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聂建亮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西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般来说,长期稳定的土地权利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加快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注]叶剑平、丰雷、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于集体成员权的农地分配政策导致农地权利的不稳定,致使20世纪80年代后农地调整在很多农村地区成为常态[注]聂建亮,钟涨宝:《庇护与坚持:农地调整的存续逻辑——基于对湖北邢村的个案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为鼓励农民对农地增加投资,培养地力,实行集约经营,国家一再延长农地的承包期,从“十五年不变”到“三十年不变”,再到“长久不变”[注]聂建亮,钟涨宝:《劳动力市场化、个体生命周期与农民经营农地的意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政策一再延长农地承包期的外部性逐渐显露,其破坏了村落共同体成员农地占有的公平性,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造成农地的分割零碎。为提高农地经营效率,实现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缓解农地经营规模相对狭小的困境,实现农业专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注]程令国、张晔、刘志彪:《农地确权促进了中国农村土地的流转吗?》,《管理世界》,2016年第1期。,农地流转机制被付诸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注]姚洋:《非农就业结构与土地租赁市场的发育》,《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注]Yang 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lease market in rural China. Land Economics, 2000, 76(2): 252-266.[注]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第5期。,成为当前农地制度及实践的核心。农地流转可以分为转出和转入,其中转出是保障农地供给的环节,也就成为农地流转的关键环节,因此了解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将成为预测其转出农地行为的重要手段。
已有对农地流转的研究关注到了不同的主体,如作为整体的农户[注]聂建亮、钟涨宝:《农户分化程度对农地流转行为及规模的影响》,《资源科学》,2014年第4期。[注]朱文珏、罗必良:《农地价格幻觉:由价值评价差异引发的农地流转市场配置“失灵”——基于全国9省(区)农户的微观数据》,《中国农村观察》,2018年第5期。、作为个体的农民[注]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注]许恒周、郭忠兴:《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3期。以及农民工等[注]何军、李庆:《代际差异视角下的农民工土地流转行为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1期。[注]许恒周、郭玉燕、吴冠岑、金晶:《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天津613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资源科学》,2012年第10期。,但关注到农村老人的研究较少[注]聂建亮:《保障依赖、养老阶段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基于对湖北省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农村老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不同,在年满60周岁后一般会继续参加劳动直至丧失劳动能力[注]Benjamin D, Brandt L, Fan J Z. Ceaseless Toil, Health and Labor Supply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3.[注]谭娜、周先波:《中国农村老年人“无休止劳动”存在吗?——基于年龄和健康对劳动供给时间影响的研究》,《经济评论》,2013年第2期。,有研究称其为“无休”[注]聂建亮:《农村老人的劳动、收入及其养老阶段分化——对农村老人“无休”的实证分析》,《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8期。。正因如此,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研究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有利于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本文基于对湖北省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关注了农地养老依赖以及个体生命周期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
农地流转一直是中国农地制度研究的重要主题,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注]聂建亮:《保障依赖、养老阶段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基于对湖北省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这一方向的研究包含2个思路:一是对影响农民转出农地意愿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检验。如乐章研究了个体、家庭和社区等因素对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注]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徐美银则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特征、区域特征和市场特征等5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发达地区农民转出土地意愿的因素[注]徐美银:《发达地区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426份调研问卷的实证》,《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陈昱等则以性别、年龄、职业类型、安置区距离省会城市的距离、家庭人口、劳动力人数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居民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注]陈昱、陈银蓉、马文博:《基于Logistic模型的水库移民安置区居民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四川、湖南、湖北移民安置区的调查》,《资源科学》,2011年第6期。。陈仲常等基于对重庆345位农民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农业收入比重、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状况、非农就业期望、进城愿望、土地情结、土地经营收益、土地经营成本和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补贴政策等对农民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注]陈仲常、马大来、王玲:《农民土地转出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二是重点研究单一或特定变量对农民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如张成玉专门研究了农地质量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发现影响是显著的[注]张成玉:《农地质量对农户流转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嵩县为例》,《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8期。。