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胡”“西域”盐色与丝路交通地理

2019-03-16 02:32王子今
历史地理研究 2019年1期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872)

在中原人传统日常饮食体验中,“白盐”占据重要地位。(1)《续汉书·郡国志五》“越嶲郡定莋”条刘昭注补:“《华阳国志》曰:‘宾冈徼白摩沙夷有盐坑,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白盐。’”《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12页。稍后有《南齐书》卷四一《周颙传》:“(周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32页。“白盐”以其色“白”,与“赤米”“绿葵”“紫蓼”形成自然色调的组合。而对于远方盐产的印象,尤其是盐的不同色觉,或与内地以往通常经济生产与饮食生活中的观察体会及消费经验有明显的不同。《山堂肆考》饮食卷“煮海”条说宿沙氏“煮海”盐色“五样”,学者以为“异闻”。(2)〔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许多文献资料保留的盐史信息中,可见“北胡”“西域”地方所谓“紫盐”“青盐”“黄盐”“赤盐”“黑盐”“五色盐”等。这些对于远方盐产不同色样的体会,是以不远千里的艰苦交通实践为发现条件的。早期丝绸之路交通史的记录,与相关盐史迹象存在某种关联。有关远方盐色的历史记忆,无疑值得历史交通地理与文化交流史研究者关注。远方色彩各异的诸多盐产于食用之外多种用途的开发,有可能受到远方异族生产与生活经验的启示。在满足物质生活消费的经验之外,“戎盐”在医学与数术学方面的应用,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某种精神文明层面的文化影响。

一、 “西方”“殊域”“五色盐”

中原人对于盐的通常视觉体验,“白”是鲜明的基色。多见以“雪”“冰”“玉”形容者。《北堂书钞》卷一四六引徐幹《齐都赋》关于齐地盐产,有“皓乎若白雪之积”句;又引刘桢《鲁都赋》“其盐则……素鹾凝结,皓若雪氛”(3)〔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617页。,或作“素鹾凝结,皓若雪华”(4)〔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所引王廙《洛都赋》“其河东盐池,玉洁冰鲜”(5)〔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中国书店1989年版,第617页。,则形容内地池盐。又有传蔡邕言“江南有胜雪白”(6)〔明〕严从简撰,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82页。。然而汉代以来历史文化记忆中还可见中原人对远方奇异盐产的印象。《北堂书钞》卷一四六“青盐”条引《广志》说到“西方”“北胡”乃至“波斯国”盐产:“盐体同于水,故多产于海滨。海东有印成盐,西方有石子盐,皆生于水。”又说:“北胡有青盐,五原有紫盐,波斯国有白盐,如石子。”(7)〔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白孔六帖》卷一六《盐》“青紫”引《西域记》曰:“西海南有青盐、紫盐,池盐方寸半,食味甚美。”(8)〔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白孔六帖》,《四库类书丛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页。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红盐”条:“按盐有赤盐、紫盐、黑盐、青盐、黄盐。”(9)〔唐〕段公路纂,〔唐〕崔龟图注:《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第603册,排印清《十万卷楼丛书》依宋本校刊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页。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一四《西戎·火州》写道:“盐有五色。”“按郭璞《盐赋》曰,‘烂然若霞,红盐也’,非赤如珠者乎?”又引蔡邕语:

蔡邕又曰:“江南有胜雪白盐,今德中白盐也。”非白如玉者乎?

又写道:“李白、东坡之诗称水晶盐,今环庆之墟,盐池所产如骰子块,莹然明如水晶者,亦白盐也。药中取用有青盐。”又引《续汉书》:

《续汉书》云:“天竺国产黄盐、黑盐。”

