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评价

2019-06-27 01:06申晓腾付书朋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效果课件

申晓腾,郑 燕,付书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随着经济社会转型与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实空间和媒体虚拟空间的多元价值文化,侵蚀着青年学生的意识形态。不仅给青年学生的信仰带来挑战,也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课工作者。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仍存在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不足的现象,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理想信仰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一、 思政课 “八个相统一”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这为高校推进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政课是引领青年学生信仰的思想高地。

在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习近平又提出“八个相统一”[4]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教师教学、思政课建设和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根本遵循。在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把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建立在严密科学逻辑的基础上,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学生,用透彻的学理启发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思政课教师要用丰富的知识成果,滋养先进的价值观念,把主流核心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即既要全面把握思政课整体建设,又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传统,正确评价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褒良贬劣;“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即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用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激励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即既要统一落实教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又要整合、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资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是有机统一关系,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也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与教条化和“填鸭式”教育不同,其本质是系统教育,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自然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辩证统一关系,坚持显性教育,结合微课等智慧教学模式,传授理论知识,同时,运用人文精神熏陶等隐性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实现全方位育人效果。

二、高校微课的六个显著特征和评价重点

近年来,微课是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是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微课虽微,但内容广泛,核心主体突出,“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以教学设计为程序辅助,以网络平台为活动载体,以素材课件为教学佐证,以练习测试为实效保障”[5],以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为重要考评机制,以教学反思为提升机制。

高校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新、活”六个显著性特征。“短”,即短时性: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形式,切入主题快捷,讲授线路清晰,知识内容短小,总结收尾迅速。从学生对视频的注意力和认知规律角度考虑,微课时间跨度通常以5-20分钟为宜,能保证教师清楚透彻地完成某一主题或知识点的讲解,课程内容易表达、易入脑、易入心。“小”,即小巧性:指微课选题小,聚焦性和集中性强,只重点讲授某一知识点,或者学科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精”,即精良性:指微课制作技术之精良,突出运用了网络新型技术手段,熟练运用动画视频软件等多种方式合成微视频课件,保证视频画质清晰和稳定。“悍”,即精悍性:切入点虽小,内容独立完整,针对性及强,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之重、难、疑和考点等。“新”,即创新性:指微课件的内容与形式融合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技术手段。“活”,即灵活性:授课形式灵活,“按照其不同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式、实验式、讨论式、问答式、启发式、案例式、表演式、自主学习式、合作研究式等”,这种开放灵活的特点,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借助教学平台交流学习经验体会,表达学习意愿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近年来,教育部及各高校相继组织举办微课教学大赛,有效推动了微课在高校的广泛应用。由于各学科特点和性质不同,对微课件内容的创新性难以把控,对其质量的评价尚不能够形成统一标准[6]。微课并非独立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因高校定位、教学对象和学科性质等的不同,必然派生出微课件的差异性。对微课的评价不应将重点放在微课件上。当然,不排除质量优良的课件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应重点研究、评价应用它产生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微课具备的五个教学维度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微课教学应坚持思政课微课网上和网下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师在网络思政中的主导作用。一是积极建构高校现实与网络双重空间的全域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线上与线下同心圆[7];二是坚持将互联网移入、泛在、嵌套于传统的现实教育空间,即“互联网+”和“+互联网”双向路径,积极探索网络思政课微课教育实效,与传统空间的思政教育同向无缝链接[8]。为此,要实现思政课微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应体现以下五个教学维度。

(一)体现科学性维度

微课教学的科学性,是通过教师撰写教案来实施的。教案内容应该包含:基本的专业知识、前沿的学科知识、学科的发展趋势、新的研究成果。青年教师虽未有研究成果,但应有对前人成果或前沿知识的思考观点。为此,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挺立学科前沿,把基本的教学知识与前沿性学科新资料、观点和方法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培养其独立的思维能力。显而易见,撰写每一章节的概念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逻辑严谨、难点清楚、分析深刻、概括全面、知识前沿的详细教案,是微课教学中科学性维度的基本要求。

