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南方建筑与北方建筑的地域性差异

2019-03-15 06:33王心一
神州·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合院建筑风格窑洞

王心一

摘要:由于中国各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情况不同,建筑类型也有所差别。为揭示中国古代南北两方的建筑风格差异,本文首先跟据不同地域的建筑形式概括了南方建筑与北方建筑风格的特点,然后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历史变迁、文化差异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揭示出现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南方建筑;北方建筑;建筑风格;地域性差异

1 引言

中国地域广阔,纵跨三个气候带,山区平原交错,生产生活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南北两方的建筑风格自古以来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在不同的环境中,建筑有不同的风格,这既是南北地域性差异的体现,也是不同地域的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的反映。本文首先介绍中国古代南方建筑与北方建筑的特点,然后对两种建筑风格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历史变迁、文化差异等方面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

2 中国古代南方建筑特点

最初,南方建筑起源于“木”,原始居住方式是“巢居”,人们在树上借用大树的枝干来搭建房屋,后来发展为栏杆式建筑,最后再由栏杆式建筑落到地面上。我们认同的南方地区,主要是指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区域,本文中将南方主要分为江南地区、岭南地区与西南地区。

2.1 江南地区

江南北起长江,南至浙江与福建交界处,西自皖南,东达东海之滨。江南建筑特点是白墙,灰瓦,砖石木构。从建筑布局来看,江南民居多采用天井式形制,宅院呈狭长式的对称布局。苏州民居作为江南一带民居的代表,其宅院由前巷直抵后巷,坐北朝南,依次布置门厅、轿厅、大厅、女厅[1]。中间的天井小而窄,这样處理既可以阻挡长时间光照,又利于通风排水,与当地气候相适应。而苏州的园林多采用自由式布局。从建筑的结构来看,南方大多结构是穿斗式,主要特点是用料省,柱子排列紧密,结构整体性较强,利于抗风抗震。从建筑材料来看,南方多用木、砖、石混合结构。南方多水多雨,空气潮湿,如在一些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中,房屋临水而建,所谓“人家尽枕河”,所以防潮排水是首要的,在近水的地方多使用砖石来修筑台基,房屋则用砖石与木结构混合建造。从建筑的外观造型来看,南方建筑大都小巧精致,形式多样。从屋顶来说,江南房屋的屋顶檐口翘得很高,如攒尖顶,屋顶上的装饰雕刻形式多样,显得灵动活泼,在功能方面,这也与当地多雨的气候相适应,易于排水。由于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建筑密集,失火后火势容易蔓延,故封火墙显得尤为重要。封火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造型丰富。江南园林中,亭、榭、轩、舫是其常见的建筑,常作为风景点缀,也供人休息,这些建筑虽小,但艺术性很高。从建筑的装饰艺术来看,江南地区装饰多轻巧细致,雕花梁架、楹联字画、木雕石刻形式多样,精致灵动。

2.2 岭南地区

岭南是指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了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省部分地区,北依南岭,南靠南海[2]。岭南地区属于东南亚季风气候,常年湿热,多光照,多雨水,且9月台风猛烈,所以岭南建筑主要需做到通风隔热且坚固。从建筑布局来看,岭南建筑多为竹筒屋(图1)或三院两廊式的三合院,建筑沿中轴线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高耸的外墙起到了遮阳的作用。从建筑材料来看,多为砖石结构,既达到了承重坚固的特点,也利于散热多阴凉。从建筑外观来看,岭南由于地处沿海地区,华侨众多,对外较为开放,因此建筑风格复杂多样,并带有不少西洋建筑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岭南民族众多,外来人口入迁较多,造成了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如客家土楼正是为了自我防卫的需求而建成的。在建筑装饰艺术上,岭南建筑具有极高的成就,普通建筑其栏杆上瓜果花鸟的石雕和镂雕,佛山祖庙的木雕,广州汉墓出土的牌坊、亭子都展现出岭南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魅力。

2.3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东临中南地区,北依西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少数民族众多。西南地区最主要的特色建筑是干阑式建筑,也就是常说的吊脚楼(图2)。由于地理气候潮湿多雨炎热,并且地形多山地少平原,人们为了通风防潮防兽而采用下部用木柱或竹柱架空的住宅形式,楼下架空,可养牲畜和囤积杂用,楼上供人居住,屋内陈设简陋。干阑式建筑多为少数民族民居,规模不大,无院落。

3 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特点

最初,北方建筑起源于“土”,原始的居住方式是“穴居”,由“穴居”发展为“半穴居”,最后由“半穴居”发展为完全的地面建筑,仿佛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指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地区。根据北方的建筑特点,再加上社会历史因素,本文中将北方地区建筑主要分为窑洞以及合院式建筑。