又说:“道书又有紫盐,谓我盐也。今甘肃、宁夏有青、黄、红三种,生池中。可见书不诬也。”(10)〔明〕严从简撰,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第482页。今按,郭璞《盐赋》及蔡邕之说,标点应作:“按郭璞《盐赋》曰:‘烂然若霞’。红盐也。非赤如珠者乎?蔡邕又曰:‘江南有胜雪白盐。’今德中白盐也。非白于玉者乎?”“我盐”应是“戎盐”。清褚人获《坚瓠广集》卷二有“五色盐”条,其中写道:“郭璞《盐赋》曰:‘烂然若霞’。‘红盐’也。蔡邕曰:‘江南有胜雪白盐。’淮浙食盐是也。太白、少陵诗称‘水晶盐’,今环、庆之间盐池所产,如骰子块,莹然明澈,盖‘水晶盐’也。药中所用‘青盐’。《续汉书》云:‘天竺国产黄盐、黑盐。’道书又有‘紫盐’,谓‘戎盐’也。甘肃、宁夏有青、黄、红三种,生池中。高昌有‘赤盐’。安息国出‘五色盐’。”(11)〔清〕褚人获:《坚瓠集》,《笔记小说大观》第15册,影印上海进步书局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391页。文字略异于《殊域周咨录》。然而均引蔡邕语及“《续汉书》云”。所谓“道书又有‘紫盐’,谓‘戎盐’也”,“戎盐”是正字。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也写道:“盐煮于海,惟河东、宁夏有盐池、红盐池,滇、蜀有黑、白盐井。”(12)〔清〕王士禛撰,湛之点校:《香祖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6页。

上述有关远方盐产的记述,涉及“五原”“环庆之墟”“甘肃”“宁夏”“北胡”“西戎”“波斯国”“天竺国”“安息国”,正是丝绸之路沿线。关于“西方”“北胡”“殊域”盐产异色的文字记录,体现了中原人对于较宽广空间的经济地理认知,也体现了交通理念与世界意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与丝绸之路交通与文化交流有直接的关系。其早期记录,往往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汉代以前。

二、 “朔方”“紫盐”

汉晋文献已经体现北边地区出产“紫盐”。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红盐”条注引虞世南书:

蔡邕《从朔方报羊月书》云:“幸得无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紫盐也。”(13)〔唐〕段公路纂,〔唐〕崔龟图注:《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第603册,排印清《十万卷楼丛书》依宋本校刊本,第26页。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七三据段公路《北户录》题《徙朔方报羊陟书》(14)〔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72页。。如果此说可靠,则是关于“紫盐”最早的记载。即东汉时中原人已经有了关于“紫盐”的直接体验。

《北堂书钞》卷一四六“紫盐”条引《博物志》也说到“五原”的“紫盐”:

《博物志》云:五原有紫盐也。(15)〔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6页。

《博物志》逸文:“五原有紫盐。”(16)〔晋〕张华:《博物志》,清《指海》本。“紫盐”,也是北边或说“北胡”地方特殊的盐产。

山西解池据说也有“池水紫色”的盐产基地。《新唐书》卷三九《地理志三》:解州“有紫泉监”(17)《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96页。。《太平寰宇记》卷四六《河东道七·解州·安邑》记述解州盐池,“今池水紫色,湛然不流,造盐贮水深三寸,经三日则结盐”(18)〔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68页。。

关中地方也有“紫泉”。司马相如《上林赋》说上林苑水资源的优越,《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霸浐,出入泾渭。酆鄗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裴骃《集解》:“郭璞曰:‘紫渊所未详。’”张守节《正义》:“《山海经》云:‘紫渊水出根耆之山,西流注河。’文颖云:‘西河谷罗县有紫泽,在县北,于长安为北。’”(19)《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17页。《汉书》卷五七上《司马相如传上》:“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霸产,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其内。”颜师古注:“上言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泉径其北。皆谓苑外耳。丹水、紫泉非八川数也。”(20)《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47—2548页。司马相如赋及注出现“紫渊”“紫泽”“紫泉”。但是我们没有看到此“紫泉”与“紫盐”相关的信息。

三、 “北胡有青盐”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记载北边盐产,说到朔方郡朔方的两处“盐泽”,即“池盐”资源:

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南。(21)《汉书》,第1619页。

其中“青盐泽”之“青”,很可能是说“盐泽”出产盐的结晶色彩。《博物志》佚文:“北胡有青松盐。”(22)〔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6页。《水经注》卷三《河水三》写道:

按《魏土地记》曰: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2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6页。

所谓“汉置典盐官”者,明确说在汉代已经得到开发利用。所谓“其盐大而青白”,说所产盐的结晶体形状及颜色。其色“青白”者,显然与通常“白盐”不同。“又名戎盐”的说法,指述“盐池”方位,也说明了早期开发者的族属。

前引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红盐”条注引虞世南书有涉及汉代盐业史信息的文字:“蔡邕《从朔方报羊月书》云:‘幸得无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紫盐也。’”其中“紫盐”,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七三据段公路《北户录》题《徙朔方报羊陟书》,作“青紫盐”(24)〔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872页。。《两汉全书》《蔡中郎外集卷弟二》题《徙朔方报羊月书》,亦作“青紫盐”:

