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模式创新

2019-03-17 17:22王汝欣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院士农户农民

王汝欣 宋 玉

(云南农业大学 65020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党中央已连续16年将一号文件定位于解决“三农”问题。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党中央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国家一直以来重视和坚持科技兴农,以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因此,农业科技传播则尤为重要,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也要讲究方法和模式。

在农业发展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农村建设事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科技成为一股至关重要的推动力,通过对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模式研究,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与时俱进,强化农民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实现双向沟通,能够使农业推广在农民中间更见成效,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入,确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主要模式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也就不同。主要的分类有以下三种:(1)按照传播方式,可分为交流式与辐射式;(2)按照时空关系分类,农业科技传播分为历时性传播、空间跨越式传播;(3)按受众群体分类则包括定向传播和非定向传播两种。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主要模式主要按主体划分,传统的模式分为四类:一是以政府为主导;二是以科研单位为主导;三是以企业为主导;四是其他模式。

2.1 以政府为主导

国家政府农业部门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形成了“政府+科研单位+基地+农民”、“政府+企业+基地+农民”和“政府+合作社+基地+农民”的模式,主要是以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发展策略、选择发展项目、保障项目实施。这种模式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确保科技人才的充足使用和分配,以政府为依托确保了农业科技传播的可行性,在农业科技传播上的资金支持会相对充足,根据《中国农业年鉴》统计显示我国在农业科技截至到2015年底,设立的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达到7.9万个,审核并批准通过的人员编制有60万个,实际上拥有的农技人员达58万人。而在这些机构中绝大名数的机构已经实现政府对其的全额拨款,这些机构的人员工资也纳入当地的财政预算之中。2012~2015年连续三年当中,中央每年对于这些机构的建设投入多达26亿元,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有效的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例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以政府为引导,专家为指导,企业为主导,三导合一原则对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支持和保障。

2.2 以科研单位为主导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具有农业科技人才最多的地方,对农业科技在农村的传播与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科研单位为主导,为农户提供技术、农业知识上的先进信息。一般是以“科研单位+企业+基地+农户”或者“科研单位+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科研单位与企业或者合作社合作,对其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顾问,对农户在生产中的困难和疑问进行解答,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培训、农业咨询等服务。

2.3 以企业为主导

企业是盈利组织,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应用只会向着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其目的不是真正的传播农业的科技,让更多的农户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掌握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企业通常会聘请科研单位的农技人员作为技术顾问,监督其生产质量,运用一定的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收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讲,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对于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应用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2.4 其他模式

以民间非政府组织为主体,具有非政府性、公益性、自治性、非政治性的特征。例如:“NGO+企业+农民”、孟加拉模式等。

3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每种农业科技传播模式都会存在相应的优势和不足,比如说“农业科技大篷车”模式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为基层,这样使得推广起来就会比较慢。“太行山道路”模式和上面提到的模式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推广接受的农民比较少的同时还存在着农业知识的不对称不能够满足农民的要求,“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的推广主体方式很多,但是交流上会一些沟通障碍的想象,总体上来说这个模式还是比较完善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模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来说不受地域的限制比较自由,“科技特派员”模式让科技人员下到具体的农村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推广当地需要的农业科技,各个模式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工作量大,供需会存在着不平衡,市场信息滞后的情况。“农业科技合作社”模式和上面一个模式一样会存在着市场信息的失误农民不能刚好的发展农业,因为没有政府的支持农民自己管理,会存在一些不能及时处理的市场信息。

3.1 农民对新技术认识不到位

农民自身对过去生产生活方式的依赖,对生产生活选择的习惯难以改变,几十年如一日的劳作已成固定思维定式。加之农民在一定程度是被风险认知程度左右着种植方式,由于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导致农民们在缺乏使用经验,不能预计到结果的时候往往会拒绝尝试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绝大多数的农民会对此采取保守的态度。同时,农产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较大,农民一般会对农业科学技术望而却步,阻碍了农业科技的传播与应用。

3.2 新的基层农业技术存在使用风险

但是当下存在的问题就是,在科研项目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如果想要把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下去进行了不断的努力与奋斗,因为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知识水平、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上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农业科技在推广到农民生产的时候,效果是不够的,没有充分发挥出农业科技的好处。

