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2013年中国开始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前,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国外承建铁路项目,推广中国的铁路装备、铁路技术和铁路标准。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进程加快,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都有中国铁路的投资和建设项目。2017年1月10日,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的电气化铁路通车,这条跨国铁路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全长750公里,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中土集团两家公司负责完成项目的融资、设计、建设、装备材料供应、运营整个流程。2017年6月1日,在非洲肯尼亚,同样采用全套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中国装备和中国技术的蒙内铁路正式通车,这条铁路全长480公里,连接东非最大港口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东非铁路网的一部分,今后将连接乌干达首都堪培拉,最终抵达卢旺达。在尼日利亚,继2016年7月采用全套中国技术标准的阿卡铁路正式通车后,该国第二条采用中国技术和技术标准的拉伊铁路于2017年3月正式开工。此外,在土耳其、沙特、摩洛哥、俄罗斯、印尼、匈牙利、泰国、老挝等国家都有按中国技术标准在建或已经建成的铁路。
中国铁路走向世界,中国铁路技术和装备输出离不开技术资料的翻译,各铁路技术输入国的建设和运营人员都必须以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的外语译本为媒介,学习、理解、掌握、运用中国铁路技术。铁路技术资料的翻译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实施和运营的效率,还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经济合作交流中的话语权。技术文件译本的语言规范代表着中国铁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支离破碎、错误的外语译文会造成理解困难和交流障碍,甚至是错解乱解,因此,在译介中国铁路技术规范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铁路技术规范翻译属于科技翻译的一类。单宇和范武邱考量了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研究了国内科技翻译研究现状,他们认为:“现有的科技翻译研究呈现不同程度的反复与趋同,研究内容还是以语言层面研究为主,重复论述、概念层次不明现象时有发生,理论部分阐释片面。”〔1〕耿智也指出:“科技翻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科技翻译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译法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以及对个案的分析。”〔2〕目前科技翻译研究普遍没有体现现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即综合分析整个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涉及到的各大要素,只对翻译进行描述研究,没有把翻译置于交流沟通的宏观和微观语境下来进行研究,也没有顺应“一带一路”倡仪背景下技术资料从汉语翻译到英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的大趋势。
随着“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深入发展,海外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规范的铁路建设越来越多,而国内有关铁路技术标准对外译介的研究则基本上是空白。虽然在铁路体制改革前,原铁道部就已经组织开展了铁路技术规范的对外译介工作,这项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也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的外语版本,但针对当前技术标准翻译质量、翻译标准、影响要素等方面的研究却极少,笔者在CNKI上仅能找到寥寥几篇相关研究文章。
翻译研究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式的体验和感悟,在原文和译文对比的基础上,凭借主观感受和直译对译文的质量进行评述;第二个阶段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即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第三个阶段是综合分析整个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涉及到的各大要素,对翻译进行描述研究(Descriptive Study)。谢天振谈当代翻译研究取得的三大突破时说:“翻译研究(1)从一般层面上的语言间的对等研究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2)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生产和消费过程;(3)不再把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间的孤立片段,相反,它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3〕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有鉴于此,笔者收集整理了部分公开发行的铁路技术规范的中文和英文,在对比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基础上对铁路技术规范英译本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影响翻译过程的要素,提出改进提高技术规范英译质量的建议,力图解决技术规范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铁路局2014年5月8日印发的国铁科法(2014)23号文件《铁道行业技术标准管理办法》,铁路技术标准和规范是铁路建设、运营、维护的核心文件,具体规定、指导着铁路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翻译达到高潮,技术规范的对外译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翻译中还存在术语不统一、逻辑紊乱、搭配错误等许多问题,这会影响与当地官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也会影响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效率,不利于展示中国铁路的形象。