幸得无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青紫盐也。(25)董治安主编,庄大均、李士彪、林开甲、胡长青、唐子恒、王承略、刘晓东整理:《两汉全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57页。

整理者的判断与严可均同。

前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堂书钞》卷一四六“青盐”条引《广志》云:“北胡有青盐。”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北堂书钞》作:“《博志》云:‘北胡有青盐。’”孙星衍、孔广陶等据宋本校:“今案陈俞本‘博’作‘广’,本钞此条,‘博’下无‘物’字,是《广志》无疑。‘广’改‘博’,乃永兴避隋炀帝讳也。”(26)〔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6页。所谓“戎盐”名号,与“北胡”方位是一致的。

此所谓“北胡有青盐”,可能表明了“青盐泽”产品特色的影响。很可能在“北胡”方向还有其他生产“青盐”的“池”“泽”。也就是说,“青盐”可能是中原人所设定的“北胡”地方盐产特征的区域性符号。

四、 高昌、于阗“出赤盐”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红盐”条:“按盐有赤盐、紫盐、黑盐、青盐、黄盐。”题名“红盐”而正文言“赤盐”。在“赤盐、紫盐、黑盐、青盐、黄盐”中,“赤盐”位列第一。崔龟图注:“《书钞》云:沈约《宋书》曰:‘虏至彭城,与张畅语,送白毡、赤盐。’又郭璞《盐池赋》曰‘烂然汉明,晃尔霞赤’是也。又虞世南书云:蔡邕《从朔方报羊月书》云‘幸得无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紫盐也’。《续汉书》云:‘天竺出黑盐。’又《北堂书钞》引《博物志》云:‘北胡青盐。但以味色浮杂为不同耳。’”(27)〔唐〕段公路纂,〔唐〕崔龟图注:《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第603册,排印清《十万卷楼丛书》依宋本校刊本,第26页。所谓“赤盐”,来自“虏”地。

与《说郛》本不同,“验之,即由煎时染成,差可爱也。郑公虔云:琴湖池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在张掖西北”。《十万卷楼丛书》据宋本作:

验之,即由煎时染成,差可爱也。公路记郑公虔云:琴湖池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在张掖西北,隋开皇中常进焉。

崔龟图注:“一云,十五日以前盐甘,月半以后苦也。”(28)〔唐〕段公路纂,〔唐〕崔龟图注:《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第603册,排印清《十万卷楼丛书》依宋本校刊本,第26页。或据《四库全书》本标点作:“公路记,郑公虔云……”〔唐〕段公路撰,〔唐〕崔龟图注:《北户录》,《中国风土志丛刊》第62册,影印《四库全书》本,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68页。

《魏书》卷一〇一《高昌传》记载高昌国环境物产:“地多石碛,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又饶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溉田。”随后又说到特别值得注意的盐产:

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29)《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43页。《北史》卷九七《西域传·高昌》:“出赤盐,其味甚美。复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12页。

《隋书》卷八三《西域传·高昌》:“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30)《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47页。所谓“赤盐”应指盐产结晶呈红色。《新五代史》卷七四《四夷附录三》记载:“甘州回鹘”其地出“红盐”。“晋天福三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红盐……”(31)《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16—917页。

《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伽色尼》又说其地物产,也出现关于“赤盐”的信息:

土出赤盐,多五果。(32)《魏书》,第2272页。《北史》卷九七《西域传·伽色尼》:“土出赤盐,多五果。”第3224页。

明汪砢玉《古今鹾略补》卷一:“高昌者,车师前王故地,汉之前部地也。出赤盐,味甚美。”(33)〔明〕汪砢玉:《古今鹾略补》,清抄本。汉以前此地早已开发,滋味优异的“赤盐”应当久为人们利用,只是没有看到汉代文献的直接记载。宋黄震《古今纪要》卷七记载:“高昌,车师前王故地,或云汉兵之困者居之。羊刺生蜜,赤盐,白盐色如玉,为枕献中国。”(34)〔宋〕黄震:《古今纪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言西域交通线路上“高昌”“车师前王故地”“赤盐”出产时,强调了汉代军事地理形势。盐产“献中国”,使得内地有关盐的知识充实了来自西北的信息。

