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与濒危语言保护
——以赫哲族史诗伊玛堪说唱的保护经验为例

2019-03-17 17:52:28史春颖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伊玛赫哲族文化遗产

史春颖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一、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语言保护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语言(Language)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从语词涵义角度讨论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著有《语言与文化》这一经典论著,将语言学和人类学相结合,开创了语言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语言与文化有差别但紧密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内容要依靠语言传达和表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民族研究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一个民族有无自己的语言,使用何种语言,语言的使用状况如何,这些都是构成一个民族特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几乎同人类的种种活动都有密切关系,人们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需要借助语言进行,以我国北方多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为例,在蒙古语中有大量反映畜牧名称的词,不同岁数的牛羊也有不同的名称;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历史和现存的特征,每一种语言都是经历许多时代的产物,类似于考古雪山峰的文化堆积层,是不同时代一层一层堆积起来的。赫哲族渔猎文化历史悠久,现存赫哲语中还保留大量鱼类词,如: imaχa“鱼”、abtχə“鲫鱼”、talaχa“烤鱼”、talqə“生鱼”,这些词反映了自古以来鱼类和赫哲族生活紧密联系。

二、从语言濒危的影响看语言保护

语言功能的退化直至消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功能逐渐减弱,经过安全、稳定但受威胁、受侵蚀、濒临危险、有严重危险、情况危急直到灭绝。语言从有到无,其所承载的文化、语言的思维方式都将受到影响。

我国是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各民族使用着上百种语言和30多种文字。语言濒危、消失,对语言使用群体来说失去了本民族语言;从语言资源观来看,是世界语言资源的损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戏剧、民间故事、神话、寓言、诗歌、唱词等等口头表达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展现。伊玛堪是赫哲族的长篇史诗,其形式有说有唱,类似汉族的大鼓、苏滩、蒙古族的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艺术,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赫哲语濒危加剧,目前只有部分老人掌握赫哲语,伊玛堪的传承岌岌可危。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热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伊玛堪的传承工作日趋规范,对赫哲语保护起了积极作用。目前有国家级和省级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六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指导下,每位传承人组织成立一个传习所,学员20—50人。所学教材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结合早年采录的伊玛堪音频,与赫哲语专家贾玉平一起编写的《希特莫日根》和《沙伦莫日根》。为了学员学习方便,教材中用汉字标注赫哲语读音,部分学员初学伊玛堪时,是靠死记硬背汉字发音来背诵这些文本,但这种学习方式很难还原伊玛堪说唱的原貌,是“走样”的伊玛堪,学员学着吃力,听众听起来也觉得生硬,学习效果欠佳。传承伊玛堪的首要条件是会说赫哲语,而赫哲语的重音都落在第一个音节上,因此把握语调是说唱伊玛堪的关键。笔者访谈几位伊玛堪传承人和赫哲语教师都表示:“伊玛堪传承的主要困难就是学员们不会语言(赫哲语),语调更是掌握不好,所以说唱伊玛堪的关键就是学赫哲语。”可见,语言濒危直接影响其所承载文化的传承,原生态文化的传承需要本民族语言做支撑。掌握不好本族语言,传承的文化也是“变味”的文化,

语言能反映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一种语言便打开一道认识世界的新门,语言是人们认识了解事物的工具并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视野。每一种语言都是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经验和体会的累积,是珍贵的财富。语言的交际功能使得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得以传承,慢慢积累形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语言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为例,生物学家调研时发现两种外形、气味十分相近的植物,肉眼很难辨别其差别,参考当地语言,发现有不同名称,从而证实两个物种确有差异。语言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其交际功能、传递信息的功能上,而且还有其社会经济的效用。赫哲族自古以来以渔猎为生,赫哲语中有相当丰富的鱼类词汇,目前有很多鱼种已经消失,但赫哲语还保留了这些鱼种的词,可以通过它研究其来源。但如果记录这些生物的语言都消失了,那这些物种也就很难为人所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很难深入。

语言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重要标识。本民族的人对自己的母语都有天然的感情。费孝通先生在1988年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思想,56 个民族为“多元一体”中的“多元”,民族之间是平等、互利互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多元”的民族语言不仅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语言资源宝藏。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和我国的赫哲人族源相同,2017年6月,中国饶河县举办的赫哲族第十届乌日贡大会邀请俄罗斯哈巴边区20多个那乃人前来,访谈对象尤金兰和尤秀云都在此期间用赫哲语与那乃人交流,二人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不曾相识,但语言相通,交流起来感到很亲切。据了解,目前俄罗斯哈巴地区的那乃人约有2万余人,当地那乃语保存和传承情况较好,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双边交流的机会增多,2018年5月—10月,同江市组织开展中俄边境文化季系列活动,该活动为中俄两国民间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与境外的那乃人的广泛交流对国内赫哲族语言文化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看赫哲语的保护

