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亲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019-03-15 09:16舒坦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父母

舒坦

【摘 要】 目前学前儿童亲职教育现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家长学校的管理失当、学校亲职教育不完善、亲职教育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家长对亲职教育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对亲职教育的态度不重视。究其原因,涉及各个层次的不同领域,原因之一是亲职教育立法困难重重,立法内容、执法主体也难以明确;原因之二是我国亲职教育还尚未自成体系;原因之三是大众对亲职教育的价值没有深刻认识。

【关键词】 父母;亲职教育;家长学校

亲职教育是指对父母实施的教育,旨在使父母的教育观念改变或加强,并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陈鹤琴先生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得容易了”。本研究透过学前儿童亲职教育的现状,剖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为抽样地,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的范围涵盖整个顺庆区的街道社区、镇、乡不同等级的幼儿园,总共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回收427份,有效问卷393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

一、学前儿童亲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学校和幼儿园亲职教育的管理不足

(1)家长学校的管理失当。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南充市目前已建成家长学校2000余所,已经培训家长近20万人次,并于2016年8月被正视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家长学校建设实验基地。而在南充市的众多家长学校中,单独成立的家长学校极其少,仅有的家长学校也依附于学校而成立。亲职教育活动开展的对象是家长,亲职教育活动和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必然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如何合理解决,是学校亲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笔者走访6所顺庆区的幼儿园,发现并未有哪所幼儿园能呈现出完整的亲职教育活动规划或课程设置。目前幼儿园中开展的亲职教育活动多属于“嵌入式”活动,比如将亲职教育的相关知识融合进偶尔展开的家长开放日中。此外,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上,还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上,农村学前儿童亲职教育都比城市相差甚远,且不同等级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

(2)幼儿园亲职教育也是薄弱环节。《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应当向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对于亲职教育理念的推广,学校应当尽全力担此重任,学前儿童家长的亲职教育的推广,幼儿园则为主力军。然而,据调查显示,[1]有25.95%的家长明确表示并未在幼儿园参加过有关亲职教育的活动,有23.66%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幼儿园有没有举办过此类活动。

幼儿园里没有专人来管理和组织亲职教育,也没有专门的亲职教育教师,学校亲职教育活动往往很零散,通过每学期一两次的家长会时间和固定时间的家长开放日,向家长们传达亲职教育的思想,内容单薄,形式单一。

2、亲职教育活动形式单一且宣传力度不够

(1)亲职教育形式太单一。亲职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家长们能够获得亲职教育途径就变少。74.05%的家长希望能参加亲子互动游戏,70.99%的家长希望能够有机会和专家、教师一对一的面谈或指导,62.60%的家长希望能有家长经验交流会或是主题沙龙,45.04%的家长希望能通过网络平台授课或互动。只有少部分家长选择参加系统的教育培训课程和看教育书籍自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目前的家长学校和其他亲职教育机构的出勤率低,是因为亲职教育的形式没有引起广大家长的兴趣。目前我国亲职教育主要以书籍和讲座的方式传播,在所调查的南充市顺庆区,社区亲职教育只有讲座一种活动形式,学校亲职教育形式多样一些,包括讲座、会谈、家长会、家访等。

(2)亲职教育宣传不到位。亲职教育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有高达70.23%的家长明确表示并未在社区参加过有关亲职教育的活动,有22.90%的家长表示不清楚社区有没有举办过此类活动。在仅有的6.87%参加过亲职教育活动的家长中,只有17位家长(被调查者总共393人)表示在家长学校听过讲座。家长学校数量众多,而参与过家长学校的课程或其他活动的家长只是极少数,家长学校作为社区亲职教育的主要载体,并未完全发挥作用,覆盖人群太窄,宣传不到位。在走访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农村地区家长对“亲职教育”和“家长学校”等词语感到非常陌生,使我们的访谈很难继续下去。

3、亲职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1)亲职教育教师不具备专业素养。目前我国还并没有亲职教育专业人员,各大学、师范、学院、师专,还没有设有亲职教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国内从事亲职教育研究的学者多是教育学类的专家或教授,他们有自己擅长的本职专业,将亲职教育作为自己的专门课题来研究的专家或其他学者少之又少。社区亲职教育聘请的教师一般是教育局领导、家庭教育专家、高校教育学的学者、早教机构的辅导员或是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这些教师从各自的领域出发,也许对亲职教育见解深刻,但他们不是家长学校的固定教师,还要兼顾自己的本职工作,可能会捉襟见肘。

