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玲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多种不同的生态文化的行为,而其特有语言属于生态文化当中的一种。少数民族的母语才是其自身的特有语言,在与其沟通时使用汉语与特有语言所获得的认同感自然存在差别。少数民族要发展,就必然需要通过汉语进行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增加,但能够熟练使用民族特有语言的人则变少。我们应当对少数民族语言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这就需要从少数民族语言层面上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进行研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较多的国家,其中语言种类十分众多,粗略统计当代我国语言种类可达130余种,而且存在一个少数民族运用多种语言的现象,这使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出现多元化的状况[1]。当前的语言生态环境已经被弱化了许多,在古代我国经历了许多战乱、灾难等,在此过程中有更多的语言流失。而基于近代的研究,语言流失的现象虽然得以被遏制,但在汉语的大环境下,流失依旧缓慢地发展,不少语言在使用的范围上逐渐开始减小,例如仡佬语,而有的已经难觅踪影,例如满语。在此语言生态环境发展的前景上来看,如再经过一段时间,会导致汉语成为我国唯一的语言,进而使我国多姿多彩的文化被消失。
基于统计,我国现代文字具有60余种。与语言相同,在一个少数民族当中,也存在使用多种文字的现象。而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字,都是在历史的推动下,经历了多种考验与实践而得以完善成型的,证实了其中巨大的文化价值。而基于文字的功能方面,少数民族在进行交际、教育、政治等情况下,都偏好用民族语言,如此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但基于现状的分析,已经有部分的少数民族,在汉语的影响下,直接使用汉字作为自身民族的通用文字,此点证实了汉语的通用性,同时也证明了在文化生态环境当中文字的流失现象。
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两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弱化的现象,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数民族语言活力较差的现象。语言活力较差,是指语言的使用范围、适用范围、频率等方面。在人类活动的各个层次行为当中,使用范围越广、层次越多,就说明语言的活力越强。少数民族的语言,首先在基础上,因为少数民族的人口本身就偏少,因此语言活力的基础就存在偏差,之后在古代各朝代的统治之下,又通过各种政治手段,迫使少数民族接受汉族语言;其次转变至现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使得汉族文化不断地对少数民族产生冲击,最终再一次弱化了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进而在一系列的影响之下,证实了少数民族语言活力较差的现象。此外,基于少数民族语言活力较差,而新一代少数民族人员的汉化程度较高,导致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下降,因此证实少数民族语言活力较差的现象,还在不断降低。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在历史、现代的一系列、各层面的因素影响下,其一直处于流失的状态之下,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当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流失更加严重。现代社会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冲击,比以往的影响结果更加严重,与历史影响结果相比,现代社会的影响结果,主要体现于少数民族的根源,例如基于上文的新一代少数民族人员汉化的现象。此现象证实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流失现象的加重。新一代少数民族人员汉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为汉族文化的大环境影响,二是基于新一代少数民族人员自身,对于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意识并不强。由此可见,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寻找保护方法,改善新一代少数民族人员观念,是当前必要的措施。
我国古代朝代的统治,使得汉语成为当时主流的语言生态环境,进而因为政治的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被汉语的影响发展,导致了少数民族汉化的现象。现代我国政策、法律都较为提倡汉语,此背景同样使得少数民族去学习汉语,进而使得部分的少数民族,对于汉语产生了较深的认同感,最终抛弃了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开始直接使用汉语,形成现代少数民族汉化的现象,加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
现代社会的物质环境,使得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都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此经济基础的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如此就使得少数民族不得不更多与汉族文化进行交流,在良好的沟通下,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以往,少数民族的生存,主要依靠自产农业支撑,在此前提下对于汉语的需求并不算大,但随着发展程度的提高,少数民族的工业、商业等也逐渐壮大,这些行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大量良好的交流,才能保证行业的效益。在汉语的大环境之下,为了使行业具备竞争力,就必然要学习汉语,因经济环境的推动,使汉语在少数民族当中被大规模的运用。
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的带动之下,逐渐开始重视教育的质量,但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环境并不好,学校质量呈现出普遍较低的现象,进而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就会将目光投向汉族学校,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了完全是汉语的环境之下,会耳濡目染吸收汉语文化。现代社会的名校、高校等,多数都是汉语教学,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专项课程、科目并不多,如此少数民族在接受教育时,不但需要主动了解汉语、汉族文化,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还会被动吸收,在两种状态的推动下,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很短的时期内,就会出现汉化的现象。以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2000年代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例,通过其语言掌握状况,可将其分为三个种类:第一,能够熟练使用民族语言和汉语;第二不能或不熟练使用民族语言,但能熟练使用汉语;第三,熟练使用民族语言,但不能很好地使用汉语。