(二)应用技术性维度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微课教学的鲜明特征,教师可以利用音频和视频帮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需要明确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的,如果无限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过程过多地出现“炫技”氛围,会对微课教学产生负面作用。有专家担忧高校教师是否能恰当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呼吁:“高校教师一定要慎用高科技” 。为此,教师使用微课件教学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运用艺术性维度

微课教学的艺术性对于有效传授知识和体现教学的科学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艺术是教学方法的灵魂。富于教学艺术的授课,能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的艺术性不均等于科学性,二者为次与主的关系,科学性是统领,艺术性为映衬。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教学,可谓一种新型的教学艺术形式。

(四)融入情感性维度

“以情优教”是教育界公认的教学理念。大学生课堂上自觉性强,并非情感教学维度对他们不重要,也并非课堂加入短时间微课教学就无需考虑教学中情感维度的效果。假如教师运用微课展示教学内容,而课堂上语言语调苍白平淡、表情冷漠,仅仅成为课件的播放者,怎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大弱化。现代的和传统的教学形式,都是在知识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微课教学融入知识与情感,知识插上了情感的翅膀,再借助现代技术的媒介作用,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

(五)发挥特质性维度

教师因性格和气质等个性特质的差别,教学时,在语音语速、仪表肢体和教学节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教学风格的差异融入高校微课教学中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着力达到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应有基本教学风格,诸如保持适当的教学语速与抑扬顿挫语音起伏,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与丰富恰当的肢体语言等,这是特质性维度的共性要求。另外,还应明确教师的个性特质与其教学风格能产生互补效应。

四、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

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四门课程,基本上都是必修科目,其课时和内容安排较多,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均采用“大班授课”形式。思政课多为理论知识,授课者采用单纯的说教方式,缺乏实践性内容或环节,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缺乏实际意义的参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一) 微课拓展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空间

立德树人为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信息的获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的基础,微课的六个显著特征拓展了教育的外延,丰富了教学资源。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和教育,多在课堂中进行,教育的实效性不甚理想。微课的应用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动态的新窗口,为其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学习平台。

大量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微课资源,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和丰富了知识体系。它提供了学习马列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平台,畅通了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渠道,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热点、焦点信息,亦为大学生提供了浏览国内外名著的宝贵书库。微课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和互动,教师可以收集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不同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借助互联网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互动,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单一的、单向传授知识的封闭课堂,变成了开放、灵活的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变得畅通。教师可以在任何地点及时上传微课教育内容,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下载这些学习资料,在观看和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微课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微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授课、作报告等一对多的形式,这种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育的实效性有限。微课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改变这种局面的新契机,使传统思政课教学单一的模式转变成多样化的模式,实现了师生双向和多向的互动与交流。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关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大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学习,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架起了信任与尊重的桥梁。

微课推进了思政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思政课以“大班教学”为主要授课模式,对所有授课对象采用统一教学目标和统一教学进度。然而,每位学生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政治素养、道德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大班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微课能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分层次教育。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并非单纯的、抽象的理论说教,要把现实社会活生生的事件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故有学者把微课等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增加了接触社会、参加实践、体验生活的机会。

五、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评价的对象、方法和内容

微课教学在高校广泛运用以来,走过了近十年的教学历程。它持久的生命力及高校掀起的微课教学比赛活动表明,其在教学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该如何科学地评价高校思政课微课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从受教育者入手,设计了量化标准,制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在本校思政课师生中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选取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5级174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人数均等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分性别。将两组学生上学期思政课成绩作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和结果

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要求,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微课教学”形式进行授课。教师确定课件选题,凝练重点,完成制作综合影像、幻灯片音频、片图、动画和文本等不同媒体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并把每一章节的微课件发到实验组教学微信群中,让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结合思考题,继续按课程表听课学习;对照组学生仍采用传统的课程表授课,每周平均6—8节理论课,课后布置思考题。结果显示,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三)评价内容