幼儿园亲职教育的传授者一般就是本园区的领导和教师,他们的优点是虽然理论知识储备不如专家学者丰富,但实践出真知,学前教育工作者与学前儿童家长更能有教育理念上的共鸣。同时,他们的缺点也是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往往只挑自己最熟悉的内容来讲,或是基本围绕孩子的问题家长该如何解决,忽视了家长自身理论成长和思想觉悟提升的重要性。

(2)从事亲职教育的工作者缺乏固定可靠的保障。从目前的走访情况看,从事亲职教育相关工作的教师并没有像其他基礎教育教师一样,享有同等的政治地位、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更没有作为亲职教育教师享有其基础工资、社会保障等待遇与专业权利。

兴趣、薪资待遇和专业发展前景是一个工作是否吸引人才的三大重要标准,大多数家长学校依附普通学校而成立,这些家长学校中的亲职教育教师的本职工作都不是亲职教育,而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或是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还偶尔受聘于其他亲职教育机构,领取所谓的兼职薪酬。

4、家长对亲职教育态度不重视且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1)对亲职教育的态度不重视。有96.18%的家长同意“父母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和练习来熟练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这一说法,但却只有58.02%的家长表示如果社区和学校举行亲职教育的活动他们肯定会去,很多受访家长都表示工作忙没时间。在笔者调查的393个家庭中,有20.35%的家长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有7.63%是留守儿童家庭。做家长的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却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说明家长对亲职教育的态度不够重视。

(2)亲职教育的知识储备不足。家长普遍对亲职教育感到陌生,在教养孩子时,主要依赖孩子的(外)祖父母或亲戚朋友,靠口耳相传获得做父母的经验。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冲击,父母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76.34%的家长表示,他们从电视和网络中获得新潮的教育理念,学习明星父母教养孩子的方法。然而,家长在使用祖辈和明星的育儿经验时,可能会忽视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家长使用别人的育儿经验时,如若不能辩证对待,反而会降低家长的教育水平,更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还有一部分家长盲目追随早教机构,目前我国的早教机构多属于民办类,监督力度不够,机构的水准良莠不齐,由于家长自身对亲职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对早教机构介绍的育儿方法和教育理念也不能理性对待。

二、学前儿童亲职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亲职教育立法困难

(1)家庭教育立法困难、落实不到位,使亲职教育难以得到法律保障。目前我国还无有关亲职教育的政策法规,教育部的专家学者们在讨论亲职教育时,也往往是将亲职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在研究。教育部讨论亲职教育最早的文件是2013年发布的《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2013·学术前沿论坛”专家观点摘登》,当时,最高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郃中林同志明确提出制定家庭教育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家长对孩子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特别规定了国家机关、相关组织、单位应当向未成年人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提供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家长或其他监护人也应当为了履行抚育的职责,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教育法》中也规定了教师应当向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然而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地区并未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法律义务沦为一句空口号。

在亲职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目前只有重庆市有关于家庭教育或是亲职教育的相关法规,2016年9月1日,《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其他省市区在这一块属于空白区域。

(2)亲职教育立法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难以推行。亲职教育立法之所以困难,首要原因是我国漫长封建社会下封建思想的荼毒,家庭被认为是非常私密的空间,古话有“清官难断家务事”和“家丑不可外扬”等,别人不应该插手其中。儿童被视为家庭中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人格,家长们的法律意识薄弱,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到家庭教育和亲职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在规定家长对儿童必须尽到教养义务,但受“法不入门”的传统观念影响,法律的强制作用表现在家庭中已被削弱得非常微弱。

亲职教育立法的第二重困难是立法内容、执法主体的不明确。[2]近5年,已有200多位人大代表就家庭教育立法提出过议案,亲职教育立法呼之欲出。但亲职教育立法到底要“立”什么,又是群众讨论的焦点。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监控,担心被问责;亲职教育法案如果成形,谁来做执法部门,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参考目前地方家庭教育条例的执行方案可以知道,已经在试行的家庭教育条例,是由地方妇联牵头,教育部起配合作用。从执行效果来看,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牵头作用,亲职教育法很难起到强制性作用。

亲职教育立法的第三重困难是缺乏亲职教育经费。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3]其中有一项为国家教育经费应当向基础教育倾斜,可是倾斜到的基础教育,主要是普通小学和普通中学(初中)。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可以看出,国家财政目前主要的支持对象是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4]学前教育事业的经费都捉襟见肘,更别说学前儿童亲职教育的经费问题了。

