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鄂
乌鲁木齐市第67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让每位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理念更关注所有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与提升,尤其是文化素养。可是,当前,我们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为了考试拿到高分,总是忽视文化素养,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问题。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认为只要能正确的读流畅的背,通晓大意,知道考点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记背上。事实上,这是对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功能认识的单一化,肤浅化,最后,我们的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只是着眼于狭隘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却抛弃了思维的拓展与情感的落实,从而使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整体意义大大的打了折扣,这就造成我们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僵硬低效。过程变的程式化,无视诗歌文意贯通、情景交融、开合跌宕的表现特点,都是采用“解题、读通,译句、主旨”这样的厂房式流程来拼搭组装,独独丢失了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趣味性,就更不要谈论学生学习古典诗歌鉴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学习一篇新的古典诗歌名篇时,总喜欢先对作者作详细介绍,认为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但我们介绍作者时,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作品和考点中容易出现的知识点。讲完了。听一遍范读,老师再领读下,便匆匆开始讲授诗歌内容了,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课程加快,但学生因为还没有对诗歌有自己的主动性探索与自己的理解,所以,诗歌意象在他们心中是模糊不清的,更不要说准确理解诗歌本质了。再加上考试中默写古诗名句占有很大的分值,老师们又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然后,不断的默写,可是,默写时,学生总会出现五颜六色的错字别字,这些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教师轻视介绍写作背景而重视作者简介造成的。“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任何一部诗歌作品,都蕴含了作者的个人主观感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大环境和时代特点,都是作者或有感而发的,或者抒发抑郁不平之气,或者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或者表达对友人,对家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或者表达思家念亲之情等等。因此,在做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实际情况作一个详细介绍,学生才能真实主动的从诗歌中,获悉作者对社会的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以及创作的本真想法。才能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诗歌提供广阔的空间。最终,为诗歌意义的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地基。
我们在教学古典诗歌鉴赏时,也知道要赏析字句,尤其是古诗。古代诗人贾岛的“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古典诗歌在字词锤炼方面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应该非常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把玩、体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把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教成了文言文,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把诗歌翻译成句子,文章,让学生去读,这种教法就破坏了古典诗歌原有的音乐美,韵律美,画面美,层次美,意境美。也损伤了我们的学生体味文字各种美的能力,最后,一首上好绝佳的诗歌,让我们硬生生的,只让学生收获了那么几句支离破碎的片言只语而已,我们自己还窃窃得意,把中考的干货给了学生,总算没有少慢差费。
针对以上问题,我尝试了“供给侧”式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所谓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相对于需求侧。若是要比较清晰地弄清供给侧应先了解供给。供给,经济学中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
我这里的供给侧中,学生既是供给方又是需求方。当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时,文化素养才会在学生自己的主动积极中螺旋上升。
我们都知道,诗歌,诗歌,诗言志,歌咏言。学习诗歌如果缺少了朗诵,就好像歌舞缺少了音乐。诗歌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语言,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读,学生才能初步领略诗歌的情感世界。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读书讲究吟诵之道,通过口到,心到,最后达到情到。书读熟读烂了,才能懂得它的深藏在字词里的含义。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说: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不难看出,新课程对古诗文教学的目标重新作了更准确的要求。因此,教学古诗文应以“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教学方向,还古诗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最初面目。在“读”的方法、情感上多下功夫,自己潜心钻研,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精心引导,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酣畅淋漓,读出多姿多彩的韵味。
德国伽达默尔说:一切自我认识都是从历史地在先给定的东西开始的”。比如,当我们朗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鹿柴》时,当读到这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时,要想读的有意境,就必须要让学生通过把玩“照”“入”这几个字,在脑海中,通过联想想像出空旷寂寥的山林里,一抹嫣红的夕阳返照着茂密幽深的树林,剩余的阳光又偷射在林中的苔藓上,显得阳光斑斑驳驳的,在把玩文字中,联想与想象中,这种幽深空寂的景象会就然而然的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来,也自然而然的的建立起了诗歌鉴赏的审美网络。当我们的学生自由的,流连忘返的徜徉在古诗的句子与意境中时,他们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这重学习活动,古典诗词的鉴赏学习,也就变成了他们的内心需要。他们就会为了满足这种心理需要,主动积极的去接触古典诗词,或是乐观开心时,或是情绪低落时,或是思念缱绻时,总之,古典诗歌的无限丰富世界,可以慰藉我们孤独的心灵。
“诗言志”,“愤怒出诗人”,诗人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虽然会体现在自己作品中,但是,诗人的哀怨喜怒,都是一定和当时历史大背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想真正深入去鉴赏到诗歌的原汁原味,就得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下,作者思想特点下,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下,来鉴赏诗词。比如,李白的诗浪漫飘逸大气达观,这和他所处的盛唐很有关系,为人爽朗大方,洒脱不羁,又孤傲自负,思想上深受黄老列庄的影响,家世良好。所以,在他20几岁,还未入仕,游历河山时,单纯开朗,意气风发时,就有诗篇《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他求仕不顺时,便有了《蜀道难》,《行路难》,安史之乱后,他想建功立业,就有了《永王东巡歌》,当他被流放,生活窘迫潦倒时,又写下了《终老歌》,观其一生,李白有失落之时,有意气风发之时,也有志得意满之时,但他始终乐观狂放不羁,这都和他所处的时代,和所受的黄老庄思想有关,所以。他的诗作才会有“诗落惊风雨”的自由奔放。而杜甫比李白小十几岁,所处的时代大多在衰败的晚唐,一生饱受“安史之乱”之苦,当他还年轻,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时,有《望岳》,可惜,他的大半生都是颠沛流离的,他渴望清除“安史”叛军,恢复失地。联系杜甫所处的时代,生平,思想特点,诗歌风格,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包含着“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期盼,即使这样,还是发出了震震发聩的呐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以,沉郁顿挫是杜甫的诗歌特点。
所以,当我们的学生的古诗词有了一定积累,对古代名家有了积累,善于联想想像,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诗歌鉴赏自然就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