微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互评和教师自评几个方面。

1.学生评价结果:召开学生座谈会,并运用调查问卷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组学生发放问卷89份,回收88份,有效问卷87份。实验组学生对思政课微课教学的效果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组学生对微课学习反馈的效果评价(n=87) 单位:人(%)

注:2015级学生第二学年下学期的评价结果

2.教师评价结果:思政微课教师在互评和自评教学效果中一致认为,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微课件的特点,自己已经掌握了制作微课件的基本技能,尤其是结合每一章节的选题,自己针对授课对象,反复甄别、精选内容、精心设计,制作出较为满意的微课件,授课技能得以锻炼,教学能力得以提升。实验组学生普遍反映喜欢在手机微信上学习思政课微课件知识。

六、微课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与短板

实验组学生对微课学习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约85%的学生认为微课上课总体效果好。思政微课教师在互评和自评中,一致认为“微课融合传统教学能提升教学效果”。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思政课改革创新方面提出的 “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按照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结合微课教学应具备的六个显著特征和五个教学维度,对运用微课教学的现状进行讨论和总结。

(一)内容高度凝练与形式灵活,提升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兴趣

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了所有教学环节和过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的发挥。微课教学建立了师生关系的“主导—主体”双主教学结构,注重学生的“学”,反映了“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内容设计上,更加提炼与浓缩,是提纲挈领的要点式教学。微课的视频教学实现了大班教学中难以实现的一对一讲授,学习形式多样,学习内容凝练。“98.85%的大学生自己喜欢观看微信视频课件”“96.55%的学生认为微课教学有助于自己的提高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形式互动与讨论交互,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内涵

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枯燥,部分大学生感到乏味。微课融合传统教学,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灵活的课堂管理,激发了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的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与教育自我,同时,增强其对于思政理论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政治观点的能力。微课“活”的特征深受学生青睐,95.40%的大学生认为“能够营造活跃与互动的课堂气氛 ”,91.95%的大学生认为“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学生更易于理解相关政治理论与形势政策,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三)案例教学与现场演说,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

传统的思政实践教学课,多为机械完成相应任务,生硬嵌入生活实例,缺乏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统一性,不能有效地把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也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9]。微课形式多样,提炼了思政课的经典要点,同时,贯穿于现场的案例教学,将“案例主人公”“特邀嘉宾”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融入“微课课堂”情景之中,他们用自身经历和感受,结合某一主题,参与课堂讨论,实现了线上实践教学。97.70%的学生“喜欢微课案例教学和现场说法”。微课教学使得授课教师从课堂的书本中走出来,返回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实践案例教学,解决了孤岛化教学的问题。

(四) 微课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运用的短板

任课教师普遍认为,思政微课运用的六个显著特征和五个教学维度,提升了教师现代化教学的技能,实现了以往教学中一些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但处于探索和积极尝试阶段的微课教学,亦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短板。一是微课缺乏知识系统性和结构连贯性[10]。制作微课件的初衷是短而精、精而透,重点是对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的讲授,使学生短时间接受最为直接的教育,而在实际的思政微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使学生接受丰富的知识,过于强调微课知识的宽泛,使学生感觉课件知识是 “大块肉”变成了“饺子馅”,成为简单的知识罗列。二是微课件制作的技术要求甚高,内容的创新性不强。由于微课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和延伸,一些高校在微课件制作上,过多地出现“炫技”氛围,而缺乏科学性、情感性、艺术性和特质性教学维度的运用,吸引不住学生的眼球。这些问题,影响着思政微课的教学效果。

七、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且能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运用微课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课堂氛围锦上添花。站在施受双方的角度客观评价微课教学效果,微课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思政课亦有其独特性,微课不能完全取代和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兼而有之。微课可运用于部分教学环节,但不能替代所有教学载体。思政课教师应合理地发挥微课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效果课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