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均衡视角下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2019-03-16 14:26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精神

杨 帆

(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高职研究中心,合肥 230041)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它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也是打造大国工匠、塑造卓越职业人才的基石。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工匠精神培育从教育结构、规模和保障等各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还存在与工匠精神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教学内涵、教学环境和机制需要转变。在均衡视角下高职教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应对“中国制造2025”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增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改革的实效性,是当下坚持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进一步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也是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同时也是实现工匠精神的孵化器[1]。“工匠”即为生存发展而求精,“精神”即为质量保证而执着。当下,重振工匠精神,政府倡导与推动是关键;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产教融合是培养工匠精神落地生根的平台。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精神标杆。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即就业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高职院校已形成了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甚至在片面追求升学和“绑架”技能大赛等方面走了弯路,工匠精神的培育缺失以及在认知和解读都存在多方面误区,需要得到及时的纠偏。同时迫切需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器轻道”、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如何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本文从均衡视角下梳理与探讨高职教育新时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以提高学生职业修养与应用技能。

二、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培育现状

当前我国大力倡导培育的工匠精神则有极强的针对性,其内核主要是弥补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偏颇,以及在全社会倡导“崇实尚业”之风。然而,如何将培育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畅通衔接,观念先行是关键[2]。融入贯通思维,打通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热冷均匀的渠道是手段。

“在趋势和潮流面前,谁先改变观念谁就把握先机”这一观念先行的名言,说明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均衡视觉下的培育路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3]。当前,不少职业院校进行着现代学徒制教育的试点改革,实际上是将国外学徒制的先进经验与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行业特征相结合的探索。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导致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参差不齐,专业教学模式形式多样。一些高职院校为争取先机都跃跃欲试,甚至一哄而上。职业教育“重技能、轻学养”的人才培养观念与现实,传统的偏见和当代教育体制的弊端,是打造工匠精神提高学生职业修养与应用技能均衡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调研发现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解读面临着诸多误区:一是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与现代学徒制教育混为一谈,定位模糊,并不是所有高职院校专业都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功利化明显;二是专业对应的领域缺乏精准选择和载体联动,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尚未形成良性互动。不论专业都冠以现代学徒制教育博人眼球,将工匠精神泛标签化加以炒作,名不副实。甚至重外轻内,专注国外“双元制”等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效仿,缺乏对国内外工匠精神背景、内涵与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与比较研究。面对当前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如何走出这种困局,融入贯通思维,加强内涵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关键。

(一)结合实际,明确定位

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一书中指出:“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4]。尤其是工匠精神在我国从中低端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产业的过程中,亟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也是当下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这对高职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应当以培育工匠精神为依据,结合经济背景、区域环境、产业特性不断调整自身定位,明确目标,凝聚共识。制定突出院校类型特色、职业特点、文化特色“可望又可及”的具体目标。构建与地方的经济、业态相匹配,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改变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单一,合作机制不完善现象。在全方位的实施中既要考虑社会需求与发展,也要考虑教育规律,彼此融通与兼顾。

(二)多元思考,立体观察,优化体系,转变方式

高职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应从多维度换位思考、立体观察,跳出高职察看高职,跳出高职反思高职、跳出高职发展高职。从办学理念、资源运用着眼,围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制造2025的持续深化、“一带一路”的逐渐开展,这样才能打开思路,纵横拓展,拓宽视野。在均衡视角下优化教学体系,梳理现有教学结构,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其中转变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之变,而是“学”与“教”的形态重构和内涵提升。

要让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生根发芽”,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应当将贯通思维充分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之中,鉴古知今方能传承弘扬。全面推进各阶段教育与培育工匠精神衔接,吸收和传承传统学徒制中的精华,并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三、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理顺渠道,内外兼顾,营造培育工匠精神教育教学环境

不论在传统技艺领域,还是现代大工业领域,工匠精神内涵都非常丰富。培育工匠精神远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融通的系统工程,包括职业教育实施环节中的文化育人理念,专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在高职教育教学环境中呈现出多渠道“交互式”热冷不匀现象。需要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角度理顺渠道,厚植培育土壤,明确目标,规划行为,真正使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内外兼顾,落地生根。营造实现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教学氛围,并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建构工匠精神的校内、课内环境

(3)社会资本拥有量(A3)是指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得的、被别人认同接纳的成员身份的能力,包括社交面(x7)、社会地位(x8)、亲朋好友支持度(x9)和一般关系支持度(x10)。

对内主要是校内和课内:一是高职院校要重视建构校内弘扬工匠精神的激励机制与文化环境,通过建构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共同体进行与行业、企业的文化融合。二是加快完善现代职教体系,通过教学综合改革,营造全新的职业教育生态。首先是课程重构与企业二次开发结合;其次是企业项目教学化改造与课堂教学形态、评价机制重构。三是结合工匠精神融合的弹性教学组织与对接方式,一体化校企学习内容,结合高职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显性和隐性课程进行选择比较,对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学养”课程结构进行改革优化,形成素能结合、共融互补的通道。同时规范教学资源融合共享的双元管理责任。双师素质的优秀高职教育教师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关键,要改变师资队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风、学风。教师要具有熟练掌握具体行业的实践技能,并在实践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向学生展示较强的生产、服务能力。目前,真正具有行业、企业真实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还是比较匮乏,已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软肋。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应建立起产学研融通机制,以及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考评机制,进一步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技术研究。