中国在国外建造的铁路,要依赖所在国大量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完成项目建设,铁路在建成投入使用若干年后会交给当地政府运营和管理,对海外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而言,英文的铁路技术规范是他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循的基本准则,所以提高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翻译质量刻不容缓。
根据翻译功能理论的观点,按照文本类型进行划分,实用翻译(非文学翻译)强调在目的语中实现源语文本的功能〔4〕,只要能够准确传递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语言形式并不是考虑的重点。欧盟资深译员瓦格纳(Wagner)也说:“国际机构雇佣了大量的非文学翻译人员,他们跨越国界,促成交流,只要能够迅速提供翻译文本,让各个机构功能运转正常,好像只使用一种语言一样,只要不对交流构成障碍,只要我们能够容忍翻译中混杂的不标准表达法,语言并不重要(language matters very little as long as it doesn’t inhibit communication)”〔5〕。但她又说这种容忍放纵最终会阻碍交流。一方面要容忍不规范的语言形式,加速交流;另一方面要捍卫语言使用的规范,净化文字,这也是铁路技术规范翻译必须面对的问题。
笔者长期参与工程合同和技术文件的翻译,接触了大量技术文件的英语译文,发现不少工程技术人员甚至译员认为只要译文关键术语正确,对方能够明白大意,就可接受。工程领域对语言的容错度高,除了译者自身是否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翻译能力的原因外,另一个原因是有的译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觉得技术层面的交流依赖于双方所掌握语言外的工程技术背景知识,这个知识是交流语境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双方在交流时的共知语境,共知语境越大,对语言形式的要求也就越低。所以他们认为,在翻译中只要关键词表达正确、语序正确,对方能够理解原文的意思、能够遵照执行就行,而忽略了目的语语言的规范,从而影响了翻译质量。
玛丽·斯奈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指出,源语文本按文学性强弱构成一个连续体,翻译过程体现了几个特征:文本“专业性”或者“实用性”越强,文本翻译过程涉及场景越单一、越具体,确定译文目的和功能也更容易,文本翻译的场景越具体,译本功能也就越清楚,翻译也更看重是否符合目的语规范;文本文学性越强,涉及场景和需要读者激活的功能也就越多,源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也就越高〔6〕。另外,根据翻译关联理论〔7〕,翻译属于交际的一种,交际关注的核心和焦点是输出的译文要与目的语读者相关联,让译文读者可以用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多的信息。铁路技术规范文学性低,专业性和实用性强,场景相对单一,对于译文目的和功能要求高,强调目的语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和运用,因而目的语语言规范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一般译文更大,也对译文准确和流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种目的语规范所占权重更大的翻译,确立翻译过程的重点,为达到读者付出最少而所获最多的目的,一方面我们要努力界定铁路技术规范翻译基本单位(关键术语),保证翻译过程中无损“核心信息”,另一方面要要求译者遵循目的语语言规范,术语要标准统一、用词地道准确、句式简单明了、篇章架构条理清晰、句间衔接准确紧密。因此,是否能翻译出符合目的语(英语)规范的译文就成为本研究评估标准的翻译质量的重点。
笔者在征询技术专家的意见后收集了12份完整的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的中英文本进行双语对齐、文本分析。文本选择的基本原则是:(1)海外铁路工程建设中正在使用的基础技术标准文本;(2)2010年前后发布的铁路技术规范英译本(中文规范的发布大致在2005年前后),这个阶段是中国铁路发展的里程碑阶段,也是当时国家铁道部集中发布铁路技术规范英译本的高峰时期;(3)由国家铁道部组织进行翻译的文本,有明确的译者和审校。具体如下:
(1)GB 50091-2006《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2)GB 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3)TB 10001-2005《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4)TB 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
(5)TB 10002.2-2005《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
(6)TB 10002.3-200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7)TB 10002.4-2005《铁路桥涵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8)TB 10002.5-2005《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9)TB 10003-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10)TB 10025-200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
(11)TB 10035-2006《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