“赤盐”除“其味甚美”外,大约还有特殊应用途径。年代与秦汉时期相接近的,有《北堂书钞》卷一四六引《抱朴子》说到专门制作“赤盐”的方式:

《抱朴子》云作赤盐法:用寒盐一斤、雨泥一斤,内铁器中,以火烧之,消而成赤盐。(35)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其文截止于“用寒盐一斤”。注:“今案见平津馆本《抱朴子》内《黄白》篇即《御览》八六五引‘斤’下其文甚详。陈俞本已增入。”〔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6页。下文“雨泥一斤,内铁器中,以火烧之,消而成赤盐”,见《太平御览》卷八六五《饮食部二三·盐》。〔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36页。

“铁器”是“作赤盐法”专门的容器,也是专门的工具。“赤盐”之“赤”,或与赤铁矿石的颜色接近,应与硫化铁杂入“盐”粒相关。实现这一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即“以火烧之”。而“雨泥”究竟是怎样的成分,今天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前引段公路《北户录》“红盐”条写道:“恩州有盐场出红盐,色如绛雪。验之即由煎时染成,差可爱也。”《抱朴子》所谓“内铁器中,以火烧之,消而成赤盐”,也可以理解为“煎时染成”。

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盐》说:“《本草》:戎盐,南海青,北海赤。”(36)〔明〕方以智集:《物理小识》,《万有文库》第2集第700种,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79页。指出虽同称“戎盐”,但是“南海”“北海”盐色不同。“红盐”“赤盐”或因加工成色,值得盐史研究者注意。

其实内地盐产也有“赤盐”。如山西解州盐池出盐确有赤色者。前引《北户录》“郭璞《盐池赋》曰‘烂然汉明,晃尔霞赤’”。郭赋又有“紫沦洒炎,红华笼光”句。“炎”或作“焰”。(37)〔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7页。“紫沦洒炎,红华笼光”句下,注:“又云‘于是漫□丹盘,薄搜重床,紫沦洒炎,红华笼光’。王石华校,‘炎’改‘焰’。今案陈俞本脱‘丹盘’三句,‘炎’亦作‘焰’。惟严辑《郭璞集》与旧钞同。”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辨证一》可见关于解州盐池的记述,也说到其产品“卤色正赤”:“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38)〔宋〕沈括撰,刘尚荣校点:《梦溪笔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盐泽”“卤色正赤”,于是被联想为“蚩尤血”,除了颜色因素而外,“赤”与“蚩尤”之“蚩”字音的接近也值得重视。

前引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盐煮于海,惟河东、宁夏有盐池、红盐池,滇、蜀有黑、白盐井。”宁夏的“红盐池”,可能如沈约《宋书》记述,因“虏”所送,为中原人得识。而“高昌”“伽色尼”所产“赤盐”,也丰富了内地有关远方盐产的知识。

五、 天竺国“黄盐”

唐人段公路《北户录》卷二“红盐”条:“按盐有赤盐、紫盐、黑盐、青盐、黄盐。”关于“黄盐”,说到具体的出产地,包括“安西城北涧中”,对其颜色也有文字形容:

黄盐,安西城北涧中有色如芜菁华者。

原注:“郑虔亦述。”(39)〔唐〕段公路纂,〔唐〕崔龟图注:《北户录》,《丛书集成初编》第603册,排印清《十万卷楼丛书》依宋本校刊本,第26页。“郑虔亦述”,《四库全书》本作“郑公亦述”。〔唐〕段公路撰,〔唐〕崔龟图注:《北户录》,《中国风土志丛刊》第62册,影印《四库全书》本,第68页。

《说郛》卷六四上段公路《北户录》“红盐”条也提到黄盐,“恩州有盐场出红盐,色如绛雪。验之即由煎时染成,差可爱也。郑公虔云:琴湖池桃花盐,色如桃花,随月盈缩。在张掖西北。按盐有赤盐、紫盐、黑盐、青盐、黄盐。亦有如虎、如印、如伞、如石,如水精状者。”(40)《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天竺》说“天竺”物产,列举“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而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四“红盐池”条:

《续汉书》:“天竺国产黑盐、黄盐。”(41)〔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说到了“黄盐”。前引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一四《西戎》也写道:“《续汉书》云:‘天竺国产黑盐、黄盐。’”可知东汉人已经有“天竺国”“黄盐”的知识。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二三《饮食类·盐》又记载:

《续汉书》:“天竺国在月氏东南数千里,其国有黑盐、黄盐。和帝时数遣人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42)〔清〕陈元龙:《格致镜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保留了“天竺国”盐产与外交史记录的关系,明确说“天竺国”“黄盐”在东汉“和帝时数遣人贡献”,所谓“后西域反畔乃绝”,指示“黄盐”“贡献”来自“西域”方向,即经过“西域”交通线路进入中土。

六、 身毒有“黑盐”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写道:“(大夏)其东南有身毒国。”张守节《正义》说到这一国度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物产资源,也涉及交通形势:“一名身毒,在月氏东南数千里。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以战。其民弱于月氏。修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瑇瑁、金、银、铁、锡、铅。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43)《史记》,第3164—3166页。所谓“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句,应据《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天竺》:

前引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红盐”条崔龟图注、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四“红盐池”条、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一四《西戎》、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二三《饮食类·盐》等,皆据《续汉书》记载说到“天竺国”“黑盐”。

“黑盐”又写作“乌盐”。《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下·骨咄》记载:“骨咄,或曰珂咄罗,广长皆千里,王治思助建城。多良马、赤豹,有四大盐山,山出乌盐。”

由所谓“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应知“天竺国”与“大秦”间的交通格局。其交通地位,即在东西文化交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也得以明朗。所产“黑盐”,也应看作远方表现出特殊物色的盐产。

中原人对于相关盐产知识的获得,显然由自丝绸之路交通条件形成之后的东西文化交流。

七、 “南海异物”“天竺”“白盐”

异国出盐,也有白色者,即所谓“白盐”。但是这种“白盐”,也有异于通常所见“白盐”的不寻常处。如前引《魏书》《隋书》说高昌国出“白盐”。又《北堂书钞》卷一四六“一车输王”条引《吴时外国传》:

张海洲有湾,湾内常出自然白盐。每岁以一车输王。(44)〔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7页。

同卷“如细石子”条引《吴时外国传》:

张海洲有湾,湾内常出自然白盐,峄峄如细石子。

又“白如水精”条:

又云:天竺国有新陶水,水特甘美。下有石盐,白如水精。(45)〔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6页。《太平御览》卷八六五《饮食部二三·盐》引《吴时外国传》曰:“涨海州有湾,湾中常出自然白盐,峄峄如细石子。天竺国有新陶水,水甘美。下有石盐,白如水精。”注:“《南州异物志》云:‘盐如石英。’”〔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40页。

又同卷“状如石英”条:

《南海异物志》云:天竺国有新陶水,特甘香,有白盐,状如石英。(46)〔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影印光绪十四年南海孔氏刊本,第616页。

大概这些被看作“外国”“异物”的“白盐”,其色泽、晶体结构与中国常见的“白盐”有所不同。所谓“张海”“涨海”及“天竺国”“新陶水”,明确标示出相关知识来自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见闻。有关远方异型异色的“盐”的知识,是丝绸之路史研究应当关注的信息。

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卷二《史部·地理类》“康泰《吴时外国传》条”介绍了《吴时外国传》及其作者:“《梁书·诸夷列传》: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海大海洲上,相去或四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其西与西域诸国接。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所经过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因立记传。《南史·海南诸国列传》同。”又写道:“《太平御览》图书纲目有康泰《扶南土俗传》,又七百八十七云:吴时康泰为中郎,表上扶南土俗。所引凡十二条。又三百五十九引康泰《吴时外国传》,《史记·秦本纪》张守节《正义》引《吴人外国图》,《大宛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康氏外国传》。”“侯志曰:康按《水经》卷一、卷三十六及《御览》屡引康泰《扶南传》,又引康泰《扶南土俗》,《艺文类聚》及《御览》屡引《吴时外国传》。窃意康泰遍历百数十国,必不至专记扶南一方,其大名当是《吴时外国传》,而《扶南传》则其中之一种,《扶南土俗》又《扶南传》之别名也。”姚振宗指出:“按《隋志》有《交州以南外国传》一卷,《两唐志》‘南’作‘来’,并不著撰人,似即此书之残本。据《梁书》《南史》,则康泰及朱应所记,并及西域、天竺土俗。”此外,又有朱应《扶南异物志》一卷,万震《南州异物志》一卷,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一卷,薛珝《异物志》,薛莹《荆扬以南异物志》等著作。(47)〔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民国《适园丛书》本。有关“天竺国”“水土异物”知识的获得,应当与西汉以来南洋航线的交通运行、文化交流有关。

