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晓,刘化学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临沂276005*通信作者:孙振晓,E-mail:szx.ywk@163.com)
齐拉西酮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用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强迫症及多动-抽动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1]。其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嗜睡、眩晕、恶心和消化不良[2],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不良反应罕见,检索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仅见报道齐拉西酮对白细胞影响4例。Iskandar等[3]报道了1例45岁男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齐拉西酮后出现短暂性粒细胞缺乏症。Montgomery[4]报道了1例患者应用奥氮平引起白细胞减少后,换用齐拉西酮又出现粒细胞缺乏。国内有2例齐拉西酮致白细胞减少的报道[5-6]。尚未见齐拉西酮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报道。现将所见1例报告如下,以引起临床关注。
患者女性,29岁,未婚,农民。于2006年2月受惊吓出现失眠,凭空听到有声音骂她,敏感多疑,看到别人在一起谈话认为是在议论她,称有人陷害她,躁闹不安,到当地精神病医院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应用氯氮平(最大剂量300 mg/d)治疗3个月,病情显著好转,出院后间断服药治疗,病情常波动,于2014年6月住入我院,应用利培酮(最大剂量4 mg/d)联合喹硫平(最大剂量200 mg/d)治疗81天,好转出院,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出院后服药不规律,于2019年5月停药,2019年7月患者病情加重,凭空闻语、敏感多疑,于2019年8月8日到当地精神病医院复诊,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0 g/L,白细胞10.61×109/L,红细胞3.77×1012/L,血小板189×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7.64%,淋巴细胞比率34.84%,单核细胞比率5.32%,嗜酸性粒细胞比率1.74%,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46%。血生化、尿常规、心电图正常。给予齐拉西酮20 mg、每日2次治疗,逐渐加量,8月15日增至100 mg/d。8月17日患者出现腹部及双上肢皮肤瘀斑,无丘疹及瘙痒,无黑便、便血及血尿等,未作处理。患者皮肤瘀斑逐渐增多,延展至臀部及下肢等处。于2019年8月21日入我院内科治疗。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血小板减少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吸毒史。无神经精神疾病及血小板减少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8/70 mmHg。躯干及四肢有散在出血点及片状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眼耳无异常,口唇无紫绀,牙龈渗血。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之血常规:血红蛋白97 g/L,白细胞11.94×109/L,红细胞3.35×1012/L,血小板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8.21%,淋巴细胞比率12.92%,单核细胞比率8.50%,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3%,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10%;血生化正常。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均在正常范围。传染八项检查正常;尿常规正常。诊断:血小板减少症、精神分裂症。
立即停用齐拉西酮,于8月21日、23日、24日分别输注单采血小板1治疗量,加用咖啡酸片0.3 g,每日3次。血小板逐渐回升,皮肤瘀斑好转,无出血倾向。血常规检查结果见表1。8月28日复查血小板增至80×109/L,转入我院精神科治疗,给予阿立哌唑治疗,起始剂量5 mg/d,逐渐加量,9月2日增至20 mg/d,联合奥氮平5 mg/晚,9月25日奥氮平增至10 mg/晚,精神症状逐渐好转,未再出现皮肤瘀斑。8月29日复查血小板升至107×109/L,此后多次复查血小板均正常。
表1 血常规检查结果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小板计数<100×109/L。许多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常发生于用药后的5~10天[7],临床症状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及黏膜出血,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对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处理方法包括停用致病药物、应用皮质激素,必要时应用免疫抑制剂、输注血小板悬液,当有感染时,应使用抗菌药治疗[8]。在停用致病药物后,血小板常在该药物及其代谢物的4~5个半衰期后开始恢复[7]。
本例患者既往无血小板减少症病史及家族史,用药前检查血小板水平正常,在应用齐拉西酮治疗9天后出现腹部及双上肢皮肤瘀斑,逐渐增多,延展至臀部及下肢等处,检查血小板降至1×109/L,遂停用齐拉西酮,输注单采血小板,加用咖啡酸片等治疗,血小板逐渐回升,8天后恢复正常,皮肤瘀斑消退,提示系齐拉西酮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本例诊断应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疾病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相鉴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症状及血液学表现与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相似,停药试验有助于鉴别,如血小板计数在停药7~10天后仍未见增多,又无肝肾疾病,一般可排除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9]。本例患者停用齐拉西酮8天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故不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另外,细菌及病毒感染、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酗酒、妊娠、手术等因素均能诱发血小板减少症[10],本例患者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可排除这些因素。
齐拉西酮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未明,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齐拉西酮进入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药物依赖性抗体,该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结合,引起血小板破坏或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血小板。齐拉西酮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较少见,但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在应用齐拉西酮时,应考虑到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