(12)TB 10082-2005《铁路轨道设计规范》
笔者首先利用OCR软件对12份技术规范的中英文PDF文档进行识别,转换为可编辑的WORD文档,然后人工校对、整理、对齐,形成了12个双语逐句对照的语料库。对这12个语料库的双语句对逐一进行审读,将翻译中的错误进行整理、归纳、记录,分析错误的基本情况,形成了翻译质量的报告。这12份技术规范,总页数1677页,总字数619479(其中中文字数338866,英文词数280613)。
翻译质量评估方式繁多,各个阶段各个时期,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研究角度和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者对翻译质量的评定、对错误进行定义和分类的方式各不相同。切斯特曼(Chesterman)将翻译错误分为对等(意义不同)、形式(语法架构有问题)、文体风格(译文与原文文体风格不一致,行文涩滞、不自然,读起来就像翻译)、效果(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四个层次〔8〕。这样的分类分级方式太过粗略,在实际运用中很难操作。于是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ocalization Industry Standards Association,简称LISA)于1995年颁布了本地化翻译质量模型,以准确性、术语一致性和语言作为评判译文质量的指标。为提高可操作性,LISA的质量模型从以上三个方面将翻译错误分为七类:误译、精确度、术语、语言、类型、地区和一致性;三个等级:严重错误、大错误和小错误。客户根据这一模型对七个小类给分〔9〕。
2000年2月1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签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标准英文版翻译指南》的通知”。2003年11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翻译服务规范第1部分:笔译》GB/T 19363.1-2003,并在2008年7月16日颁布了该标准的修订版,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2005年3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GB/T 19682-2005,对翻译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译文忠实原文,完整、准确地表达原文信息,无核心语义差错。要求术语符合目标语的行业专业通用标准或习惯,并前后一致,要求行文通顺,符合目标语义文字规范和表达习惯,行文清晰易懂”,并公布了“译文综合差错率计算”公式。2008年7月4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工程建设标准翻译出版工作管理办法》中规定,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应该符合下列要求:“标准译文应当完整,标准译文应当准确,强制性条文译文必须采用黑体字,对我国特有、直译较难的词、句的翻译,可加译注……”在译审检查翻译质量的时候,要求审核“译文是否完整,内容是否准确,术语和符号是否统一,语法和修辞是否正确,用语是否恰当,译注是否贴切,译文格式、标点符号是否符合惯例。”中国技术标准对外译介发展迅猛,2016年8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又颁布了《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0部分:国家标准的英文译本翻译通则》GB/T 20000.10—2016和《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1部分:国家标准的英文译本通用表述》GB/T 20000.11—2016。
从国家历年颁布的翻译质量要求和管理办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对技术规范的翻译一方面要忠实原文、完整准确表达原文信息,另一方面要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这两个方面是评估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翻译时要遵循的两个核心原则。为此,笔者在对铁路技术规范英译进行错误分析时,以是否符合目的语规范为研究的重点,将错误划分为基础语法错误、搭配失误、逻辑错误、译文不规范四个等级。具体如下:
(1)基础语法错误,包括拼写、时态、词性、谓语形式、词汇意义等错误。
(2)搭配失误,主要是主谓语部分名词和动词搭配错误,由此出现主动和被动语态使用错误、短语搭配错误。英语和汉语在名词动词搭配上差异很大,很多汉语句子中自然的搭配方式,在英文中不能接受。
(3)逻辑错误,主要是语篇组织逻辑和句间连贯衔接错误,包括主谓不一致和代词指代等错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考虑英文逻辑和语序,完全按照中文语序顺句推动,不考虑谓语或者是非谓语形式逻辑主语的变化,使用上代词指代不清、混乱,输出的英语译文只能让人勉强猜测意思。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中文无主句的翻译上。
(4)译文不符合英语表达规范,行文不地道不流畅。
各类错误有相互重合的地方,很难精确限定上述错误类别的边界。笔者根据上述分类原则,以是否符合英语目的语表达规范为基准,逐一细读选择的文本,统计每一文本中各类错误的数量进行汇总对比,从总体上了解这些铁路技术规范英文版本的翻译质量。
笔者细读了12份文本对齐生成的25489个中英文句对后,发现译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英语译文不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搭配失误、主谓不一致、代词指代混乱、生涩难懂的问题比较常见,未体现技术规范的语言应该用词地道准确、句式简单明了、流畅易读的特征。问题最多的是原文为中文无主句的英语译文,译者在翻译中文无主句时,既不考虑逻辑主语的变化,也不考虑搭配是否正确,顺着中文句子的语序逐步往下翻译,中文英文单词一一对应,不管目的语(英语)的语言表达规范,只求术语基本准确,表达大致清楚,导致英语译文不连贯、衔接不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译者在翻译时拘泥于中文技术规范的句架结构和逻辑,套用中文逻辑和表达方式来翻译,违背了目的语(英语)语言规范的要求,因而出现了英文逻辑混乱、翻译腔频繁的现象。
为此笔者按照前述的翻译质量评估方式,以是否符合目的语语言规范为指导,将12个铁路技术规范文本的英译错误分为四类,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12份铁路技术规范英译错误分析统计
