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冰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03-16 00:49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李冰岷江都江堰

凌 栋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这一重大课题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李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其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更好地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服务。

李冰是秦昭王时期的蜀首,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历史人物的李冰,早已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科学治水的典型代表。人们沿着李冰的足迹,将李冰治水的方法与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历久弥新的李冰文化。李冰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冰文化蕴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如何提炼李冰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等等,都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待于人们深入思考、研究、挖掘、阐释。本文认为,李冰文化的当代价值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提炼:一是李冰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他的为官之道,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精神上是相契合的;二是李冰身上凝聚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品质,与当代中国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三是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运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对于当代中国在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方面有诸多启示作用。

李冰究竟在何时任蜀首,司马迁《史记·河渠书》、班固《汉书·沟洫志》都没有明确记载,如《史记·河渠书》中只是简单地提到“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2],《汉书·沟洫志》则只在“冰”之前加了姓氏“李”[3]。后汉末应劭《风俗通》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首,开具成都二江,溉田万顷。”晋常璩《华阳国志》说:“周灭后,秦孝王以李冰为蜀首。”明代杨慎说:“周赧王十四年,秦蜀首李冰离堆,避沫水之害。”尽管说法不一,李冰任秦蜀首的历史事实均在文献中出现过。1974年都江堰渠首工程附近外江桥基坑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其胸前铭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其两袖铭文“建宁元年润月戊申朔月廿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4]10,是李冰任蜀首的又一佐证。

李冰作为蜀郡的地方长官,他首先考虑的是蜀郡治理问题。他认为,治蜀的关键在于治水,通过治水解决蜀地的“水沫之害”,关系到老百姓的生计与当地经济发展,更关系到秦国能否把蜀郡作为支撑统一六国的大后方。蜀郡的水旱之灾,主要是由岷江造成的。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它的水流量极大,且流速较快,沿途百川汇流,裹挟泥沙奔腾而下,水流湍急,进入成都平原后,落差骤减,流速缓慢。每遇暴雨,便泛滥成灾。李冰审时度势,认为蜀地治水应为长久计,不能只着眼于一时一地,应该修建一个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工程来驯服岷江,使之造福蜀中百姓。都江堰水利工程竣工后,对发展蜀中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天府之国”打下了重要基础。

可以说,作为蜀郡最高行政长官的李冰,勤于执政,能够准确地为蜀郡的治理把脉,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蜀地老百姓的疾苦,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他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根据岷江流域的地形地貌,宏观布局、精心谋划,制定了蜀郡的治水方略,构建了以渠首工程为核心,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系统水利枢纽工程,科学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等问题,消除了水患。这一工程至今仍在灌溉田畴,造福于民。如何做好一个地方官,李冰以他自身的治水实践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回答,生动地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源于中华文化的民本思想。如《国语·鲁语上》中的“民和而后神降之福”[5],《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中的“国将兴,听命于民;国将亡,听命于神”[6]。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即“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7]。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它阐释了历代统治阶级执政的理念问题,那就是施政、行政都要以民为本。历史反复证明,只要以民为本,社会就稳步发展,人民就安居乐业。反之,社会就陷入混乱,人民就朝不保夕。

现在之所以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作为李冰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出来,是因为它与党的执政理念在精神上是契合的。造福一方,实际上就是造福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在新时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民”一词,前所未有地成为当代中国政治中最热门的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84次提到“人民”,诸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8]等等。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更是党的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如今,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提炼出来,作为李冰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富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地方治理中,如何精准地为地方把脉,干事创业,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等具有启迪作用。

