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中第二人称敬称“您”之浅析

2019-03-15 06:33奥千愉
神州·中旬刊 2019年2期

奥千愉

摘要:“您”作为第二人称敬称是在宋元时期才逐渐形成的,并且在清末民初在北京话中成为了第二人称敬称的主流用词。本文将探究“您”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缘起,并结合对《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和《四世同堂》的语料分析探究其在北京话中的演变,并从“您”这一词藉由进入普通话而被推广到全国这一现象的影响出发,尝试评价普通话推广对于北京话等与普通话差别不显著的方言土语的影响。

关键词:“您”;北京话;第二人称敬称;方言保护

1 引言

“您”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当中最为普遍使用也最为重要的第二人称敬称。一般认为,“您”这一称呼方式起源于北京方言,并随着北京语音被设为普通话的标准语音而进入普通话规范当中,随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于第二人称敬称自带的社会交际与情态属性,“您”这一词汇在其他方言区的普通话日常应用当中逐渐被加入了新的情态涵义,从而使得普通话与北京话当中的“您”的涵义出现了微妙的偏差。本文将从“您”这一词汇的起源学说入手,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随着普通话推广而产生的涵义偏差,并尝试从这种偏差当中窥见普通话推广对于与普通话相近的方言的特殊影响。

2“您”作为第二人称敬称使用的起源

汉语自古以用名字或第二人称代词直接称呼对方为不尊敬的行为,同时也具备一套十分完善的敬稱系统,对于对方不同的身份、彼此不同的关系,会有相应不同的敬称,这也使得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第二人称敬称的出现显得姗姗来迟。一般认为,汉语中的通用第二人称敬称出现不晚于元朝,而关于“您”成为固定的第二人称敬称的原因,则有以下两类主流的学说。

2.1 合音说

合音说认为,“您”这一词是由两个字习惯性连用进而合为一音而来。高明凯先生在《汉语语法论》中较早地提出,“您”字最早是来源于“你们”的合音[1]。对于这一关于“您”的起源的观点,吕叔湘先生也基本赞同。不过,“您”这一字词的起源并不等同于它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起源。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您在宋元史料里并不表示尊称,而是表示‘你们”[2]。对于这一点,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当中也表示了赞同[3]。

而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您”,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则认为其另有起源,不是来自于“你们”的合音,而是来自于“你老”的合音。“你老人家”原本在汉语当中就具备尊敬涵义,在语言称谓发展过程中简化为“你老”。吕叔湘先生进一步认为,“老”这一词的发音当中的元音又在演变当中脱落,最后留下的就是以前鼻音收尾的第二人称敬称“您”。也即,宋元时期作为第二人称复数的“您”与之后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您”有着不同的来源,随着前者用法的逐渐消亡,后者逐渐占据了这一发音与写法。

2.2 复数人称获得表敬功能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复数人称的“您”和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您”属于同源,后者是前者不断发展的产物,也即,最开始由“你们”、“你每”合音而成、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您”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表示敬称的功能,并且逐渐脱离了复数人称的本意,固定充当第二人称的敬称。

这种观点有两个重要的旁证。一个是并未被纳入普通话体系的“怹”,这一词汇仍然活跃在目前的北方方言中:北京话中,“怹”作为第三人称的敬称使用,而在东北话中,“怹”则作为第三人称复数,在部分用法中出现。在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方言中,人称的复数与人称的敬称用法并行,这增加了二者之间可见的相关性。而“怹”与“您”在演变过程中的两种涵义又是丝丝入扣地对应着的,故而“怹”的二义并行也从侧面增强了“您”的复数涵义与敬称用法之间的内在关联。

另外,敬称用法与人称复数之间的关联,也是在多门语言当中都有所提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现代英语当中的“you”,既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也表示第二人称复数。但其实,“you”在表示单数第二人称时,本就是带有敬称涵义的,随着敬称的泛化,取代了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you”才会被更多地理解为“你”。这就是说,在英语当中,表示第二人称复数的词与表示第二人称敬称的词也是相同的。这种复数人称与敬称密切相关的现象,在法语、俄语、德语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着或多或少的体现。

笔者认为,无论从汉语内部的方言现状与不同方言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角度看,还是从多门不同语言的共同点出发,第二、三人称的复数与第二、三人称的敬称之间的关系都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故而,笔者更倾向于支持复数人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表敬功能的观点,也即表示尊称的“您”是表示“你们”的“您”自然演变而来的结果。

3 从三部小说用语中看“您”的发展

要想具体而直观地探知“您”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小说入手分析。作者在创作小说、塑造角色、描绘角色对话的过程中,会较为真实地记录当时当地的口语情况,因此这些作品也可以作为我们探查第二人称敬称的发展轨迹的窗口。

3.1《红楼梦》——清中期,南京、北京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比较忠实地反应了当时社会人们的言语习惯,尤其是在不同身份关系之间的用语情况,因而也成为了研究清中期语言使用情况的重要语料来源。

《红楼梦》现存的前八十回共计60万字左右,但这60万字中的人物对话里,并无一例“您”字出现,而“您”唯一出现的地方,是在第六十三回里芳官的一段《赏花时》之中,并且是作为对“吕洞宾”的第二人称敬称被使用的:

“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4]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红楼梦》的创作之时,作者对“您”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用法是知晓的,但是出于作者本人的语言背景和创作习惯,这一用法并未成为书中的主流。而书中最为多见的带有敬称意义的第二人称代词则是“你老”,在书中出现了24次,不过这24次“你老”基本上都是说话人对年龄明显大于自己的对象使用的,并未体现出普遍化的第二人称敬称的倾向。

