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 艳
西安市高新第一学校 陕西西安 710000
思维能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通过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敏锐发现、积极思考、独立创造,敢于想象与挑战,从而产生新的观点,赋予语文学习以新的意义,以此提升语文学习质量,从固有的学习思维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语文的学习需要从本学科的知识点出发,通过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以及关联性,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发展过程,存在知识学习的过渡阶段。这种教学方式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并且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从教师的主观思想以及教育经验出发,教学思路以教师的思想为主,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完全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走,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考虑,导致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能力培养结合了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出发,教学活动具备趣味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产生对语文知识探索的欲望,从而主动学习,系统性的掌握知识,并自发的深入研究,为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平时的积累,说说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思维发散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思维的流畅力,是指产生概念的多少,也就是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是属于记忆的过程。教学时我们要有意加大这方面的训练力度。如在练习题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让学生用题中的成语,在限定时间内成语接龙,接得越多越好。开始我想,他们不会说出几个,结果,同学们一口气接了十几个,可见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开阔。长此培养下去学生就会思路通畅,行动敏捷。
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种思维转换到另一种思维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即要能适应各种状况,同时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只有一种答案的。
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就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道德和人格养成,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能力越来越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独特性和独立意志,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利用孩子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要考虑的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积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能力的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它是培养其他能力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教师也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惑,更应该引导学生向健康良好正确的方向前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疑转为思考挖掘正确的合理的东西,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双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合理地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练一练,便能解决一些课堂上不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能力、智力、表达能力等提出不同的问题,给不同基础、层次的同学出示各种层次的练习作业,来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体现“因材施教”。
现代化教学中,学科教学观念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是新型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培养和完善思维能力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