四类错误(基础语法、搭配、逻辑、语言不规范)总数为723处,其中基础语法错误数量为100处,搭配错误327处,逻辑错误198处,译文不规范的错误98处,它们占总错误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4%、45%、27%和14%。不难看出,铁路技术规范翻译中出现错误频率最高的是搭配错误(45%),其次是逻辑错误(27%),多数发生在中文无主句翻译的时候。这些错误都违背了目的语语言规范,四类典型错误各举一例如下。
1.基础语法错误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按规定配置保障人身和行车安全,方便旅客旅行的设施设备。〔10〕
The design of railway station and terminal shallpersist in the principle of people-oriented toarrange specified equipment to guarantee personal and train safety andfacilitate the traveling of passengers.〔10〕
第一处线划线部分persist in something or doing something在目的语中更多用于贬义。译者在使用persist in the principle,principle of后应该放名词,而不是用people-oriented这样一个过去分词复合而成的形容词,译者在词性上就犯了基本的错误;第二处划线的地方facilitate the traveling of passengers,passenger本身就包含有旅行的语义,再加traveling就导致了词义的冗余。因此建议改为:The design of railway station and terminal shall be human-oriented and incorporate necessary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for the safety and convenience of passengers and those for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trains.
2.搭配错误
铁路车站及枢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和协调,并应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灾减灾、文物保护、节约能源和土地。〔10〕
The constructions of railwaystation and terminalshall be mutually combined and coordinated with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attach high importance t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servation of soil and water,disaster protection and alleviation,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and saving of energy and land.〔10〕
这句英语译文采用了被动语态,主语construction(建设)被mutually combined(相互合并),在英文中意义含糊不清,也没有类似的说法。此外,“高度重视”应该是由人或者机构发出的动作行为,句中它的逻辑主语是construction(建设);英文中,“建设”是无法重视、无法attach importance to(环境保护)的,这样的搭配不符合英语表达的规范。因此建议改为:The construction of railway stations and terminals shall be well orchestrated to conform to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the parties involved sh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servation of soil and water,disaster prevention and alleviation,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and energy and land saving.
3.逻辑错误
两推送线的间距不应小于6.5m,其间不应设置房屋,当需设置有关设备时,不应妨碍调车人员的作业安全。〔10〕
The space between two pushing tracks shall be no less than 6.5m and there shall be no housing built therein,whenit is necessary to erectthe related equipment,it shall be surethatit is not to affectthe operating safety of dispatcher.〔10〕
分析中文句子可以发现,这个句子的后半部分主语发生了变化。“当需设置”中“设置”的逻辑主语是建设或设计单位,“不应妨碍”的主语发生了变化,应该指的是“有关设备”,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连用了三个it:第一个it is necessary to是形式主语,代替后面的to erect the related equipment;第二个it shall be sure,笔者理解译者想要表达的是建设单位;后面that从句中的第三个it,显然又指的是前面的related equipment。英文同一个句子,代词重复,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指向的应该是同一事物,而该句这样的翻译违背了英文表达的规范,让目的语读者阅读时非常困惑,自然无法达到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的阅读效果。为此笔者建议改为:The spacing between two pushing tracks shall be no less than 6.5m,between which no house shall be built.If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is to be installed there,its location shall not endanger the operation safety of the dispatchers.