3.2《儿女英雄传》——清晚期,北京

《儿女英雄传》创作于清代中晚期,年代上稍晚于《红楼梦》,与《红楼梦》一样,都描绘了大量的社会风貌与人物形象、会话,并且对于当时北京口语的运用十分熟练,对其后基于北京地方语言文化而创作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现存的四十回当中,带有敬称意味的第二人称还是以“你老”居多,共计76处,除此之外,本书中还偶见3处用“你那”来敬称对方的对话[5]。

3.3《四世同堂》——近现代,北京

到了近现代文学当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到“您”作为第二人称敬称在北京话中显著地发展起来了。《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的,以抗战时期的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为描绘对象的长篇小说。在《四世同堂》中,“您”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地位十分突出,全文共79处出现了作为第二人称敬称而使用的“您”,并且这种用法与对话双方之间的年龄差别并无显著相关。相比之下,在《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的主流第二人称敬称“您老”,在《四世同堂》中则出现了萎缩,仅有7处用例[6]。从时间推演的角度看,这意味着最早从清末时期开始,“您”在北京话中逐渐发展为第二人称敬称的主流,最晚到20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期间,这一过程已经基本完成。

4 从“您”的涵义演变看普通话推广过程中的方言保护问题

作为第二人称敬称的“您”,除了本身的涵义之外,还附带了更多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的属性,而这就使得在普通话推广与当地方言习惯之间的矛盾在“您”这一敬称的使用上显得格外明显与突出。而且,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与普通话规范差别较大的方言上,对于作为普通话语音标准的北京话来说,同类的问题也会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

4.1 第二人称敬称“您”在推广过程中的应用情境转变

随着“您”作为普通话当中标准的第二人称敬称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这一词汇不可避免地进入到其他方言区的日常交际用语当中。而这些区域所讲的方言,有一些其实并不存在明确的、一般化的第二人称敬称。对于这样的方言区来说,“您”随着普通话的进入,输入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表示尊敬的称呼,更是一种一般化的第二人称敬称的存在本身。由于本地方言当中并不存在与“您”的用法直接对应的词汇,人们在如何理解“您”的涵义与把握其应用情境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混淆。例如,“您”通过普通话被推广,而普通话更倾向于在正式场合、陌生人场合使用,从而形成了“您”只用来敬称更加疏离的人,而少用于敬称亲密的人(如家中长辈)的状况,这就使得在推广过程中,“您”这一词表达“陌生”、“疏离”的色彩被放大了。

在普通话被大力推广、大部分地区普通话与当地方言在不同场合驳杂混用的情况下,这些涵义与用法的混淆,一方面会在一些具体的沟通情境中造成情感态度传递中的误解,另一方面这种误解也在不断影响着人们在使用“您”时真实表达的情感态度。因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实际应用当中,“您”作为敬称的用法仍在,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表达“正式”、“疏离”乃至“讥讽”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而“您”能够表达的情感态度的复杂性,也给人们日常会话当中选择合适的第二人称用词增加了一些困难。

4.2“您”的应用情境演变对北京话的影响

“您”这一敬称从北京话进入普通话,再经由普通话的推广而产生了应用情境的微妙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于北京话自身也施加着影响。虽然“您”在北京话和普通话中的基本意义是保持一致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一敬称在普通话中能够传递的情感态度、得以应用的情境,与在北京话中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这就使得同样一个“您”,在北京话当中能够传递的情感态度、与在普通话使用者用之以传递的情感态度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会让北京话使用者与其他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普通话沟通时,也会面临着用词得体、情感态度准确传递等方面的困难。上文提到,“您”在被推广的过程中,表“疏离”的色彩有所加重。若用“您”來敬称不说北京话的一方,就可能无意中营造出距离感;反之,若为表亲切而在称呼尊长时回避了“您”,也很容易造成对说北京话的一方的冒犯。“您”这一词汇的使用情境的不一致,会给交流当中第二人称称呼的恰当选择带来一定的难度。

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更为强势的普通话的影响下,北京话中“您”这一词汇原有的应用情境和传递情感也在渐渐地向普通话的方向转变。然而,这种转变却因为北京话与普通话的高度相似性而被掩盖住了。在讨论普通话推广对于各地方言的影响时,人们更容易注意到的往往是那些与普通话区别较大的方言。但是,北京话这种与普通话高度近似的方言也同样在普通话推广的影响之下,而且,恰恰是由于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区别相对不明显,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的混淆才会尤其隐蔽而严重。

在普通话推广面前,与其差别较大的方言在存续方面的困难往往是外在的,例如经济发展与人口迁徙,所以应对这些困难的策略也是明显的。而普通话对于北京话的影响则更多是潜移默化的:北京话与普通话的高度相似性,会使得北京话在传承的过程中更容易被普通话所影响,使得在年轻一代人当中,北京话原有的独特之处消失得十分迅速。所以,北京话在保留自己的传统和本色上遇到的问题是更加内化的,而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也就更加难以找寻。

同时,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人口与文化交流的中心,本身就是语言文化交汇和彼此影响的活跃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话以及北京话所承载的北京本土文化事实上也在文化融合的潮流当中面临着自身独特性丧失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同类威胁来说,甚至可能更加严重。而“您”这一词汇在推广与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在北京话与普通话之间的微妙差别,以及北京话在这一点上向普通话的靠拢,就是这种威胁的一个缩影和典型。这也提醒我们,在坚持推广普通话的原则下,保护各地方言与地方文化的事业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与普通话、现代文化差别显著的方言和乡土文化,也要对那些与普通话、现代文化差别不显著的方言和乡土文化加以同样的重视。虽然后者与普通话、现代文化的差距较小,但这并不会否定它们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同时,这种较小的差距反而会使得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处于比前者更危险、更劣势的境地,因此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明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文康.儿女英雄传[M].济南:齐鲁书社,2008.

[6]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