李放、赵光研究了养老保险对农民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发现参加新农保或商业养老保险的农民比没有参加的农民更愿意流转农地[注]李放、赵光:《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有效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吗?——来自江苏沭阳县30镇49村的初步证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钟晓兰等从农户认知视角探寻影响农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注]钟晓兰、李江涛、冯艳芬、李景刚、刘吼海:《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资源科学》,2013年第10期。。一些研究关注到了社会阶层及社会分化对农民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如陈成文、赵锦山研究发现阶层意识和阶层特点影响农民农地流转的意愿[注]陈成文、赵锦山:《农村社会阶层的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选择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许恒周等则分析了农民分化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效应,发现农民分化特征对其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注]许恒周、郭玉燕、吴冠岑、金晶:《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天津613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资源科学》,2012年第10期。。吴萌等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从“个人力”“地域力”“文化力”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农户土地流转认知中的作用[注]吴萌、甘臣林、任立、陈银蓉:《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下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EM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典型地区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9期。。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关注较少,因此,对农村老人这一群体的关注成为了本研究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农村老人并无制度性的退休约束,所以农村老人是“无休”的[注]聂建亮:《农村老人的劳动、收入及其养老阶段分化——对农村老人“无休”的实证分析》,《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8期。,但是他们与青壮年农民不同,生计方式选择较少,更加依靠农地进行养老;同时他们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劳动能力逐渐降低,对农地的依赖随之逐渐降低。简而言之,农村老人可能因为对农地养老的高度依赖,所以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较低,而又因为受到生命周期的约束,其转出农地的意愿将逐渐增加,因此对农地养老依赖以及农村老人个体生命周期的关注成为本研究另一个创新之处。
1.养老依赖假说
农地承载着多重保障功能[注]Yao, Jun. Social benefit evaluation on regional land consolidation based on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of land——a case of Nanjing City.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09, 1(2): 37-41.,而一般认为养老和就业是农地核心的保障功能,所以当农地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功能被替代时,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就会提高[注]聂建亮、钟涨宝:《保障功能替代与农民对农地转出的响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期。。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农地的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养老方面。农地养老功能的实践表明农村老人对农地存在较强的养老依赖,而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则影响了其转出农地的意愿,因为在存在对农地养老较高程度依赖的情况下,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可能性就不会太高,因此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程度越高,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
农地在农村老人养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反映了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功能的依赖程度。农地实际为农村老人养老提供的生活资料水平可以体现农地在农村老人养老中发挥的作用。农地为农村老人养老提供生活资料,一方面体现为直接提供生活资料,主要为生产自用的农产品以应对养老的食品消费,另一方面体现为间接提供生活资料,即产生经济收入以应对养老的货币消费。农村老人获得的自产食品主要来源于农地,自产食品包括主食和蔬菜。主食主要为大田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而蔬菜则主要靠小块菜园提供,本文研究的农地流转主要是种植大田作物相对面积较大的农地,而不包括小块的菜园,所以主要从主食自给的角度测量农村老人对农地直接生活资料供给的依赖。基于农村老人“无休”的养老特征,农地是农村老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农地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即表征了农村老人对农地收入方面的依赖,或者说体现的是间接生活资料供给的依赖。因为农村老人农业方面的收入主要通过经营农地获得,所以这里用农业收入表征农地收入。基于以上分析,提出2个推论:
推论1.农村老人主食的自给程度越高,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
推论2.农业收入占农村老人个人总收入的比重越大,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
2.生命周期假说
总体来看,生命周期这一概念基本内涵是依托生命从出生到衰亡的过程,致力于寻找人类共同的阶段模式。老年人本身处于生命周期的末期,在有退休约束的情况下,老年人一般会与生产资料分离,从而进入退休阶段,但是农村老人并无制度性的退休约束,也并未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所以农村老人在非高龄时期仍然会选择经营农地[注]聂建亮、钟涨宝:《劳动力市场化、个体生命周期与农民经营农地的意愿》,《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农村老人在进入老年阶段后仍然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所以转出农地的意愿较低;但是农村老人的劳动并不能摆脱生命周期的约束,随着农村老人年龄的增大,其经营农地的能力降低,尤其是当农村老人进入高龄阶段,很多人会主动或被动选择退出劳动,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其对转出农地的意愿就会增加。应该说在生命周期不断重复的特征中,年龄是一个核心变量。所以从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逻辑出发,这里认为农村老人在年龄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因与农地互动的程度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农地转出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假说2.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受其生命周期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转出农地的意愿逐渐提高。