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盐》也说到“天竺”“新陶水”:“《吴录》曰:‘天竺有新陶水石盐如水晶。’”下文又引“金幼孜《北征录》:‘北有盐海,出白盐如水晶。’”(48)〔明〕方以智集:《物理小识》,《万有文库》第2集第700种,第179页。所谓“石盐如水晶”“白盐如水晶”,对于中原人的常识来说,似是不同方向远方盐产的异样特征。

八、 “诸盐各有所宜”

《管子·海王》说:“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49)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46页。又《管子·地数》:“十口之家,十人咶盐。百口之家,百人咶盐。”张佩纶云:“‘咶’,‘舐’俗字,当作‘甛’。《说文》‘甛,美也’,《周礼·盐人》‘饴盐’,注‘饴盐,盐之恬者’,是其证。”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1364—1365页。《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管子》:“十口之家十人舐盐,百口之家百人舐盐。”〔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六五《饮食部二三·盐》,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第3839页。《能改斋漫录》卷五《辨误》“以言餂之”条写道:“《管子·地数》篇:管子曰:‘十口之家,十人咶盐。百口之家,百人咶盐。’此‘咶’字与‘餂’字虽异,其义则一。何者?均以口舌取物而已。”〔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99—100页。王莽曾经在颁布经济政策的诏书中也强调:“夫盐,食肴之将。”(50)《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颜师古注:“将,大也,一说为食肴之将帅。”《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83页。或说“盐,食之急者,虽贵,人不得不须”(51)《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第1460页。。于是有“夫盐,国之大宝也”的说法。(52)《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卫觊传》,中华书局年1959年版,第610页。然而“西方”“殊域”之盐,有的并非食盐。《宋书》卷四六《张劭传附兄子畅传》记载:“魏主又遣送毡及九种盐并胡豉,云:‘此诸盐,各有宜。白盐是魏主所食。黑者疗腹胀气满,刮取六铢,以酒服之。胡盐疗目痛。柔盐不用食,疗马脊创。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不中食。胡豉亦中啖。’”(53)《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8页。《南史》卷三二《张劭传附兄子畅传》:“太武又遣送毡及九种盐并胡豉,云:‘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是魏主所食。黑者疗腹胀气懑,细刮取六铢,以酒服之。胡盐疗目痛。柔盐不用食,疗马脊创。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不中食。胡豉亦中啖。’”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30页。《宋书》卷五九《张畅传》:“焘又送毡各一领,盐各九种,并胡豉:‘凡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是魏主自所食。黑盐治腹胀气懑,细刮取六铢,以酒服之。胡盐治目痛。柔盐不食,治马脊创。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不中食。胡豉亦中啖。黄甘幸彼所丰,可更见分。’”(54)《宋书》,第1602页。其语《魏书》卷五三《李曾传》所载又略有不同:“凡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食盐,主上自食。黑盐治腹胀气满,末之六铢,以酒而服。胡盐治目痛。戎盐治诸疮。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非食盐。”(55)《魏书》,第1170页。《北史》卷三三《李孝伯传》:“孝伯曰:‘有后诏:凡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食盐,主上自所食。黑盐疗腹胀气满,末之六铢,以酒而服。胡盐疗目痛。戎盐疗诸疮。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非食盐。’”第1221页。《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后魏书》曰:“世祖南伐,遗孝伯赐刘义恭等盐各九种,并胡豉。孝伯曰:有后诏:凡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食盐,主上自所食。黑盐治腹胀气满,末之六铢,以酒下。胡盐治目痛。戎盐治诸疮。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非食盐。’”〔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六五《饮食部二三·盐》,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第3839页。

所谓“此诸盐,各有宜”“凡此诸盐,各有所宜”都说不同地方盐产种种,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用食”“并不中食”或说“并非食盐”的作为外用药的盐,很早就已经被发现、被利用,其实例已见于河西地区出土的汉代简牍资料。

居延用盐首先以食用为主。(56)参看王子今:《居延〈盐出入簿〉〈廪盐名籍〉研究:汉塞军人食盐定量问题》,《出土文献》第2辑,中西书局2011年11月版;王子今:《汉代边塞军人食盐定量问题再议》,《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但是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到反映其他用盐方式的信息。例如:

“戎盐”已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

一、 赣戎盐若美盐,盈隋(脽),有(又)以涂(涂)隋(脽)□下及其上,而暴(曝)若(169)

世祖又遣赐义恭、骏等毡各一领,盐各九种,并胡豉。孝伯曰:“有后诏:‘凡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食盐,主上自食;黑盐治腹胀气满,末之六铢,以酒而服;胡盐治目痛;戎盐治诸疮;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四种,并非食盐。’”(59)《魏书》,第1170页。

“主上自食”语值得深思。由“马建叩头言·使使再拜白顷有善盐五升可食……”(E.P.T2:5A)(6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页。简文可以得知,在河西地方,即使食盐也有不同的品级。彭卫据此简文曾经指出:“可知汉代的盐在质量上有等级之分。”(61)彭卫:《秦汉时期的饮食》,《中国饮食史》第六编卷二,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推想戍卒所食用的应非“善盐”,很可能是其中比较粗劣者。(62)根据《周礼·天官冢宰·盐人》记录的制度,“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郑玄注:“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原世界书局缩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75页。人的等级和食盐的等级是对应的。所谓“盐各九种”之下,包括“胡盐治目痛;戎盐治诸疮”。“凡此诸盐”,除“白盐食盐”外,其他盐的主要作用,都“并非食盐”。关于盐的药用,类同“黑盐治腹胀气满”“胡盐治目痛”“戎盐治诸疮”等,在《五十二病方》中,还可以在“伤痉”“婴儿索痉”“【()】”“白处方”“冥(螟)病方”“【人】病马不间(癎)者”题下,看到“(熬)盐以熨”“□□二,盐一,合挠而烝(蒸),以扁(遍)熨”“以盐傅之”“□甘盐□□……”“以盐财和之以傅”“盐隋(脽)炙尻”等例证。(63)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第36、40、49、59、63、64—65页。张显成总结简帛所见药名,“盐”归于矿物类金石部中。除《五十二病方》外,又有《万物》W009、W072例证。(64)张显成:《简帛药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40、442页。所谓“胡盐治母痛”,又有武威医简之例:

盐的特殊用途,比较奇异者,有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盐》“戎盐累卵法”条所记载:“即青盐、紫盐之类,以水化之,涂鸡子,则累之而不堕。”(67)〔明〕方以智集:《物理小识》,《万有文库》第2集第700种,第179页。所谓“青盐、紫盐之类”的饱和溶液“涂鸡子,则累之而不堕”作为一种日常经验始于何时,我们不能知晓。但是人们看到,“鸡子”“累之”易“堕”作为生活常识,很早就作为政治语言借以形容“事势”(68)《三国志》卷四八《吴书·三嗣主传·孙皓》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载皓将败与舅何植书曰:“观此事势,危如累卵。”第1177页。,频繁见于史籍,如《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列传》载范雎语:“秦王之国,危於累卵。”(69)《史记》,第2403页。《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张守节《正义》引《战国策》录吕不韦说秦王后弟阳泉君语:“王之春秋高矣,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70)《史记》,第2507页。《史记》卷一二八《龟策列传》亦可见“国危于累卵”语。(71)《史记》,第3234页。《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上有累卵之危。”(72)《汉书》,第1961页。《汉书》卷五一《邹阳传》:“臣恐长君危于累卵……”(73)颜师古注:“累卵者,言其将而破碎也。”《汉书》,第2354页。《汉书》卷五一《枚乘传》:“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74)《汉书》,第2359页。《后汉书》卷一〇上《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诏曰:‘朕以无德,托母天下,而薄祐不天,早离大忧。延平之际,海内无主,元元厄运,危于累卵。’”(75)《后汉书》,第429页。《后汉书》卷二九《申屠刚传》:“国家微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76)《后汉书》,第1013页。《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居累卵之危,而图太山之安。”(77)《后汉书》,第1633页。《后汉书》卷六一《左雄传》:“民萌之命,危于累卵。”(78)《后汉书》,第2021页。《后汉书》卷六二《陈纪传》:“若欲徙万乘以自安,将有累卵之危,峥嵘之险也。”(79)《后汉书》,第2068页。《后汉书》卷七五《吕布传》:“今与袁术结姻,必受不义之名,将有累卵之危矣。”(80)《后汉书》,第2448页。

