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静玥
(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 安徽合肥 230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给幼儿以视、听、触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黄梅戏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多样化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把环境创设作为开展黄梅戏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环境创设可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幼儿园的外环境,幼儿园的走廊吊饰、墙壁图文、晨间音乐都能作为很好的教育素材。
走廊的墙面上张贴经典的黄梅戏剧照,漂亮的黄梅戏服饰图片,让小朋友一进入幼儿园就感受到浓浓的黄梅戏艺术氛围,幼儿经过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人物的动作看一看、学一学人物的动作。晨间活动时,教师精心挑选一些比较经典的黄梅戏选段,作为晨间活动的背景音乐。这样幼儿在游戏时就能跟着音乐哼哼唱唱,一段时间过后,有些家长惊喜地发现小朋友回到家也能唱上几句黄梅戏了。
其次是班级的环境布置,主题墙、班级墙面、区角、吊饰等等都可以作为融入黄梅戏元素的切入点。
利用班级背景墙创设独具韵味的徽文化风景。背景墙上有小朋友自己绘制的徽派建筑,还有用折纸拼成的一座小桥,桥上站着黄梅戏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带孩子们开展“戏迷照相馆”的游戏。挖空大纸箱中间部分,留出脸的位置,旁边画出不同角色的黄梅戏人物的头饰和服饰,这样小朋友们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拍照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对黄梅戏中的各个角色有了一定了解。
用不织布缝制生旦净末丑几种角色的人偶,中间填充棉花,使人偶变得立体,再将之与小朋友画的黄梅戏场景融合,布置成“唱黄梅”的小墙面。
老师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研讨,广泛地收集适合黄梅戏艺术教育的内容,将其融入艺术课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幼儿更加容易接受在游戏中学唱黄梅戏。所以老师们尝试将一些简单的故事或童谣改编成黄梅戏曲调,并将其加入游戏环节,让幼儿边玩边唱。老师们创编了如《萝卜蹲》《小司机》《芝麻开门》《吹泡泡》等游戏活动,将民间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与黄梅戏相结合,在游戏中唱黄梅戏。经过课题组的教学研讨,我们分析了怎样才能让幼儿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而不是简单地学唱。每位幼儿都应该有参与游戏的机会,并且是自发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游戏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游戏环节中能否加入安庆方言的对白等问题。对于如何改编黄梅戏游戏,笔者也有了一些思考:
幼儿文学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如童话、儿童诗、寓言、绘本、绕口令等。其中,除了绘本、图画书因其图文并茂、色彩纷呈的特点而备受幼儿喜爱之外,童话故事、中华古典小说、成语故事也越来越受到幼儿关注和喜爱。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章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情感体验深深吸引着幼儿,但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主题等却往往比较复杂,如果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故事唱出来,就显得冗长而难懂,不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但是如果加以改编,它们就会成为幼儿喜爱并易于接受的作品了。改编作品时,要精炼语言、简化主题、降低结构的复杂性,使作品主题单纯明确、浅显易懂。
以大班曲目《小马过河》为例,《小马过河》本来是一个比较长的故事,情节性较强,但是要将故事编为歌曲,内容就不能太多,需要去掉其中一部分内容,只将故事主要的内容提炼出来,并且要将语言简化,使之浅显易懂,同时还要具有故事的情节性和趣味性。所以可将第一句改编为“有匹小马要过河,不知深浅不敢过……”,概括出小马过河的情景。在改编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对白,如“老牛,老牛,我能过河吗”“你要试一试才知道啊”,这样形式就不至于呆板,幼儿也不用一直枯燥地唱。
黄梅戏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根据唱腔的不同,黄梅戏可以分为花腔、平词两大类。花腔以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呼舍”“喂却”之类,如《点大麦》《打猪草》等。平词委婉悠扬,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如《牛郎织女》《天仙配》等。因此,在改编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故事简化或者将童谣唱出来,而应该融入黄梅戏唱腔的独特韵味。
例如在改编游戏《堆馒头》的过程中,最初只是将游戏变为儿歌,再套进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段曲调,但是唱出来后觉得只像简单的儿歌,并没有黄梅戏的韵味。经过老师们的讨论和黄梅戏艺术家黄老师的指导之后,我将曲谱进行了一些修改,把最后一句“吃得大家哈哈笑”改为“吃得大家笑啊笑哈哈”,这样就有了黄梅戏独特的婉转曲调,更有黄梅戏的韵味,可见在曲谱设计时,还应考虑黄梅戏特有的曲调特点。
游戏是游戏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加工活动,幼儿依托一定的游戏材料,融入角色、语言、动作、情节等内容,模仿、习得成人的社会生活经验。游戏具有具体性、象征性、趣味性、生活性的特点,其中的具体性、虚构性大部分是幼儿按教师的意愿完成的,教师会设计适合幼儿也适合歌曲节奏的游戏,并为幼儿提供场地、材料等。在改编过程中,可以寓黄梅戏于游戏中,以增强黄梅戏教学的趣味性。但是要让幼儿对游戏感兴趣,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又该如何做到呢?
改编的游戏唱词不一定要复杂,但是一定要有趣味性,能够让幼儿喜欢玩,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比如,裴茹老师将《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的萝卜蹲游戏融入了黄梅戏《打猪草》片段。歌词虽然简单:“萝卜蹲呀萝卜蹲,呀子依子呀,萝卜蹲完××蹲,××蹲……”可是每个孩子都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他们不是呆板地坐在椅子上等待游戏开始,而是个个兴高采烈,边唱边玩。教师营造的自然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感染幼儿的同时,也感染了在场听课的其他老师。在游戏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是积极主动参与的,他们将《打猪草》曲段通过萝卜蹲游戏反复唱出来,既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也达到了熟悉巩固这一曲段的效果。
要想真正做好黄梅戏艺术教育,必须拓宽思路,因此除了黄梅戏教学活动的组织之外,我们还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更深入透彻地体验到黄梅戏艺术的魅力所在。
(1)晨间活动
除了将黄梅戏音乐作为晨间活动的背景音乐之外,我们还编排了具有黄梅戏特色的广场舞,幼儿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和同伴们一起跟随音乐表演,他们时而蹲下、时而摆头或者合作完成某一动作,操场上一片片欢声笑语。
(2)各具特色的区角活动
每个班级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样化的区角活动。有的班级在区角里让小朋友画黄梅戏服饰、用橡皮泥捏黄梅戏服饰;有的搭了戏台让小朋友自己选择戏服上台为大家表演;有的班级老师还发动家长收集各种小珠子、旧帽子、旧发箍等材料,让小朋友自己动手制作黄梅戏头饰。在区角游戏中,每个小朋友都可以体验到黄梅戏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感受黄梅戏的美。
(3)童话剧的改编
将传统的民间游戏或经典故事改编为具有戏剧特色的童话剧。幼儿天生喜欢表演,如果将故事中有趣的情节改编为童话剧本,再将其中的某些片段用黄梅戏的形式唱出来,相信一定非常有趣。老师们以年级为单位,改编了《拔萝卜》《智救小动物》《三只蝴蝶》《老鼠嫁女儿》等童话剧本。幼儿戴上头饰,你一句,我一句,演绎着一个个经典的故事。
让幼儿真正快乐地唱黄梅戏、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目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沿着现有的线索,寻找更多有效的方法,继续幼儿园课程的黄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