李冰身上凝聚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品质,与当代中国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工匠精神在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中不可或缺。”[9]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就是执着专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李冰一生执着专注于治水,最终以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享誉古今中外。在他之前,司马错、张仪、张若等没有把治水提升到治蜀的高度。李冰抓住蜀郡地方治理的关键,即治蜀的关键在于治水。通过实地调查,对蜀郡治水宏观布局,精心谋划,制定了治水的具体方略——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他实地了解了岷江的具体情况以及地形地貌的特征,对“分与合”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而且把“分”视为治水的关键。所谓“分”,就是将岷江分流,以都江堰渠首的鱼嘴工程为例,其关键之处就是一个“分”,这一功能通过鱼嘴来实现。鱼嘴,又称分水鱼嘴,形如逆流而上的鱼嘴巴而得名。鱼嘴位于岷江的中心,将岷江的水位抬高,分为东西两股,西为外江,是天然河槽,为岷江的正流,起排洪作用,东为内江,是人工开凿的渠道,经宝瓶口进入灌区,起灌溉作用,鱼嘴最终实现了对岷江的分流,通过分流,使汹涌的岷江有被驯服的可能。当然如果没有李冰那份执着专注,就不可能对这个“分”字有如此深入的认识与把握,更不可能运用于水利工程的建筑设计之中。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内涵的又一个体现。精益求精是说已经很好了,还要追求更好,具体到工匠精神,是指在技术精湛的前提下,不骄傲,不满足,不得过且过,追求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在古代中国,无论是鲁班还是李冰都是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典型。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从整体上、宏观上都称得上“上乘之作”,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建造者李冰不追求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岷江、内江、外江各立一个石人,用以观测水位,当洪水淹没石人肩膀时,就要发生洪灾。都江堰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能发挥防洪、灌溉等方面的功能,与李冰制定的一套完备的维修养护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冰十分重视灌溉管理,委派水官经管都江堰,并确立了“一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的维修养护制度,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如上所述,李冰治水不仅着眼于宏观、整体,而且非常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冰承载着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一大批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精神品质的大国工匠,才能创造出像都江堰那样的人间奇迹。要将李冰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提炼出来并发扬光大,牢牢专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奋进。

李冰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运用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之中,实现了科学与哲学的结合,对于当代中国在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方面有诸多启示作用。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人类面临着发展模式走出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困境等的诸多问题,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而得利于都江堰工程所灌溉的成都平原地区则巧妙地将经济发展与水文明、水文化、水利科技融合在了一起,开创了一条贯穿古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工程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可以为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是水利工程技术与中国哲学巧妙结合的典范之作。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精髓[10]。道法自然,以自然之法为法,这是法的最高境界。李冰深谙其理,他在思考治水之法的时候,他巧妙运用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对前人治水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鲧治水的“堵”与禹治水的“疏”给了他诸多启示,“堵”,显然违背道法自然,而“疏”则是根据地形地貌、水量大小、水的走向而进行疏导,这是符合道法自然的,它标志这中华民族对“水”这一事物的认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鱼嘴为例,通过鱼嘴进行分水,就是《华阳国志》所说的“壅江作堋”,即壅江作堰[11]”,此处的 “壅”不能阐释为壅塞,壅塞实际上是鲧治水所用的“堵”。“壅江作堋”,是李冰吸收禹治水的成功经验,运用疏导的方法,通过鱼嘴适当地抬高水位,然后将岷江分流为内江和外江。对于桀骜不驯、具有雷霆之势的岷江,李冰用一个很不起眼的鱼嘴将其驯服,可谓四两拨千斤。而鱼嘴形象地呈现了李冰对“道法自然”在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面的运用,道法自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最终达到分水的目的。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由来已久,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文化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孔子在谈到天人关系时,把“人”与“天”合作为思考的基点,他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在他看来,圣人应该效法天。君子必须“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然后才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易·系辞下》:“易之为易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12]《说卦》:“立天之道,曰阴阳,立地之道,曰刚柔,立人之道,曰仁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因此,人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而与天地并列为三。从孔子到《易传》都要解决天与人的关系,将二者纳入一个统一的系统。所以“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人喜欢从总体上观察事物。

李冰虽然作为一名水利工程技术专家,但他也受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在设计、建设上具有总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的考虑。在这里,仍然以堰首工程为例,鱼嘴的主要功能是分流,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的主要功能是泄洪排沙;宝瓶口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内江的水量,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没有鱼嘴的分水,洪水来临,飞沙堰与宝瓶口必然被淹没;如果没有宝瓶口的束水,就没有离堆,就不能形成环流,泥沙卵石也过不了飞沙堰;如果没有飞沙堰的排沙,宝瓶口就会被阻塞,鱼嘴的分水也没有实在意义。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李冰的总体思考、精妙设计,不得不令人赞叹。纵观世界,都江堰作为世界上唯一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雨,至今却仍然发挥着实际效用的无坝引水大型水利工程体系,实属不易。在21世纪的今天,把李冰文化中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运用于工程技术之中这一思路提炼、展示出来,是为了更好地为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当代中国经济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要从总体性、全局性、系统性上把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形成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智慧,以此解决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研究李冰文化所带来的启示。

猜你喜欢
李冰岷江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岷江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岷江行(外一首)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千古奇观——都江堰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