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昕 蔡雨婷
当下,区块链已经成为继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之后的新热词。近年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许多国家先后对区块链进行了研究和建设,金融、科技等产业界也纷纷投入布局。在国内,2016年10月,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我国区块链标准化路线图。近两年来,国务院在多个文件中提到,要针对区块链等战略性前沿技术进行提前布局,发挥先发主导优势,一些省市也相继出台扶持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1]通俗来说,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的账本数据库,通过去中心化、去信任的方式全网公开记账、集体维护,它允许用户无需银行之类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点对点交易或价值交换。人们可以像使用账本一样使用区块链(无论是公开共享或是特定权限使用),用于记录、追踪、监测、转移任何形式的资产,这些资产不仅仅包括资金和有形资产,也包括投票、思想、健康数据等无形资产。[2]31-32虽然区块链技术还远未成熟,但它势必对网络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区块链的兴起,传统的互联网治理理念需要在一个充满着去中心化应用、加密通信渠道和自治代理的世界中去重新审视。区块链被认为是建立起了一种“算法式信任”。区块链具有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公开透明等优势,将有望改变网络社会治理模式,在网络社会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
网络社会治理的理想方式是由政府、私营部门(公司)和民间社会(如技术人员、社团机构、学者)等多利益相关方以协作的方式共同治理。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现今网络社会治理还是高度中心化的。“数字巨无霸”如谷歌、Facebook等形成了新型的信息垄断,政府部门对互联网的治理也日益加强,而民间社会的治理话语权则非常有限。在改变传统的中心化组织方面,互联网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即使是通过网络交易,也需要中心化的机构(如政府、企业等)来作为信用中介承担交易双方的信任问题。这些中间机构恰恰利用了人们对中介的需求,从而集中获得了数据、价值和权力。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突出特征。它基于对等网络,通过共识算法避免了单一实体的控制。它作为一个分布式账本,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同步共享、保存相同的信息数据。因此,区块链无需第三方信任背书,允许人们在不经过任何中间人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点对点交易。全球互联网治理委员会(GCIG)指出,分布式账本技术“让那些彼此没有特别信任的人合作,而无需通过一个中立的中央权威机构”[3]。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得各个治理主体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呈现出分布式、开放性的特征。“区块链技术有能力改变组织形式和其作用机制,甚至可能会改变整个治理体系,将它们从集中的公司或政府转变为分散的组织,并将更多的权力分配给个人。”[4]
中心权力的弱化,治理主体关系的更平等化,意味着一个更为民主的治理系统。“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广泛采用,一方面政府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等中心化机构可能会失去通过现有手段控制和塑造不同群体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受人为干预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将得到发展,并促进更加民主、更多参与式决策的新型治理系统的发展。”[5]如在区块链与国家角色的关系层次上,区块链可能会进一步削弱传统民族国家的作用、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通过用基于区块链的服务和去中心化的开源平台来取代传统的国家功能,市民社会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自己并保护自己的利益。”[6]在这些区块链平台中,中心化、强迫性和等级制被分布式共识的机制所取代。
在政治生活中,区块链投票已经引起许多关注。“区块链技术支持透明和不腐败的数据,这些数据没有单点故障、不能被单一实体控制,这使它成为一个理想的数字投票平台。”[7]区块链技术能促进新的参与模式,如液态民主和随机抽样选举。所谓液态民主,指直接民主和代表民主的混合。“人们可以用区块链对与他们有关的事务进行投票,对于不关心的问题也可以放弃投票。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最大的利益相关方拥有最大的权力,确保每个人在涉及他们的问题上都有代表性。”[4]事实上,区块链投票机制促进民主的可能不仅引起众多讨论,并且已经有相关实践。2018年2月,俄罗斯莫斯科在一个名为“积极市民”的项目中添加了一个私有版本的以太坊区块链,这一项目允许居民对众多公共事务进行投票。
在互联网基础设施治理方面,区块链也能使全球互联网治理变得更公正、民主。有学者认为,分布式、去中心化的数据储存,被看作是支持整个互联网的域名注册系统的技术替代品。[5]目前,互联网名称和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管理着全球互联网域名系统。新的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试图通过创建一个分布式域名注册系统来颠覆这一秩序。该系统将在分布式区块链数据库中存储域名列表,而无需经过政府和大公司的路由,这将有助于更安全地扩展现有的域名系统。“针对政治垄断势力,区块链技术能够用于创设发挥一个去中心化云功能,这将有利于维基解密以及像ICANN和提供DNS服务的政治上中立的跨国组织,使它们远离一些不公正的管辖。”[2]28
