛。香根草种植丛间距0.5~1 m,行距1~2 m,根据地形地势确定种植行数,生态岛面积5~100 m2均可;香根草与显花植物的比例为1∶∶20~1∶∶30,显花植物采用分期播种和不同的栽培方式,调整和延长开花时间;每2~2.7 hm2建立一个生态岛,生态岛与稻田面积比例为1∶(1 000~3 000)。
香根草移栽时每丛留苗2~4株,将草丛在水田中粘泥水后移栽,移栽当天用田水浇透移栽穴,5 d内用根雄水溶液淋施,并根据气候情况及时进行水份管理,遇干旱天气需及时补水;新芽萌发后用平衡水溶肥兑水淋施2~3次(每7~10 d 1次),以后每30 d施用少量尿素,直至水稻收割。第2年于3月份、5月份温度回升时,按照每丛3~5 g的量施用尿素各1次;多年生的香根草原则上不用施肥,但对生长量过低的草丛可适量施用尿素以促进多发新芽,如果生长量过大,可适量割除或铲除伸入稻田中的部分茎枝,减少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香根草进入冬季其茎叶逐渐枯黄,在每年12月或元月份将枯黄的茎叶割成留高30~40 cm的草桩越冬,无需施肥,一年生草丛在特别干旱年份可于11月至次年元月份补水1~2次,2年以上的香根草由于根系深入土层,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冬季无需补水;次年进行稻田耕作前严禁施用灭生性除草剂,施用稻田除草剂时应尽量避免喷施在香根草及显花植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