2、亲职教育自身未成体系

学前儿童亲职教育还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原因之一是起步太晚,亲职教育在20世纪末才传入我国台湾和香港。在21世纪初,内地学者才开始研究亲职教育,曲阜师范大学刘伟教授在2004年曾发表论文《论“家长”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家长终身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讨论热潮。在CNKI上查看“亲职教育”文献的指数分析,从2010年以后有关“亲职教育”的文献就明显多了起来,从2015年以后“亲职教育”的发文量才保持在20篇以上。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西部地区本就不是教育热点的弄潮儿,亲职教育的发展更是稍显滞后,这是西部地区学前儿童亲职教育还未形成科学体系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民办早教机构的冲击,眼花缭乱的亲子课程,形形色色的育儿理念,部分家长盲目跟风,时下非常流行的美国HIPPY家庭指导计划、父母效能训练、母亲沙龙等,都被早教机构吸纳其中,以作宣传噱头。良莠不齐的早教机构,讓受益过的家长继续追随,而忽视掉了我们自己办的亲职教育;让没受益的家长止步于此,失去对亲职教育机构的信息。

原因之三是我国亲职教育的内部课程也混沌分散。一种成熟的亲职教育模式,需要在教育子女、养护子女,并在这个教养的过程中与子女愉快沟通,疏导和解决个中问题等方面为父母作出科学的解释并给予最优的指导意见。如美国的“父母效能训练”课程,就是一种旨在帮助父母与子女建立有效沟通的一种亲职教育课程模式。

3、家长对亲职教育的忽视

(1)家长对亲职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据调查问卷显示,仅有58.02%的家长表示如果社区或学校开展亲职教育相关活动的话肯定会去参加,38.17%的家长表示不一定会去参加,要看具体情况,另有3.82%的家长明确表示不会去。这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对亲职教育持怀疑态度。社区亲职教育和学校亲职教育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其原因之一是家长学校自身办学形式存在不足。社区家长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亲职教育的课程零散,很少有成体系的理论框架,也少有专门讲授亲职教育的书籍。教师在家长学校的讲座上,受到思维的局限,很可能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亲职教育的办学形式单一,在调查亲职教育机构中,笔者了解到规划上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然而由于许多活动现实操作难度大,被迫取消。专题讲座成为了家长学校的主要方式,这种以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又是广大家长很难接受的,致使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出勤率低。

原因之二是家长对家长学校的办学价值没有深刻认识。虽然有96.18%的家长非常愿意主动学习怎样成为更优秀的父母,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僵化思维的影响,家长还没完全意识到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在访谈中有家长表示:“我喜欢在家里悄悄学习,去专门的地方上课太小题大做了,抹不开面子。”社会各界对家长学校的认识不到位,也是亲职教育发展路上的重大阻碍。

(2)家长对自身家长角色的定位不准。首先,一些家长把孩子作为家庭的附属品,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拥有者和领导者,对孩子只要照顾好饮食起居就可以。然而儿童也有独立的人格,需要身体和心理的协调发展。很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失去了陪伴孩子的宝贵时间,同时又因补偿心理而溺爱孩子,造成孩子的身心伤害。许多家长还将自己单纯定位为“养育者”,将“教育”的义务全权托给学校的教师。

原因之二是中国传统理念里“家庭”是很隐私的部分,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许多家长认为如果再去学习如何做父母,就等同于承认自己是不合格的父母。也有很多家长不愿意跟指导人员互动,也不愿意接受亲职教育义工的家访,就是担心自己家的隐私被暴露。另外,还有部分家长虽然对“学习型家长”这一理念表示同意,但难以跨出主动学习的那一步,原因为工作繁忙或是放不下面子。

【参考文献】

[1] 赵刚.家长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许璐颖,周念丽.学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6(03)57-66.

[3] 李彦熙.西部地区亲职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重庆师范大学,2016.

[4] 张贵良.父母教育的新观念[J].教育科学研究,1998(2)15-18.

【作者简介】

舒 坦(1993—)女,四川岳池人,学前教育学硕士,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家庭教育.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父母
引育人理念,助和谐发展
家长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和思考
家长学校要有名更要有实
学前教育专业“家长学校”有效教管模式的探究
影响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原因研究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浅析对家长学校课程设置的研究
莫让“家长学校”成为“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