然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是有限的。一方面,在其社区内部,由区块链支撑的平台的治理也可能是中心化的。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核心代码合并的权力掌握在少数人(即核心开发者)的手中,而其“挖矿机制”使越来越多的比特币集中到少数算力强大的矿池或节点上。另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很大程度上局限于社区内部,但一旦与外部相连接,从现实世界大环境看,去中心化(无政府)并非那么理想。“基于算法共识的去中心化是一种组织理论,而非一种独立的政治理论。”[6]在现实世界,政府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中心主导角色仍然重要,“需要某种形式的社会机构来确保责任制,并保持整个系统的合法性——而不是仅仅依靠技术”[8]。
在某种程度上,区块链与早期互联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内嵌着一种理想化的自由主义精神和“没有政府的治理”的理念。在网络社会中,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等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更加平衡,但完全的去中心化和建立无政府世界的设想是不现实的。
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从而带来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但对于商业和经济活动来说,互联网仍存在着很大的限制。互联网致力于解决信息的传达问题,但是却忽略了信息的所有权。一些信息负载着价值属性,如汇款转账信息。在互联网上,当两方在进行有价值信息的传递时,若没有第三方机构——如银行或政府提供的校验信息,双方无法彼此确认对方身份,也无法建立起经济往来活动所需的信任关系。[9]因此,第三方机构的存在和经过“中心节点”的交易机制难以改变,使得信息的价值传输成本依然高企。
区块链解决了上述信任难题。具体来说,区块链技术“运用了一套基于共识的数学算法,在机器之间建立信任网络,以技术背书而非第三方信用机构来完成全新的信用创造”[10]。区块链带来了“互联网上一直被需要却又一直没有实现的分布式可信网络”[11]。并且,由于区块链是一个共享的公共账本,这种信任不只是双边互信,并且还是多边互信、社会共信。
区块链的“去信任”特征,并非指网络中不再需要信任,而是指区块链建立起了一种算法式信任,借助技术背书实现信用创造。正如英国杂志《经济学人》所称的那样,区块链是一台创造信任的机器,它满足了可信赖记录的要求,这对任何交易而言都至关重要,区块链从而或将改变经济运行方式。[12]
解决了信任问题,区块链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低成本的价值传输,有望将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拓展为价值互联网,从而极大地促进网络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价值创造。上世纪末互联网正显示出信息如何决定新经济时,美国商务部曾发布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如今也可以预言,基于区块链技术,一个更具价值的网络社会正在浮现。“第一代创新给我们带来了互联网信息。第二代创新是由区块链驱动的,给我们带来了互联网的价值,这是一个新的分布式平台,可以帮助我们重塑商业世界,改变传统的人为操作秩序。”[13]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白皮书《实现区块链的潜力》指出,区块链技术能够催生新的机会,促进社会价值的创造与交易,使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其根本在于,区块链可利用全球对等网络,在无需可信第三方的情况下,确保数十亿台设备中所交换价值的完整性。[14]达沃斯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甚至断言,到 2025 年之前,全球GDP总量的10%将利用区块链技术储存。
区块链的兴起与数字货币比特币密切相关。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比特币是区块链的成功应用。目前,我国民间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领域存在不少投机炒作行为,对此,国家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等文件加以规范管控。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挂牌成立,反映了政府监管部门对数字货币潮流的重视。在未来,由区块链技术支撑的数字货币将成为互联网上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角色。
区块链是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是数字资产流通的信用载体。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常依靠值得信赖的第三方,如律师、法院、银行和政府来处理和保存商业交易的权威记录。这些交易不仅涉及金融转移,还包括实体资产、股权、资质证书、数字权限、知识产权甚至投票权的创建或转让。现今,我们可以信赖一个可信区块链系统来代替这些第三方组织。人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控制财政和实物资产。英国新兴技术公司Everledger使用区块链记录钻石和其他贵重物品的来源和所有权转移信息。同样的思路也可以用于任何供应链,例如版权、零售等行业。区块链的能力范围从管理公司的“车辆、保险箱和建筑物”各个方面,到政府的军事、情报和基础设施。[14]目前,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也在进行产权登记的区块链试点,包括瑞典、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
