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薪薪
(云南农业大学 650500)
文创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农业功能的拓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继发展起来。近年来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变化,追求生态循环经济,以创意为核心,借助文创的力量,整合资源,实现文创转型,有效连接各个产业,提升了农业文化内涵和产业价值。当今,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急需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结合文创农业,利用云南省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村庄,促进农业农村的升级发展。
文创农业是继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后,新兴起的一种农业产业模式,是将传统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借助文创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从而开发、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提升、丰富传统农业价值的一种新兴业态。
目前,在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荷兰以及我国的台湾,文创农业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创产业,较好地促进当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挖掘特色村庄的文化因子以促进当地文创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发掘云南特色村庄中文创农业因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目前,云南农业已由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将农村中的村落文化与村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展聚文化传承、观光休闲、生态经济于一体的特色村庄产业,是实现产村结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是发展文创农业是云南特色村庄建设的一种理想发展模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聚居着25个少数民族,拥有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秀美多姿的自然风光,同时又是传统村落最多的省份,据统计,2018年云南省共有709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所有这些资源使得文创农业成为云南特色村庄发展的首选模式。
三是发展文创农业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云南特色旅游的内涵。目前,部分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低,有待于进一步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品质和内涵,形成一种标识,促使其品牌化。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这里是战国滇族部落的生息地。其次与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缅甸、老挝和越南相邻,特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方式,自然导致了大量的特色村庄的形成。它们分布广泛,历史悠久,甚至很多特色村庄不为人知,需要人们的进一步挖掘。
特色村庄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发展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特色村庄的关键。部分特色村庄在村风村貌、自然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护的比较好。如:保山江东社区的“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文山州丘北县普者黑村的喀斯特山水地貌,宜良县因马蹄河包围而得名的河湾村。还有些村庄由于劳动力的缺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村庄到处一片萧条、满目狼藉的景象。如:昆明西山团结乡。这就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与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挽留住我们身边即将逝去的乡村记忆。目前,《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方案提出,云南省要划分旅游特色型、美丽宜居型、提升改善型、自然山水型、基本整洁型5种类型村庄,并分步分类推进实施。
1.加强村庄的规划,推进特色村庄生态保护,对于村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机制,严惩违法违规建筑跟交通建设。
2.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行垃圾分类、可循环回收,并设专人处理(建档立卡贫困户)。
3.保护水资源,提高饮用水安全,排查治理污染河道。加大投入污水处理整治。
4.提升村容村貌,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农村生态保护。
实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卫生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形成。然而,云南在特色村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些历史越久远的古村寨房屋的破损度越高,村里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流向了城镇务工,只有一小部分人将挣来的钱拿回老家翻新屋子,其根本原因是像一些古村几乎通不上水、电,道路曲折不堪,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利,导致年轻人不想再返回古村长居。二是资金成本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也随之上涨。导致了古村房屋翻修成本的提高,虽然一些地方政策给予了一定的倾斜扶持,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三是文化传承存在断层。一些村庄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算得上是古村,其文化内涵也非常厚重,但其文化古迹的破损以及其古文化的传承已经断节,不完整。一些古朴纯正的村容村貌村风也渐渐褪去了颜色,取而代之的是沟野纵横的生活垃圾,还有到处东西错落不齐的违章搭建的建筑等等。
解决村民的饮水、用水安全问题,集中提供安全引用水用于生活饮用,田间灌溉。解决村庄道路建设,村村通公路,主干街道安装照明灯。为村民配置网络,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健身器材。改善村庄卫生条件,进一步提高村庄的环境质量,建设垃圾集中分类投放区,定时定点清理垃圾。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修复过程中的管控力度,使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的古村,保护其原本的面貌,不能因为“修缮而破坏”。政府及乡镇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放专项维修资金帮助古村居民修复村寨古屋。
首先,在经济方面对古村庄居民给予补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如开辟特色村庄旅游,减少村民向城镇化的流动,古村民是文化的直接传承者,他们也是村容村貌的活样本;其次,充分挖掘村庄的文化资源与特性,在村寨修复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本的乡村风貌,保护原有建筑的空间布局、保护古迹遗址,保护活态历史文化,落地实施,内化于心,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双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