2.建构培育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与课外环境

对外主要是企业与课外:培育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校内专业教师队伍,更需要行业和企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大师、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积极参与。建构“校企融通”平台和校企利益共同体,引入企业精细化管理文化、真实项目、校企开发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素养、管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教育。首先,进行工学交替,学生进企业进行实训学习,真实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技师进校,教师进厂。技师进入校园,深入课堂,解决学生实践技能不足的短板,同时把产业、行业的最新信息带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车间,深入一线,进一步提高实践技能的水平。再次,在顺应时代潮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形成“校中厂、厂中校”,实现实训教室车间化,企业车间课堂化,以此作为均衡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价值取向[3]11-13。推进高职教育立足国际视野,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素能本位,双轨共育,强化能力内涵与职业素质

培育工匠精神,强化培育基础。当下高职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特点都对高职教育教学形成了挑战。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养成教育内涵与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高职教育应当坚持均衡视角下差异化发展原则,立足“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专业特色,重构人才培育方案;充分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立德知礼、敬业精技”为核心的传统学徒制的传承与发展,实施与现代学徒制共融互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实现“素能本位,理实一体,工学结合”。 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融通一体化结构,分析了解显性和隐性课程(项目)形式、属性、路径、功效、评价与特点,以及课程(项目)呈现的方式与效果区别。在课程(项目)归类、教学模块、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目标、考评要求等方面围绕项目引领,制定“立德重技”的教学方法。打牢教育根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通识能力。强化培育基础是高职学生道德提升、职业发展的“地基”,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强化培育基础,将工匠精神具体化,也有利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和贡献度。

同时,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建构教学与市场衔接平台。依托地域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突出学用结合,形成区域经济文化特色与高职专业教学的无缝对接,以此形成与行业“双轨共育”的长效机制和人才输送渠道。在教学实训、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方面提供发展空间与衔接平台,营造多维度的学习环境[5]。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双轨共育”环境中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赛促学、促进课程类型多样化,注重专业课程与相匹配的素质育化课程的共融互补。理性回归工匠精神,培育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着力从思想品德、职业技能、文化素养方面的引导、浸润、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品格、专业风格及健全人格。

1.培育工匠精神,优化课程体系

培育工匠精神在微观上以强化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分析发展中出现培育工匠精神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行业发展领域中的专业技术发展趋势。深化人才培养“双轨共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培育工匠精神为主线的课程重构与改革。同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明确核心课程和能力目标。规范培育工匠精神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双轨共育、学做结合”的教学特点,注重“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的教学过程与环节[3]11-13,突出培育工匠精神与制作技能,形成以“课堂教学到工作体验,工匠精神到技艺传承”的职业能力培养。重构职业能力模块与课程体系,由单纯的校内专业技能型分项训练向与企业实用项目中的综合技能提升训练深度融合。

2.培育工匠精神,加强校企融通

培育工匠精神要融入教学项目带动,专业龙头牵动,双轨推动和社会需求促动,以改进和提升融合与创新程度。深入研究高职人才培养规律,保证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实现目标的有效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培养途径实行“学、传、用”结合的开放性、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针对性,培育工匠精神具体实施的操作性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6]。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双轨共育”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学训方式,制定学训课程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产业集群的针对性,以及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着力探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模式,最终实现“以项目带动教学,以产品(作品)检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与“做”、“学”与“用”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专业教学与应用竞赛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呼应,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个性化发展。

3.发挥以赛促学的导向作用

培育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以学促赛、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知行合一、学用一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围绕“课程任务+企业项目+竞赛内容”开展技能训练,实现以赛促学、双轨交替、均衡发展。将工匠精神、大赛理念、内容和考核方式融入教学,“嵌入”到课堂中,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渗透、淬炼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4.构建多元办学模式

通过多层次、多载体、全方位进行高职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中下游“低分教育”定位模式。整合国内外的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的应用转化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通道[5]69-70。多元化办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将培育工匠精神贯穿到人才成长全过程。

5.建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规范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了师资质量和效果,为多元化的师资结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高职院校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的同时,应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建设步伐,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围绕素能本位、双轨共育平台,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干、结构优化、富有工匠精神和活力的教学团队。多鼓励专兼教师指导学生专业技能竞技,学生参赛的同时也是指导教师教学实训的博弈。赛的是学生,比的也是老师。建立教师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机制和校企岗位互换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师实践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

6.建设实训教材

积极挖掘区域工匠文化特色的实训教材载体。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标准,总结实训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过程要求,立足各专业的实训环节,与企业结合,开发具有自身特色与示范效果,融入工匠内核的实训教材,实现专业教学与培育工匠精神融通的教学要求。

7.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

建立多维度的毕业生评价体系,改革现行单一的考评制度。在双轨共育,强化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切实推行以思想品德证、职业技能证和毕业证为核心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利于促进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落实,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

8.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职教育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办学主体,应具备国际视野,推进高职教育立足国际视野开展培育工匠精神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了解世界范围内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技术的进步、传统产业的新突破、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的变化与要求。在国际交流中分享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断调整满足国际需求的教育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标准。

四、结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修养路径;分析多维度教学环境要素和环境育人内涵,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与环节层面优化,旨在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能活动、职业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积淀的校园文化。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培养学生“德艺兼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将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的“立德重技”热情,实现高职学生“品格优化、专业深化、能力强化”愿景以及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