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诵读,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

2019-03-16 01:16季扬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陋室范读文言

季扬眉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七到九年级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学习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其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然而,现实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并不理想,“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究其原因,无非是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中间隔着不少语言障碍,文言文艰深晦涩,深奥难懂,其中又有太多现在不用的词汇现象与语法知识;再加上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对学习现代汉语的帮助不大,对文言文的学习就更提不起兴趣了。

宋朝大文豪苏轼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代学者姚鼐也说过:“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初中文言文教学同样离不开诵读,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诵读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去实施文言文的诵读教学。

一、预习朗读,认识生字新词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文言文学习刚起步,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而是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用诵读这一方法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基础。诵读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提前预习,预习文言文时的朗读,就从认识生字新词开始。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是这样要求学生预习的: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先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詞;把课文注释中的拼音标注到正文中,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读懂文章的大致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围绕着“读”,具体而言则有:

1.快速朗读

拿到一篇课文首先快速浏览,浏览过程中圈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新词以及似识非识的字,能够读通文章的大部分内容即可。接着,对照书下注释将注释中的拼音标注到课文中;如果此时还存在不认识的字词,就需要借助工具书,运用部首查字法查到生字的读音并标注到文章中去;如遇到是多音字的文言字词,则须多加推敲才行,解决不了,就等老师上课再讲。再快速通读课文,做到基本没有文字障碍即可。

2.大声朗读

扫清文言文的字词障碍之后,真正的诵读就开始了。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诵读要准确,遍数要多:“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为是预习阶段,自然不需要如此精准,学生大声朗读三四遍课文即可,再长的文言课文也要坚持诵读。

3.诵读质疑

大声朗读课文几遍之后,相信学生对于文章的大致内容也能了解一二,文言文的全文翻译应该也不在话下了。如果还有难词难句不能理解,就应做好记号,等待老师上课时一起解决。当然,更应该把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写在旁边。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脑”;“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如果在预习时,每位学生都能在综观全文的情况下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相信课堂上的讨论一定会精彩纷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一定会很浓。

当然,学生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去干预,而应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摆脱老师的束缚,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学会分析,在预习中自主地学会吟诵,获得知识。经过长久的训练,相信学生会越来越喜欢文言文。

二、教师范读,激发学习兴趣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起文言文来比较费力,此时教师的范读或是名家朗诵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好的范读不光能解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认字断句的问题,而且能够传达出教师对本篇文言文的理解。就像叶圣陶先生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一文中说的,教师在范读时,“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这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文言篇章的兴趣。

有很多名作家都谈到老师范读对自己巨大影响。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许多诗篇的妙处,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范读课文。

1.读准字音

大部分同学在预习时,已经基本解决了字音问题,但老师上课时的范读,仍然要强调字音。比如《郑人买履》中的“度”,当名词“尺码”用时读“dù”,当动词“量长短”用时就读“duó”,要把知识点一一介绍给学生。还有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这是很多同学在预习时可能注意到,但并非完全弄得懂的。比如苏教版教材中的文言文《幼时记趣》中“项为之强”一句,其中“强”读音为“jiāng”而不是“qiáng”;再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被”不读“bèi”而是读作“pī”。老师在范读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2.理顺节奏

学生认准字音后,下面就要带着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语的停顿,老师要通过范读教会学生辨析句子结构。比如蒲松龄《狼》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其一犬坐于前。”学生会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则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但此处的“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所以应这样读:“其一|犬坐于前。”再比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学生在预习朗读时就会觉得有点怪怪的;老师在范读时,就要向学生分析这句话的结构,此处的“生”是“生活”,而“日”是“一天天地”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就应该这样停顿:“而乡邻之生|日蹙。”在每一篇文言文的范读中,老师都将文中要注意的节奏理清楚教给学生,慢慢地,学生的语感就会增强。

3.读出情感

当然,读准字音、理顺节奏,还只是老师范读的初步工作。范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激发学生探究作者情感的好奇心。所以老师在范读时一定要努力读出文章中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在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受到感染。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的深情回忆:“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无独有偶,鲁迅先生在回忆起塾师寿镜吾先生时,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多年之后,名家名师们回忆起自己的老师,仍能想起老师当时读书的情状、所读的内容。可见,情感丰富、动作到位的范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反复诵读,了解文言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语告诉我们,多次诵读可以让学生整体把握文言篇章的写作思路,进而理解文章内容。