3.3 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结构不合理,原因主要为我国县乡两级中体制编制比例与农业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距。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不足导致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越来越少,能够走向基层,走向现场的农技人员更加匮乏。而走向现场的农技人员很多也很难跟上现在的农业科技发展,这些所谓的“老人”也很难完成对农户需求的满足和指导。

3.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高

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相比与农业科技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农业发达国家来讲并不算少,但是转化农业生产效益的水平却很低,农技成果与农业结合度不高,很多的新农业科技不能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现在结果显示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但这种农业科技在研发和推广中由于基层农技人员的断层导致增加了农业科技传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基层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4 推广朱有勇“院士下乡”模式

4.1 “院士下乡”模式

朱有勇院士的“院士(团队)+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是一种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农村的脱贫攻坚任务更加严峻。朱院士提出扶贫就要到最穷的地方去,澜沧县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地区,那里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朱院士和他的团队深入到澜沧县的乡、镇、村、企业,结合澜沧县特殊的环境地理,为澜沧县的农民探索了一条农业脱贫致富之路。朱院士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而且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朱院士改变了之前大家扶贫的做法,真正的以农户农民为中心,一切从农户的长远利益着想,扶贫要先扶智,他分别在云南农业大学、澜沧县成立专家扶贫工作站和云南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朱院士还建立了教育中心,注重协调教育资金和教育资源,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他利用科学技术解决了三七种植中的“连作障碍”,为三七种植创造了仿生技术。科技扶贫的核心就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与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寻求发展的方法,以农户的需求作为解决主要问题的抓手,让科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4.2 “院士下乡”模式成功经验启示

4.2.1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澜沧县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特有的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户的知识文化水平,学习能力有限,仅仅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未必能让农民接受和学习,用最朴实最日常的语言教授农民实用的种植和增产的知识。选择最利于农户创收的农作物来栽种,是朱院士教学成功所在。

4.2.2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朱院士选择把课堂设立在田野间,用实地的教学方式传授当地的农户最新的农业知识,生动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便于农民进行理解和学习,且学习印象深刻,对农民来说,这是才是最实际和实用的知识。

4.2.3 “院士下乡”的带动作用和经验启发。朱院士在云南甚至是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以身作则,选择以“院士下乡”的方式对农民传授知识,带动了当地政府和农民增收创收的积极性,也代表着国家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院士下乡”是成功的案例,也给后续的农业知识推广工作带来了启示,院士可以下乡教学,农业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也可以;云南省澜沧县成实现了该教学模式,云南省的其他地方,甚至全国也可学习这样的模式。

5 对策建议

5.1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在这个背景之下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的在国际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能力。首先,逐步建立与完善农业科学研发的创新系统、相关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系统以及农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系统以及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系统。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高新技术转化为农业产业的成果。其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改革步伐。走目标量化考核以及进行分类管理的道路,对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机制加以健全和完善。再次,在政策规定上,积极倡导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和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纲里的目标下,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研发的工作,在保持农业科技先进性的同时促进农业新技术的转化为现实,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步伐,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开发的水平以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水平,让农业科技整体实力不断发展壮大,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5.2 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素质

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的经验,采用多种资格审查相结合的农业科技人员制度,严格把关,聘用真正具有农业科技水平的技术人才。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明确自身的职务职能,一直不断学习先进的农业科技,始终保持“充电”状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化技能。在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不断研究后,发现政府和农业科技人员多是服务的角色,科学技术固然重要,但对农户真正有效果,能够与农户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是达到母的的传播和应用。同时,政府应与农业专业院校实现无缝对接,确保专业的人才不会流失,加大培养力度。

5.3 发挥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应用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中的影响愈发明显。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知识平台、农业科技app层出不穷,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时空区域上没有限制的优势,使农户、企业、农业科技人员能够实现交流与沟通,随时随地发现问题立马解决问题,有困惑直接问当场解惑答疑。在网络上学习相关农业科技知识。利用互联网迅速地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农也科学技能。

5.4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优化农业科技传播与应用支持政策,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方面的政策加以完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龙头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参与的农业发展技术创新活动。从政策上,积极倡农业龙头企业对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资金支持。并且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并且增加农业科研技术人员的研发资金,积极推进农科研院所和各大院校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投入政策的完善。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公益性和基础性的项目投资。加强对农业高校的重视和政策扶持。

猜你喜欢
院士农户农民
院士寄语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院士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