4.译文不规范
为统一铁路线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线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1〕
This Code is set down to unify the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esign of railway lin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n safety and usability,technical advancement,economy and rationalityin the design of railway line.〔11〕
这句话在选择的12份技术规范中,每一个技术规范译文都不理想。本例中经济合理翻译成了“economy and rationality”,是“经济和理性”的意思,而中文“经济合理”则是要表达“成本上费用上是合理可行”的意思,应该用economic/financial feasibility来表达,这更符合英文表达的规范。因此建议改为:The specification is prepared/made/formulated/published for the uniformity of railway line design standard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safety,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违背目的语的语言规范,一味套用源语文本的句式和语序,就很容易产生翻译腔。“翻译腔”(Translationese),这个概念最先由奈达(Nida)提出〔12〕。马克·沙特尔沃思(Mark Shuttleworth)给出的定义是“A general pejorative term used to refer to TL usage which because of its obvious reliance on features of SL is perceived as unnatural,impenetrableor even comical”(带有贬义的通用术语,指的是因为明显依赖源语特征而使目的语读起来不自然,难懂甚至可笑。)〔13〕范仲英将这种现象称为“翻译症”,他列举“翻译症”的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译文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并非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是由于翻译时受源语表达范式的影响和束缚,译文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和表达范式”〔14〕。12份铁路技术规范译本表现出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译文受制于中文源语文本的语言形式,在表达方式和句法结构上拘泥不化,套用了中文的语言逻辑,没有尊重、遵守目的语在特定情景语境下的使用规则和规范,因而读起来晦涩难懂。
申小龙从中西文化视角出发,在讨论中英文语法差异的时候说:“对语言形式的精确性、分析性、独立性的要求,是扎根于西方契约文化的一种交流方式。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确证性的语法,对交流的双方来说是一种契约。它独立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而存在,它使人际关系因为语法契约而简单化了”〔15〕。这样的精确、分析、独立的要求,也是铁路技术规范英译过程中要遵循的目的语规范。
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可看作以动词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体。英语句子以谓语动词为核心,各部分可以左右、上下无限延伸,左右是并列组合的关系,上下是从属的聚合关系,把左右上下伸展的各部分汇聚为表达意义的整体,依赖的是严密的逻辑,具体体现为各种连贯和衔接手段;而中文重意合,字词句按照事理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排列顺序与事理发生的先后顺序一致,逻辑自然隐含,不需要像英语那么多的连贯和衔接手段。如果在中文翻译为英文的时候套用中文的语序、逻辑,翻译简单主谓宾的句子应该问题不大,但中文出现多个并列句或者是分句的逻辑主语发生变化时,比如突然出现无主句,中文读者阅读时可依赖语境推导出表达的意思,而目的语读者却因中文式英译句子不能理解意义,前面主谓不一致和代词指代不清的逻辑错误就是明证。
英语不同词汇不能任意组合,能与某一词汇搭配的具体词汇有限,超出限定范围的搭配会产生歧义或者不可接受;中文中我们接受的词汇搭配放到英文中间就会改变源语想要表达的意义或者不符合英文表达的规范。以上例子中大量出现中文非生命名词直接搭配主动动词而成为“施事者”并发出动作的搭配方式,在中文表达中没有问题,但直接翻译为英文,就不可接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译者用汉英词典选取与中文对应的英文词直接搭配,就出现了类似“terms adopt”、“crossing establishes”和“subgrade carries out”这样的错误。
严复说:“西方居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笔下抒词,自善备至”〔16〕。虽然这里严复谈的是英文翻译为中文的情况,但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中文翻译为英文。在翻译时译者“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即准确理解原文,明了原文表达的目的和意图、传递的意义,以此意义和目的为基础,按照目的语语言规范组织语言、输出译文,译文才会“笔下抒词,自善备至”,如果照搬源语的语言架构方式,“则恐必不可通。”
