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社会的更新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更是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队伍里排头兵的班主任,如何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教好书育好人?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如何注重学习的过程?如何解决新旧价值观的激烈冲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解决。
关键词:合作管理;师生平等;同理心;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181-01
开学了,校园里好不热闹,一家几口拥着“小皇帝”、“小公主”们在校园里昂首阔步。那些孩子幸福的样子真让人羡慕。“这一代的小孩真幸福!”老一辈的人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但是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们却认为:“有十分幸福的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过火,但如果您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身上确实有许多的问题,骄横、娇气、嫉妒、虚荣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开展班主任工作才能更有效呢?我来谈谈我的见解。
1.忌做“保姆”。宜做“合作者”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曾长期主导过班主任的工作。为了让学生变规矩,我也曾经煞费苦心,制定了若干班级规章制度,花大量时间“坐班”相陪,精挑细选班干部。自己累死累活,工作却并未见多大成效。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只有开展合作,进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才能使班主任工作充满乐趣,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塑造孩子们协作的精神,养成协作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不同性格的人进行一些活动交流,也是班主任一项重要内容。
现如今,学生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好的模式就是合作学习。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合作交流并不多见,占主流的仍然是单键与个体的活动。而在我们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中,还是过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养成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这样同学之间会缺了仁爱、同情,互助协作。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可以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阻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
于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以各种方式告诉学生,班级是我们的另一个家,同学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而老师是这个家的家长。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同辈之间的爱,因此学生都很乐意参与班级大家庭的活动。我这个“家长”更是耐心教育学生学习与他人共处,学习化解与他人的矛盾,不偏不倚,努力做到公正无私。生活在这种爱的环境中,学生不得不时常调整自己去适应生活环境。比如,体谅别人的痛苦,体验自己的失败,反思自己的错误,宽容别人的过失,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受集体的力量,爱自己的同时也能够爱他人。
2.忌做“权威”。宜做“朋友”
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感叹:现在师生感情越来越淡漠,学生缺少了过去对教师的那种崇拜;家长对学校工作缺少了以往的一份理解,动辄诉诸法律,告上法庭;社会舆论也越来越与学校相对立,校园问题似乎已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经常会引起大报刊、媒体的争相讨论。教师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家长感到教师素质越来越低了,学生感到教师不可亲了。为什么原本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在有些教师面前变得如此的尴尬?析其原因大致有:
2.1缺乏师生平等意识
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影响,一部分的教师还没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教育对象,还是老一套惟我独尊,任意发号施令,惩戒学生。言语中有对学生心灵的伤害,行为上有对学生肉体的侵犯,而这无不给家长及被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子女的忧虑和不满,造成师生、师亲关系的紧张。
2.2教育方法简单
有些教师虽然也是为学生好,但教育方法不对头,有时方法还是过于简单粗暴,学生稍有过失便严加斥责、以罚代教,以惩代教。
2.3教师缺乏“同理心”
举个例子:有一则消息报道说,某校一位一年级学生丢掉了身上的零花钱,班主任老师主观判定是一个八岁女孩子所为,尽管那孩子苦苦争辩不是她干的,老师还是做出了不负责任的“判决”。于是这个小女孩面I临着来自同学、老师的巨大压力,先是郁郁寡歡,进而夜里做噩梦,最后发展到厌学。直到家长来校细致调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可是这个误会却给这个小孩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
工作中只有自己放下架子、学会倾听,“蹲下身子”“坐在地上”,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航指路。
3.忌做“寒风”,宜做“太阳”
李山不喜欢学习,不但学习成绩一团糟,而且出口成“脏”,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同学们非常厌恶他,班主任经常留他“喝茶”教育他:“你这样来学校,哪像个学生?直接去劳教所算了。”
不难发现,在我们平日的教育中,许多班主任教育他们时,总习惯于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想用自己的威严来吓唬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和乖巧。冷静下来细想,其实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地苛求学生,而是从感情上关心他,从心理上鼓励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对立情绪,从而勇敢地去面对、承担。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接纳、理解每一个孩子,师生关系融洽了,教育效果的效果也就会日益彰显出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教育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是一种“敲门的艺术”,或者说是“艺术地敲门”。怎么样敲开这扇大门,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是当代班主任们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班主任都能理性地思考,科学地管理,探索巧妙的工作方法,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学习、生活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