(一)濒危赫哲语的现状

经过多次调查,看到目前赫哲语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能说纯正赫哲语的赫哲族日趋减少。何学娟等人在2002—2004年调研时,就指出现阶段的赫哲语是仅存在高龄老人的记忆中的一些单词和短语,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老人故去、一些身体状况欠佳,能说一口纯正且流利的母语的人越来越少。二是赫哲语掌握状况在局部范围内大幅度提升,语言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影响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开办伊玛堪传习所,配专门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授赫哲语,学员人数不断增加,配套教材和教辅资料普及,学习内容也在持续更新,现阶段《希特莫日根》全部章节各传习所都已学完并通过省非遗中心的考核,自2018年开始,全部学员开始学习《沙伦莫日根》,参加学习的赫哲族母语水平均有所提升。以尤文兰伊玛堪传习所的学员尤明芳为例,2016年以前,她只能凭借儿时父母对话中的记忆,说几句“你好、你吃了吗”等日常用语。自参加传习所,系统学习两年后,现在能独立说唱整部《希特莫日根》。诸多学员情况类似,如吴玉梅、董继红、毕秀琴等等。掌握赫哲语的人数增加、赫哲语水平有较大提升、赫哲语使用的场合也随之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濒危赫哲语的活力有提升之势。

(二)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规范化路径

2009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中心承担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履行政策咨询,组织全国普查,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组织研究成果发表和人才培训等工作。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隶属于黑龙江省文化厅,负责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抢救和利用工作,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建设各市、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在此期间,各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相继成立,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逐步走向规范和系统化。同江市是赫哲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赫哲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几位优秀的伊玛堪传承人吴宝臣、尤文凤、尤金兰、尤秀云都居住在此,自赫哲族伊玛堪被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自上而下开展,现有国家级传承人两位、黑龙江省级传承人四位,另有佳木斯市级传承六位。传承人被赋予荣誉的同时也有了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现在已经成立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传习所,非遗中心定期考核、审查传承情况,检查传习所赫哲语的学习情况。新一代的传承人已经掌握几百甚至上千个赫哲语单词,能够说唱一两个小时的伊玛堪内容,学员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关注和走进伊玛堪传承工作的人也与日俱增。目前,在国家、省、市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伊玛堪说唱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呈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语言保护意识逐步加强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号召“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列为首位,明确了语言保护的法律地位。2015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开启,全国范围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含濒危语言)、汉语方言和语言文化调查工作,越来越多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参与语言保护工作中,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区,记录和整理语料,在此过程中,学界的语言资源观和语言保护思想得以确立和扩大。诸多的民族知识分子和语言文化精英也积极参与、配合,部分人为传承本民族语言,利用微信、QQ 等网络手段,组织建立赫哲族语言文化学习小组,在线上开展赫哲语教学。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各民族平等,各民族都有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权利,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赫哲族人语言文化自信。访谈对象尤金兰表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怕被别人瞧不起,有时候羞于承认自己是赫哲族,1949年以后,国家明确各民族平等,而且我们人口较少的民族有各项优惠政策,我为自己是赫哲族感到骄傲。”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各民族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随着国家、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在语言保护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对赫哲族的语言保护意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影响,越来越多的赫哲族人自发参与到语言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并且还在积极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学习赫哲语,赫哲语传承工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必须有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协同配合

语言保护是项系统性的工程。家庭、学校和社区是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传承场。家庭教育、学校教学和社区培训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有利于濒危赫哲语的保护和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家庭是语言文化传承的最后一道防线,若家庭中出现代际传承断裂,语言走向濒危则是必然。学校是开展系统、规范化教学的场所,研究表明5—12岁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在学校开展赫哲语教学,能够促进赫哲语的传承。2000年以来,三所赫哲族乡中心学校陆续开设赫哲语课程,每周1—2节,使用同江市教育局编写的校本教材《赫哲语》。学校课程的开设给予赫哲语言文化传承和展示的空间,帮助学生从儿童时期形成多元文化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社区的语言文化活动主要以传习所培训为主要途径,利用广播、讲座、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感染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事业中。多方合作,家庭、学校和社区形成合力。

(二)必须以人为本,重视活态传承力量

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记录语言的文字。语言文化都靠口耳相传,赫哲族中的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在赫哲语和赫哲族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纯正的赫哲语只有少数高龄老人掌握,及时利用现代录音、录像设备记录这些老人的语言面貌是当务之急。学校的赫哲语教学也要依靠掌握语言的教师实现。赫哲族文化中桦树皮技艺、鱼皮画技艺、伊玛堪说唱等,依托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力量,完成责任保护单位的资料收集、影像采录工作,传承人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履行传承责任和义务。语言文化传承都需要教师和各级传承人,给予教师和传承人适当的工作补贴,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提高业务素养和工作热情。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重视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中活态传承的力量是语言保护的可持续之路。

(三)必须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氛围

在日常生活、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各个领域,不断拓宽民族文化的传承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培养本民族成员自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为例,2017年饶河县举办乌日贡,全国赫哲族同胞在此欢聚,大会给他们提供了展示传统渔猎文化的平台。笔者有幸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亲身体验了赫哲族风情的音乐、舞蹈及各项体育活动。赫哲族聚居区的代表们身着民族服饰,表演了以萨满文化为核心的音乐、舞蹈,参加了伊玛堪、嫁令阔等比赛,展示了古老的鱼皮制作技艺。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展示和宣传,潜移默化中强化族群对民族文化的关注,逐步形成传承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伊玛赫哲族文化遗产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幸福家庭(2022年2期)2022-05-14 16:26:43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34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的传承和保护
民族音乐(2017年4期)2017-02-13 09:09:38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4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
赫哲族
海外英语(2013年5期)2013-08-27 09:39:15
扫地出门
环球时报(2009-05-04)2009-05-04 13: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