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二“红盐”条崔龟图注:“戎盐即《万毕术》‘累卵’是也。”(81)〔唐〕段公路撰,〔唐〕崔龟图注:《北户录》,《中国风土志丛刊》第62册,影印《四库全书》本,第69页。也说“累卵”方式可以早至汉代。《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淮南万毕术》曰:“盐能累卵。”注:“取戎盐涂卵,取他卵置其上,即累也。”(82)〔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八六五《饮食部二三·盐》,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第3840页。《太平御览》卷九二八引《淮南万毕术》有两条涉及“鸡子”即“卵”的文字:

《淮南万毕术》曰:“艾火令鸡子飞。”注: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

“盐之累卵。”注:取盐涂卵,取他卵置上,即累矣。(83)〔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二八《羽族部一五·鸟卵》,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第4126页。

前者体现了对热空气可以帮助物体飞升的早期知识,后者也应当是体现了某种科学原理的实践经验。

“戎盐”医用体现的知识积累与“戎盐累卵法”作为“术”保留的历史记忆,超越了远方盐产多用于满足物质生活消费的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某种精神文明的性质。

当然,所谓用食盐“以水化之,涂鸡子”,或说“取盐涂卵”的做法,亦不排除腌制“鸡子”以防腐坏变质的可能。《齐民要术》卷六《养鹅鸭》:“咸彻则卵浮。”说的就是以盐水腌制禽蛋的方式。石声汉说:“咸彻则卵浮”,说明了“咸蛋的成熟过程”。“淹没在盐水下,或包裹在浓溶液中时,可能由于接触性离子交换,而逐渐增加了对食盐等分子的透过性,到后来,盐可以在卵壳以内累积。”“‘咸彻’即是‘咸透’,咸透之后,卵的比重降低,便在盐水中逐渐向上浮动。”(84)〔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97—599页。这是食盐应用于食品加工的特殊技术,所谓用食盐“以水化之,涂鸡子”者,或许与此有某种关系。

九、 丝路“盐泽”:交通地理、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知识

《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张骞从大将军,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85)《史记》,第2929页。张骞行历远国所获得的见识,中原帝国军事外交方面的进取,均以为重要信息资源。《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列传》:“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86)《史记》,第2995页。《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第3166页。《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说:“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又记载:“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87)《史记》,第3157、3160页。《汉书》卷六一《张骞传》也写道:“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所谓“地形所有”,颜师古注:“土地之形及所生之物也。”(88)“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中华书局标点本作:“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颜师古注标记在“所有”二字后。《汉书》,第2689页。关于“地形所有”方面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信息,是包括盐产资源的:“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关于“盐泽”,司马贞《索隐》:“盐水也。《太康地记》云‘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也。”张守节《正义》:“《汉书》云:‘盐泽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其水皆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山为中国河。’《括地志》云:‘蒲昌海一名泑泽,一名盐泽,亦名辅日海,亦名穿兰,亦名临海,在沙州西南。玉门关在沙州寿昌县西六里。’”(89)《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第3160页。

前引蔡邕《从朔方报羊月书》:“幸得无恙,遂至徙所,自城以西,唯有紫盐也。”由“朔方”“徙所”再言“自城以西”,是丝绸之路西行重要路径。而此外上文说到的有关“五原”和“环庆之墟”,乃至“甘肃”“宁夏”,又远及“北胡”“西戎”“波斯国”“天竺国”“安息国”等各色盐产的记录,应当都基于丝绸之路交通实践与考察收获。这些历史文化记忆的由来,包括古丝路交通行进的亲身体验与行旅见闻。

中原人获得的有关丝绸之路沿线盐产的信息,既是交通地理知识,也是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的知识。丝绸之路的开通,除了提供物资流动、商贸开发、文化交往的交通条件之外,还使得地理信息传递到极远的地方。

较发达的文明可以因交通的进步而得以扩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以及“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除了取决于“生产”“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程度”之外,亦取决于其“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90)[德]卡·马克思、[德]弗·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他们对自己的历史考察工作有这样的判断:“到现在为止,我们主要只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这里,据编者注:“马克思加了边注:‘交往和生产力。’”“交往”列在“生产力”之先,值得我们特别注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交往”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的强调,还见于以下这段话:“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91)[德]卡·马克思、[德]弗·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7—168页。丝绸之路史的研究,对于汉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丝路所联系的相关文化实体的历史进程,意义非常重要。而涉及丝路沿线盐产信息的认识与感知,其实也有特殊的文明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