第一种少数民族学生,占21%,第二种少数民族学生占46%,第三种少数民族学生占33%。通过数据的统计,可以很明确看出当代学生的汉语、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证实了汉语教育环境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少数民族自身数量相对较少,同时在大规模出入汉族社会的前提下,少数民族与汉族组建家庭的情况十分常见,在如此环境下,基于观念和汉语的影响,使得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天生就处于汉语环境之下。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家长并不注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他们的子女根本不会少数民族语言,也接受不到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熏陶,如此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被隔断。
家庭在现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当中,是维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后屏障,但当前此屏障确也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家庭当中,如果父母与孩子都使用汉语进行沟通,那么孩子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机会就几乎消失,如此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流失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决定性的不利影响。
交流是人类社会必然、必须存在的一项环节,每个民族都有自身习惯的语言即为母语[2]。母语的交流,能够促进交流的顺畅,有助于社会、个人等层面的发展、成长。如果少数民族人员能够在各种生活环境当中,得到更多使用母语的机会,那么就增强了文化的交流,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同时这样的生活,对于少数民族人员而言,会觉得更加舒适,在身心健康方面有良好的帮助。基于调查,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更加愿意使用民族语言进行生活,在认同感方面民族语言更胜汉语。而且基于少数民族人口总体而言,多数4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员,其普遍只会使用民族语言,对汉语了解不多甚至完全不懂,此类人员在生活交流方面,对于民族语言的认同感更高。
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员,其成长环境属于民族文化环境,而当到了接受教育的年纪,为了保障教育的质量,就会前往汉族学校进行教育。此类学生在接受教育本身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学习汉语与文化,如此从两个方面,就降低了此类学生对汉语的认同感。除了学习本身的内容,还要学习不了解的汉语,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往往使得此部分学生对于汉语的认同感较低,并且在心理层面上,更加依赖民族语言,如此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更深。
基于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历史、风俗、文化、信仰等多个方面相关,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成立的产业,其发展方向与宗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此在发展的角度上,如果少数民族文化企业与汉族文化企业相互接触,那么很有可能因为语言文化的冲突、不理解等现象,而使得发展的战略执行失败。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因为在接触当中,导致了失败,会在少数民族产业人员的潜意识里,对汉族文化企业形成一个印象,即为难以成功的企业发展对象,如此在认同感方面,就会更加偏向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企业。而这样的发展方向,基于少数民族的企业规模,对于发展的速率方面,有极大的拖延,因此迫使少数民族企业去学习汉族文化,以便于与汉族文化企业进行沟通。在学习过程当中,同样可能接触到自身民族文化不认同的因素,如此可能加深对汉族文化的不认同。
家庭的交流,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是最基本的生活交流方式,在此基础上,如果少数民族人员能够在家庭中得到更多的使用民族语言的机会,那么就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但基于家庭的规模,其中年龄层跨度较大,而部分少数民族家庭的长辈,往往有更加偏向于能够熟练使用传统民族语言,但不会汉语的状态,如此当家庭中的孩子与长辈进行交流时,就会存在交流的不便,进而很有可能引发长辈的不满。基于此现状,就会大大降低长辈对汉语的认同感,认为汉语使得孩子们无法运用自身的母语,从而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汉语在语言生态环境当中,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使其能够完好传承下去,就需要增加少数民族语言被人所运用的机会,如此双语制的实施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双语制的实施,即为从法律、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生活、产业发展、家庭观念等层面对环境、事业、人群进行引导,使其对少数民族传统语言引起重视,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环节。在教育方面,通过政策的指导,首先应当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更多的双语制学校,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教育课程,以此使汉族学生能够学会少数民族语言,如此增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在生活方面,同样在政策的引导下,制定更多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并且将少数民族的信仰、风俗等进行推广,以免因信仰、风俗不同发生冲突。产业发展方面,应当加强建设少数民族产业,带动少数民族产业的规模,使其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以此树立品牌。家庭观念方面,需要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家长,能够了解当前自身民族语言流失的现状,使他们能够注重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如此确保语言的传承。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当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为了避免流失,需要语言生态环境的分析,得出其中具体影响的因素,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