区块链技术发端于金融领域,目前也在该领域应用得最为成熟。世界经济论坛《区块链将如何重塑金融服务业》报告指出,区块链能解决跨境支付、财产保险理赔、银团贷款、国际贸易融资、资本市场融资、投资管理、市场供应等九大金融服务领域的痛点。[15]如在跨境支付方面,传统跨境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清算、结算过程中存在成本较高、手工流程繁复、易出错等不足,而借助区块链技术能实现安全、高效、快速的清算流程,显著提高跨境支付业务的效率。目前,纳斯达克已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交易平台Linq,Ripple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快捷低成本的跨境支付。
在共享经济领域,区块链去信任的特征能使共享经济更直接便捷。在目前的共享经济中,交易双方基于信任需求,需要通过Airbnb、Uber等中间平台进行交易,而区块链服务能通过声誉管理等机制构筑多方间的信任,允许个人之间直接互联、共享和交易。此外,区块链技术准确记录与全网公信的能力,也有助于促进非实物共享,拓宽共享经济的场景。
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的特性之一。智能合约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由密码学家尼克·萨博(Nick Szabo)提出,指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16]可充当“信任机器”的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智能合约提供了可信的自动化执行环境。通过智能合约,区块链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以此扩大可进行的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另外,智能合约以代码作为合约,以软件定义的方式,规定了数字实体之间的行为内容。因此,智能合约有望实现劳伦斯·莱斯格的互联网治理理念——代码即法律。[17]
目前,区块链已经在金融证券、物联网、医疗、公益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根据梅兰妮·斯万的理论,区块链的应用革新可分为三类:区块链1.0是货币;区块链2.0是合约,主要应用于经济、市场、金融等领域;区块链3.0则超越了货币、金融、市场,在政府、健康、科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全面应用。[2]29麦肯锡预测,区块链技术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颠覆多个行业,2021年有望实现规模化商业部署。[18]由此,区块链将会革命性推进一个更有价值的网络社会的到来。
网络社会治理的目标之一是构建良好秩序。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侵权、网络暴力、信息污染等,这些问题不仅扰乱网络社会秩序,也给现实社会造成诸多影响。区块链技术作为新一代“价值互联网的基石”,具有公开透明、防篡改、可追溯等特点,为互联网注入一种可信、正直的基因,从而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有秩序的世界。在区块链的支撑和推动下,互联网的发展将有望完成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和秩序互联网的演进。秩序互联网让人看到了借由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创新社会组织方式、治理体系、运行规则的前景。
区块链的运行规则是公开透明的。它是一个公共账本数据库,所有数据内容皆公开可见、可溯源。它是多方参与、集体维护的,系统中的任何节点都可参与,一笔交易进行时将进行全网广播,经所有主机确认并记录备份。在这种多方参与的情况下,区块链可以有效保障链上数据难以篡改。同时,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保证了数据的不可拦截(不可篡改或伪造)或者让这种行为无处可藏。[19]因此,在公开透明的区块链系统中,无需权威但人人有约束,失范行为将得以遏制,有助于诸多网络社会问题的治理。
在经济交易领域,区块链能对付假货、金融欺诈等问题。对于假货问题,区块链不可篡改、数据可完整追溯以及时间戳功能,可有效解决物品的溯源防伪问题。商品的来源出处、流转历史记录等相关信息都被真实地记录。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了食品安全和正品溯源上。消费者只要扫描商品的溯源二维码,就能知道包括产地、出厂日期、物流、检验等所有信息。同样,区块链也能提高金融反欺诈的效率,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财务报表。运用区块链,报表的许多底层数据都会留下痕迹,不可篡改,并有相关时间戳,能为后续的反欺诈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基础。
在强调公开透明的公益领域,区块链技术与之有着天然的契合。2016年7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在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上线了第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公益项目。用户的每一笔捐款,都被打包成数据块在区块链平台上传递,最后到达受捐人手中。在这一过程中,善款每经过一个节点,都会被盖上时间戳记录下来,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善款流向。在平台上,捐款人的捐款时间、金额以及善款的拨付时间和受捐人收到款项的时间也一一公示。这种设计,保证了善款的透明、可追溯、难以篡改。目前,包括蚂蚁金服、轻松筹、壹基金、众托帮等公益组织和网络互助平台纷纷将区块链应用于公益场景中,解决公益财务透明的“痛点”,打造“区块链+公益”的模式。