本研究使用了农村老人养老保障研究课题组对湖北省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抽样调查数据。该调查选取湖北省农村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下半年组织开展。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约860份,收回有效问卷810份。因为本研究探讨的是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所以选取了家中有耕地的样本,共计623人。
1.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来自问卷中的问题“您是否愿意转出承包地?”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家中有集体分配的耕地,或从别人那里租用耕地的样本中,有47.7%的愿意转出农地,其余52.3%的不愿意转出农地。
2.自变量
自变量包括养老依赖变量和生命周期变量。依据对研究假说的讨论,养老依赖变量通过主食主要来源以及农业收入占个人总收入比重表征。主食主要来源通过询问农村老人以下题目获得:“您平时吃的主食(米、面)的主要来源是什么?”选项分别有“全部购买”“大部分购买”“一半自产,一半购买”“大部分自产”“全部自产”,主食的主要来源自产的程度越高,表明其对农地养老保障功能的依赖越大。调查统计显示,绝大多数样本主食(米、面)的主要来源是自产,其中39.0%的是“全部自产”,26.3%的是“大部分自产”,“一半自产,一半购买”的为5.3%,而“全部购买”及“大部分购买”的分别占23.3%和6.1%。农业收入占个人总收入比重指农村老人个人收入中农业生产纯收入以及农业补贴之和占其个人总收入的比重,比重越大说明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越大。根据已有研究的处理方式,表征生命周期的核心变量是年龄,年龄变量为连续变量,按照周岁计算。
3.控制变量
参照既有研究,这里选取个人特征、子女特征、农地资源特征、区域特征等方面的变量设置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
续表
本研究的因变量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为二分类选择变量。已有对二分类选择变量的分析几乎都使用Probit或二元Logistic方法来建立回归模型,因此这里拟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
表2展现自变量、控制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在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中,主食主要来源变量、农业收入占比变量、年龄变量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之间均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主食主要来源、农业收入占比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相关关系为负向,而年龄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相关关系为正向。控制变量中,性别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之间在p<0.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而子女数量则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之间在p<0.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身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变量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之间均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负向相关;与子女的关系及农地流转价格认知均在p<0.01的水平上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显著正向相关;所在地形中的平原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之间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负向相关,而山地则与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之间在p<0.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相关。
表2自变量、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注:*p<0.1,**p<0.05,***p<0.01。
上文的交互分析只是检验了单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因为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所以有必要建立回归模型来进一步估计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显著性水平。表3展示了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在3个模型中,模型1仅放入控制变量,模型2在模型1基础上增加了表征养老依赖的变量,即主食主要来源变量和农业收入占比变量,模型3在模型1基础上增加了表征生命周期的变量,即年龄变量,模型4则是放入所有变量的最终模型。
表3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续表
注:a表示参照为“平原”;括号中的数字是标准误;*p<0.1,**p<0.05,***p<0.01。
首先来看控制变量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表3显示,控制变量中的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量、与子女的关系、家庭承包农地面积、农地流转价格认知、所在地区地形等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综合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方向可以发现,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子女数量越多,与子女的关系越好,所在家庭承包地面积越大,则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另外,知道本村农地流转价格、处在山地地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村老人,比不知道本村农地流转价格以及处在平原地区的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更高。