在铁路技术规范翻译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类错误是搭配、逻辑和语言规范,它们共同的问题是不顾目的语语言规范,套用源语的句式、词义和用语习惯来翻译,比如在英文译文中使用中文名词和动词的搭配方式,无主句翻译完全按照中文语序和逻辑,没有考虑谓语或者非谓语形式逻辑主语的变化,代词指代不清且混乱,想当然地把中文认可接受的表达法直接译成英文,从而导致译文生涩难懂、行文不畅,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
分析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的翻译错误,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译本的主要问题在于太过拘泥于中文的逻辑和表达方式,忽视了目的语英语的语言规范,因而生成的译文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对于中国铁路技术规范这种功能性明确、单一的文本,我们必须要强调目的语规范的重要性。技术规范的翻译不是字对字的简单替代转换和对等,而是涉及翻译认知和关联、译者伦理和素养、读者期待和接受、赞助人主导控制、翻译规范和标准等诸多要素的复杂过程。列菲韦利(Lefevere)总结影响翻译过程的四大要素是译者、读者、赞助人、主流诗学〔17〕。要提高铁路技术规范的翻译质量,在读者的群体相对固定、考虑读者需求和对英译本预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从赞助人、主流诗学、译者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中国铁路技术规范英译的完整控制体系,确保技术规范译文的质量和权威性。针对翻译过程和文本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提高技术规范英译质量的建议。
1.从构建国际形象的角度出发,在意识上重视中国铁路规范翻译质量
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18〕话语建构中的语言选择是否得当,能否发挥应有的功能,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系着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中国铁路技术规范对外译介,就是向国外传播、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过去在工程翻译界有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基本术语准确,大致能够传递技术文本基本信息,不影响工作推进,译者就算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规范,不是关注的主要目标。这种对不规范英语译文的容忍,不仅存在于工程技术人员中,在职业译员中也同样如此。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铁路技术在世界的应用越来越广,影响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些英译的铁路技术规范成为了多个国家铁路建设运营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所以英译本语言质量直接体现国家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代表国家形象。
2.完善中国铁路技术规范译介体系
2015年以前,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的翻译采用的是订单式委托各建设、设计单位进行翻译的模式,从2015年开始,国家铁路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从全国铁路设计院、研究院所、高校、铁路建设单位遴选翻译单位。2017年2月27日,国家铁路局编制发布了《铁路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快标准的国际化步伐。国家铁路局作为铁路技术标准的发起人、赞助人,应该进一步完善标准的译介体系,构建任务发布、初译招标、译审招标、翻译质量论证验收、出版、修订更新的完整流程和体系。作为翻译的赞助人和发起人,应该明了翻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应给译者提供充裕的资金和时间保障,说明翻译的目的,界定英译本的读者群体,明确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持和指导,健全翻译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翻译质量问责制,建立标准英译本持续修订和更新的机制,将翻译质量问题影响工作甚至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引进国外英语(外语)标准和规范,制定技术规范翻译标准
不难发现,从2000年开始,国家各机构就翻译质量发布的标准并不少,但各个标准之间表述不一致,含糊、不清晰的地方不少。中国铁路技术规范要向世界推广,功能性和目的性十分明确,因而目的语语言规范的约束力也更强,翻译标准的制定应该凸显目的语规范的重要性。国家铁路局作为技术规范翻译的发起人和赞助人,应该协调相关的国家职能机构,借鉴ISO、IEC、UIC以及国外的英文标准,组织专家和翻译机构对英文标准的语言规范进行梳理、研究,从而总结一套既符合国际标准英语语言规范、又兼顾中英文差异的翻译标准,这样的标准应该具体、实用,能够规范英文(或其他语言的译文)的词汇、句架和篇章,为翻译质量评估提供依据。
4.建设铁路技术规范英汉(汉英)双语语料库