文言文课堂上,老师光讲解是不够的,如果能加上有感情的诵读,再现作品中的情境或是艺术形象,可以使学生深受感染,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所以,笔者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多读,入情入境地诵读,以学生的诵读代替笔者的翻译和分析。在朗读中,学生慢慢地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虽然多耗费了一两个课时,但是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比如,执教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味。我这样引导学生:“文章不仅押韵,而且句式整齐,但一篇美文光有形式之美是远远不够的,这正如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仅要有光鲜的衣着,更要有一颗美丽的心灵。那这篇文章的内容美不美呢?陋室究竟是‘陋还是‘不陋呢?”学生纷纷表示,本篇文章写得美,陋室“不陋”。笔者趁热打铁:“那么,刘禹锡又是从哪几方面具體介绍陋室‘不陋的?投入感情地朗读课文吧,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的。”学生们一个个声情并茂地朗读起来,读着读着,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当然,找到答案还不代表结束,笔者又领着学生用轻快明朗的语调朗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感受到陋室环境的清新、别致、幽雅;以先高后低的变化语调朗读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解到诗人所交的朋友都是不俗之辈;又以先快后慢的语调朗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知道了作者在陋室中的生活情趣如此高雅脱俗。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把握住了作者阐述陋室不陋的三个方面。

总之诵读这种心、眼、耳、口并用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言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文章的情感韵味。

四、精读品悟,欣赏优美词句

学习文言文,掌握字词句的意思是基础,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是提升,真正学会品味、欣赏优美词句才是更高的能力要求。所以,了解文章内容之后,适当对其中的优美词句进行挖掘,更能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认识。

初中教材所选录的文言作品大多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具有较强的音乐美感。如《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等,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更是悦耳动听。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优美的文言语句。同样以《陋室铭》为例,笔者要求学生精读、品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此时学生都已经能顺利翻译出此句:“碧绿的苔藓,长到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竹帘里。”笔者引导学生仔细朗读体悟,采用男女生分读、小组读、“摇头晃脑读”等方式朗读,同时用投影将文字展示出来。反应快的学生一下子看出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接着,有同学发现,“绿”“青”二字透露出陋室外的盎然生机;甚至有同学能够联想到从“绿”“青”的淡雅,能看出刘禹锡的闲适恬淡之心,真是了不起的见地。我请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品析该句,他说得头头是道:“整句话运用对仗的修辞,‘上和‘入把‘苔痕‘草色拟人化,起到化静为动的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苔藓漫上台阶的状态以及‘草色映入帘中的可爱之态;同时与“绿” “青”色彩搭配和谐,显示出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似乎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安闲自适、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很好地印证了文章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听罢我为他鼓起掌来!

朱自清先生在《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一文中说,文言文的一部分生命是在声调里的,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笔者认为,教《陋室铭》时的朗读尝试就应了朱先生的话,学生在反复的精读品悟中理解了字里行间的意蕴,甚至与作者产生了思想的共鸣;并且,学生对反复诵读后的欣赏感悟必定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五、熟读成诵,提升写作能力

诵、读、背是古代私塾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学习文言文,当然少不了背诵。学生背熟了若干篇文言名篇之后,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还能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更重要的是,在熟读成诵后,学生懂得含英咀华,可以将不少文言语句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笔者曾查到这样的资料:蔡文姬背诵了四百多篇诗文,写出了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郭沫若幼时就背了《唐诗三百首》,巴金背了《古文观止》,他俩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无数事实证明,文言名篇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学生在作文时必可“有米下锅”。正如台湾王财贵老师演讲时说的,“不管懂不懂,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越小的时候越是能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开发,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有了背诵的“厚积”,才有写作时的“薄发”。

笔者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实验,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课本要求背的文言文之外,还要求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准备一本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比如《大学》《论语》《孝经》《老子》等。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四分钟,由一位同学分享这些经典中的任一句话(当然,不允许重复),谈谈自己的看法、领悟,原句的翻译也可以。经过一学期的尝试,笔者就欣喜地发现,学生阅读传统经典的积极性大有提高,大部分同学都能就自己所读的那本书谈一些阅读感受,比较不错的同学,甚至能把一些文言语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位同学的作文《致童年》是这样结尾的:“童年,我在心田里为你留了一片空地,你为我播下种子。我期待有一片绿草地,会在将来发扬滋长。‘道法自然,我将静观其变。当然,我也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我更期待明日的彩虹。”一位同学在帮助同学修改作文时,用上了这么一句话:“记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还有的同学的周记中的出现这样的文字:“古圣先贤孔老夫子尚且知道要拿别人和自己对比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来更正自己的错误。难道,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思想可以超过孔老夫子吗?”仅仅是通过诵读、感悟,学生就能将文言化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相信要求学生背诵之后,我将会在学生作文中看到越来越多优美的文言语句。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欣赏优美词句,有效地进行文言积累,提升写作能力。慢慢地,学生一定能在文言文学习中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猜你喜欢
陋室范读文言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母 校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桂花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方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