再来看养老依赖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比较模型2和模型1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加入主食主要来源变量和农业收入占比变量后,模型2的Nagelkerke R2由0.130大幅度提高到了0.214,这意味着模型2的解释力大幅度增强,说明养老依赖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有较大的影响。在模型2中,主食主要来源变量和农业收入占比变量均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意味着主食的主要来源自给程度越高,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反之亦然;同样,农业收入占比越高,那么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统计结果显示,当主食的主要来源为全部购买时,样本转出农地的意愿高达66.2%,而当主食的主要来源为全部自产时,样本转出农地的意愿下降到37.0%。同样,农业收入占比为0的样本中愿意转出农地的比例为64.6%,随着农业收入占比的提高,样本中愿意转出农地的比例逐渐提高,当农业收入占比达到60.1-80.0%时,愿意转出农地的比例降低到32.2%,而后保持相对稳定,农业收入占比达到80.1-100.0%时,愿意转出农地的意愿降低到32.9%(见图1)。因此,推论1和推论2得证。
图1 农村老人愿意转出农地的比例随农业收入占比变化的趋势
研究进一步检验生命周期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从模型3和模型1的比较来看,当加入年龄变量后,模型3的Nagelkerke R2有一定的提高。在模型3中,年龄变量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且方向为正,这就意味着农村老人的年龄越大,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反之亦然。这就说明生命周期是影响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重要因素。图2即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样本中愿意转出农地的比例逐渐提高,从60-64岁时的37.1%,逐步提高到70-74岁时的53.9%,之后变化不大,75-79岁时为54.3%,80岁及以上时为55.0%。因此,假说2得证。
图2 农村老人愿意转出农地的比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
年龄表征的生命周期不仅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有直接的影响,而且通过消减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进一步提升其转出农地的意愿。在放入所有变量的模型4中,年龄变量的系数以及显著性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显著性水平由模型3中的p<0.01的水平降低到p<0.1的水平,主食主要来源变量和农业收入占比变量系数的绝对值相对模型2也有所降低。这意味着,主食主要来源变量和农业收入占比变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与年龄有关,也即养老依赖程度与农村老人所处的生命周期相关。通过对农业收入占比变量和主食主要来源变量分别与年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农业收入占比变量与年龄变量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主食主要来源变量与年龄变量也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也即农村老人的年龄越大,那么其农业收入占比越小,主食的自给程度也越低,也即年龄越大,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越低。
农村老人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随着农村老人生命周期的进一步向后推移,其对农地养老的依赖进一步降低,也可以说生命周期消减了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随着农村老人年龄的增加,其身体逐渐衰老,从事农业劳动的能力逐渐降低,依靠农地获得收入以及食品的可能性逐渐降低,因此对农地养老的依赖逐渐降低,转而主要依赖子女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等提供养老资源。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变量与身体健康变量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负向相关,也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也逐渐变差,这样农村老人从事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实现的农业经营活动逐渐受到限制,所以农村老人会逐渐放弃对农地养老的依赖,其转出农地的意愿也得到逐渐提高。同样,年龄变量与子女等的供养以及养老金占农村老人个人收入的比重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也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老人获得子女等家人供养以及养老金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对农地养老的依赖逐渐降低,其转出农地的意愿也逐渐提高。
农地流转是在当前农地确权及“三权分置”背景下进行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方式,农地流转实现的关键在于转出方的转出意愿。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研究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对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省的抽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养老依赖与生命周期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受到其对农地养老依赖及其生命周期的双重形塑。(2)对农地养老的依赖是影响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核心因素,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程度越高,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反之亦然。(3)生命周期是影响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老人年龄的增长,其转出农地的意愿逐渐增加。(4)对农地养老依赖的程度与农村老人所处的生命周期相关,生命周期消减了养老依赖对农村老人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即随着农村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衰退以及子女等其他家庭成员供养的增加,导致其对农地养老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转出农地的意愿逐渐提高。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降低农村老人对农地养老的依赖,有利于转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促进农地流转,最终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如果农民得到稳定收入来源,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将会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随之降低。对于农村老人而言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除面向农地的农业劳动,无非是子女的供养以及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所以,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其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其养老金水平,可以进一步弱化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提高农村老人转出农地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