建立铁路技术规范专门用途大型语料库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样的大型语料库既包括中英文铁路技术规范双语语料库,又包括国外英语铁路技术规范平行语料库。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机构建立类似的铁路规范双语和平行语料库。黄立波认为专门用途语料库具有4个特征:(1)内容更加丰富;(2)对比方式更加灵活、多样;(3)语料获取更加便捷,可操作性更强;(4)实用价值更加突出〔19〕。铁路技术规范专门语料库从理论方面可以用于翻译语言描写、翻译共性研究、翻译规范研究、翻译语言历时变化研究、目标语语言影响研究、目标语总语言历时变化研究等,在应用层面上可进行双语术语的提取、查询,用于翻译质量评价、翻译教学、指导翻译实践、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等等。
在收集、整理、修订已经出版的中英文铁路技术规范和国外权威的英文铁路技术规范基础上,建立大型国家级的中英文铁路技术规范双语语料库和国外英语铁路技术规范平行语料库,以供海内外相关译员、译审和铁路设计、建设和运营单位使用,并且还要构建专业化的机器翻译和机器辅助翻译平台,确保翻译质量,大幅度提升翻译效率。
5.建立译员、译审资格审查、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
目前从国内已经出版发行的各项管理办法和指南来看,对于技术规范的译者、译审资质没有明确的规定。在铁路技术规范翻译人员中有的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译员,还有部分译员(译审)是英语达到一定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译本质量也各有高低。因此必须建立译员、译审的资格审查、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技术规范的翻译质量。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的影响力不可忽视,所以对参加铁路技术规范翻译的译员的要求也应该高于翻译普通技术文件的资格要求,这些译员既要有翻译的专业资质,还要有相关铁路领域的从业经验,在铁路技术规范翻译完成后,还应聘任资深译审进行审校,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规范性。
从2003年开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已经进行了16年,是全国统一的、面向社会的、最具权威性的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认证。作为强制性规定,标准的译员应该首先通过规定等级的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有规定年限的从业经验,才能接受委托进行技术规范的翻译,译审的选定也应如此。此外,对于译员和译审已经完成的技术规范翻译,要建立质量评估机制,满足不了质量要求的译员、译审,按相关规定不再从事技术规范翻译工作,要再次进行相关规范的翻译工作,应重新参加资格评审。
6.加强译者职业道德和翻译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译员的职业道德和翻译能力是铁路技术规范翻译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切斯特曼(Chesterman)讨论翻译中译者的伦理时提到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四种模式〔20〕。再现伦理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准确再现原语,或者再现原语作者的意图,不能添加、省略或者更改任何东西,要选择并传递关键信息,最好地诠释关键信息。依据再现伦理的要求,译者必须凸显原文的真理和价值(像镜子一样);服务伦理指翻译就是为客户服务的商业服务,突出翻译交际的目的,完成客户委托,达到翻译的目的;交际伦理的重点在于与他者进行交流,翻译处于跨文化交际的时空中,必须遵守职业操守,运用交际要素在交际中发挥自己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协调人的角色,实现交际双方的理解;规范伦理要求译者遵循目的语的语言规范,行文简洁,清晰流畅。切斯特曼最后还提出译者应该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Excellence),他提出的这四种伦理模式,对于以目的性功能性要求为核心的铁路技术规范翻译极具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培养译者,意义也非常重大。无论翻译涉及的要素如何变化,翻译的理论研究有何种演进或者转向,翻译伦理应该是译者必须遵守、自我约束的从业准则。在对译员进行培训时,都要要求他们精心敬业、对自己的职业忠诚,在翻译中做到文通字顺、准确传递原语文本的信息、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
总之,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的翻译既要求译者尊重目的语语言规范,还要遵守语言表达的规则,即一方面是翻译职业道德准则要求译者敬业认真,一丝不苟完成信息的准确传递,服务目标客户群体,实现交际目的;另一方面是在译员的培养上要加强译者的双语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对中英文逻辑的差异认知以及进行相应的双语转换训练,特别加大中英翻译的训练量,从而提升译员的翻译水平。
笔者通过细读12份中国铁路技术规范的中英文句对,统计分析译文中存在的错误,明确了技术规范翻译应该遵守目的语语言的规范,努力做到英语译文简洁、易懂、明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铁路技术规范标准翻译的现状,提出了重视中国铁路规范翻译质量,构建国家形象,完善中国铁路规范译介体系,引进国外英语(外语)规范,制定技术规范翻译的标准,建设规范英汉(汉英)双语语料库,建立译员、译审资格审查、准入、评估和退出机制以及培养译者职业道德和翻译能力六条建议,以提高中国铁路技术规范英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