3.1 窑洞

在黄土高原上,窑洞建筑是最古老的建筑类型,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到现在都还有人居住(图3)。窑洞,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将房屋建在山洞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共生。从建筑布局来看,在黄土最多最厚的地方,也就是窑洞最密集的地方,鳞次栉比,形成独具一格的北方特色。从建筑的外观来看,传统的窑洞是圆拱形的,虽然很朴素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3]。建筑材料不言而喻,就是黄土,这极力体现了古代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点。在使用方面,窑洞在洞口上半部分开窗,冬日里可以使阳光极大程度上地照进屋内,以缓解寒冷,北方气候全年干燥,冬天寒冷,夏天干燥,而窑洞内却冬暖夏凉。从建筑装饰来看,窑洞内部的装饰体现出粗犷热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仅使人领略到极具原始风貌的乡土文化特色,更带有崇尚自然的窑洞律筑文化美感[4]。

3.2 合院式建筑

合院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常见的建筑形式,这种院落一般为正方形,根据四周回环布置的建筑物多数可分为四合院(图4),三合院,两合院甚至一合院[5],分布范围大致以淮河、河南、汉中、甘青为界限,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山西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从布局来看,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对称性很高,在中轴线上的都是合院的主要建筑。从外观来看,合院式建筑“外雄内秀”,屋顶平缓厚重,墙体较厚,体现了北方建筑的雄浑厚重的特点,这也与北方的大陆性温带气候有关,冬夏气候差别明显,冬季寒冷需保暖,夏季雨水较少。在装饰艺术方面,合院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布局组合、影壁墙、垂花门几方面,用北京四合院来举例,全院的内外院用垂花门来隔挡,人们常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垂花门是指门上檐柱不落地,而是悬于中柱穿枋上,柱上刻有花瓣莲叶等华丽的木雕,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6]。影壁墙的主要功能是遮挡视线,常设在门外的柱子上,影壁墙多为砖雕、木雕雕刻出来,镂刻形式多样,与大门相互映衬。北京四合院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形成,其中许多尺寸、高矮、装饰、朝向都体现了等级区分和尊卑差异,这反映出古代的建筑的形式也受到了时代背景和文化观念的影响。

4 南北建筑差异性分析

4.1 地理环境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例如高山峻岭、广阔平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原等。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南方的东南亚季风气候差别迥异,各地的日照时长、降雨量、风速等成为建筑样式的重要因素,人们因地制宜,对房屋做出相适应的调整,以应对不同气候条件,从而使房屋更适合居住。北方寒冷干燥,风沙大,建筑的保温隔热功能必不可少,墙壁建得厚重,窗户较少,不注重通风。南方湿热多雨,建筑要做到防潮、防水、防虫蛇、排水、通风遮阴。

4.2 建筑材料差异

南方多木多砖石,北方多土,在古代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因材致用,充分诠释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含义。北方地区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黄土,建造夯土墙、土坯墙、土坯拱等。福建贵州等地多产石材,因此这些地方墙体等多用石材。南方大量产竹,因此编竹墙、竹材屋架在南方多见,这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现有材料的实例。

4.3 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曾有过多次经济重心南移,受自然灾害、匈奴骚扰、战争多发等影响,大量人口迁徙,其中闻名的客家土楼就是这样形成的。此外,明清时期的华侨回归也给东南沿海地区的建筑风格造成一定的影响。

4.4 南北文化差异

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和以南方长江流域为代表的荆楚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粗犷豪放,有着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精神,南方人温婉细腻,有着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精神[7]。在建筑上,这也与南北的木与土有很大联系。南方的屋顶曲线张扬上翘,装饰艺术形态多样,北方的屋顶曲线平和厚重,装饰艺术朴实庄重。

5 结论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地形地貌、自然環境、地域文化均不相同。本文以中国古代的南方建筑与北方建筑为研究对象,分别概括了两种建筑类型的风格特点,并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然后从环境、材料、历史、文化等方面比较了两种建筑风格的差异。

参考文献:

[1]马立,上官永吉.传统低技建造的生态手法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2):13-16.

[2])蔡雄财,袁富贵,王瑞祥,李子琦.岭南古建筑文化初探[J].工程技术研究,2017(10):235-236..

[3]陈涛,朱新荣.浅谈建筑空间的气候适宜性设计[J].建筑节能,2009,37(2):41-43.

[4]郭晨园.陕北窑洞建筑装饰纹样的地区特点[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2(02):162-164.

[5]夏再璋.高层住宅庭院空间开敞性研究[D].硕士.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6.

[6]王晓阳.杭州与北京传统民居用色之比较[D].硕士.青岛:青岛大学,2005.

[7]王生铁.荆楚文化放谈[J].世纪行,2011(12):14-24.

猜你喜欢
合院建筑风格窑洞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浅谈地产行业的中式院落住宅
张铭:向全球传递家乡文化融合中外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中“合而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
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多角度分析
中式建筑风格设计中传统窗花的应用研究
继承传统民居文脉 开拓现代住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