在版权领域,区块链同样有广泛的应用,能针对网络侵权、内容传播乱象等问题加以遏制和纠正。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自由流通,但却给知识产权保护以极大打击。如何保护数字版权,保护创作者在网上的权利,一直是网络社会治理的痛点之一。针对版权作品法律地位缺乏透明度、盗版行为和作者难以取得公平报偿等问题,“区块链不仅能通过时间戳等功能使版权信息具有前所未有的可访问性、使版权的后续变更具有透明性和可追溯性,还能通过智能合约功能简化版权许可协议、降低交易成本,使版权所有者快速获得版税,并对数字内容拥有技术上的自主权,从而保护其免受版权侵犯的困扰”[20]。在采用身份管理和智能合约的区块链平台中,每次当一部作品被播放或传输,相应的费用都会从用户直接流向创作者,从而降低收集与管理统计数据、维护版权数据库和分发版税付款的成本,并且可以促成媒体行业中如小额支付等新的商业模式。[21]如此一来,创作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实现,当前知识付费诸多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区块链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之路已经开启,国外的Monegraph、Colu、Blockai、SingularDTV,以及国内的亿书、纸贵、原本等创业团队均以区块链版权作为主攻方向。
在新闻业领域,区块链技术在媒体信源认证、公民新闻审核、付费内容订阅、传播效果统计、打击虚假新闻和谣言、自由发布与获取内容等方面带来改变,有助于提高新闻行业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并将权力转交到作者手中。区块链具有可追溯及不可篡改的技术特征,能追踪新闻来源,从而实现媒体信源认证,并且保证新闻信息的可信性,有助于遏制虚假新闻,是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保障。目前,全球已经出现了如PressCoin、DDN、Civil、Hubii、Mijin、NewsDog等采用区块链技术的网络新闻平台。如“去中心化新闻网络”DDN致力于创造一个不受专业媒体把控并且值得信赖的公民新闻平台。在DDN平台上,撰稿人撰写稿件提交后,系统将随机选择7位匿名审稿人对新闻进行准确性和公正性的检查并提出修改意见,类似于一种验证过程。追根溯源、不可篡改和节点验证三方面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形成了打击假新闻机制。印度新闻资讯应用NewsDog与CNN Token达成合作,应用区块链技术,使平台上的资讯聚合、分发和广告分成流程自动执行,搭建更透明、可信的传播和分发机制,让内容跨平台自由流通;同时,把平台所得的商业回报按比例分给作者和读者,鼓励优质内容的创作、传播,以及用户间的评论、点赞等互动,打造良好的内容生态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全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治理与规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信息也能在发达国家中得到更多的呈现。
“区块链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它与资本主义的其他经济制度,即公司、市场、网络、关系契约和政府等进行竞争。”[22]区块链有着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未能满足大规模使用、交易处理速率低下、对分布式大型协作的激励并不充足、协议的治理机制充满不确定性、“三元悖论”问题等。就社群内部来说,历史上的以太坊“The DAO”事件、比特币扩容争议等也暴露出区块链社区管理的不成熟。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在促进网络社会治理的同时,也会给现有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带来挑战。如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的架构,为某些非法内容、非法应用、非法活动提供了规避国家政府监管的可能,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危害国家社会秩序稳定。比特币就常被用于网络黑市交易、病毒勒索等非法活动上。
因此,针对区块链技术本身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生态问题的治理,也是今后的网络社会治理中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区块链治理应从更广泛的互联网治理的研究和实践框架中汲取经验,构筑多方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2018年10月1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区块链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区块链信息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区块链信息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显然,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在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及时提前加强了治理规范。
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公开透明、开放、防篡改、可追溯等属性是固有的,这些特性与互联网的基因是相一致的。作为一种底层技术架构,区块链将在政治、经济、公共管理、文化艺术等方面广泛作用于网络社会治理,推动建设一个更加民主、更具价值、更有秩序的网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