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生
【摘 要】
本文针对现阶段大部分家长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重视分数而轻视习惯养成的现状,以科研试验的方式在全县中学范围内开展家庭美德教育,以各中学进行的家长学校为载体,从家长做起,从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课程设置入手,把家长学校当成一所真正的学校来办,提高家长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关键词】 家长学校 课程设置 美德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1、科技信息时代对初中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中共中央早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未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最近几年,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也一度出现了误区和盲区,因此,德育工作者也应针对这一时代课题,将传统美德教育创新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2、道德教育的深化从家庭美德教育开始的必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初级的社会群体,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起点。孩提时代,孩子们会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但是,进入十三四岁以后就开始和父母有分歧,与父母争辩,甚至驳斥父母。他们会觉得父母“保守”、“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再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听话,有的还管父母叫“老头子”、“老太太”。而做父母的面对这种状况时,只会唉声叹气。我县课题组在全县20所中学范围内按照城川山的构成,抽调200名初中生针对与父母相处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抽样调查的200名初中生与父母相处的关系是基本是:他们有了心里话不向父母讲,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从未给父母送过礼物,还有一部分同学甚至顶撞,埋怨父母等等。可见,有些中学生不关心父母,只知道从父母处索取,不知奉献,他们与父母相处的关系中出现了偏颇,当然这种结果也有父母的责任,也和当前的家庭教育有关,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
(1)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2)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
(3)重“鱼”轻“渔”的培养方式;(4)重说教轻示范的体验方式;
(5)重他律轻自律的行为养成方式。
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孩子的成长,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就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问题,学校在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大力倡导家庭美德教育,提醒家长在家庭中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用家长的行动来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我们首先从家长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家长做好家教工作导好航、领好路。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假说:
1、实验对象:全县抽样调研200名初中学生。
2、实验假说:我县在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化研究中,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以德育活动为依托,以写孝心日记为手段,结合“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文明素养”主题教育活动,既重视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更重视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家长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始终坚持:“家长学校大家办,办好学校为大家”的原则,广泛发动社区人员参与家长学校建设,壮大育人队伍,形成学校、家庭、社区更加紧密联系的和谐育人环境。
三、实验过程:
(一)把家长学校当成一所学校来办,认真研究课程设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不少学校也存在着重成绩轻道德品质养成的倾向,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只停留在开家长会、打电话或请家长来校的方式,联系的内容也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怎样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真正在家长学校中学到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在我县的常规管理中,直接将家长学校建设列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由德育干部、班主任和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设计符合本地区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的课程,让学生和家长在学校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倡导家庭美德,先从家长抓起: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看清一个问题,那就是谁也无法把人的全部教育任务承担起来,于是大教育观应运而生。教育改革使学校突破了封闭式的学校“小天地”办学模式,建立并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沟通,相互结合的教育网络,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长学校开学初,我们对200名家长做了调查,发现本地区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而且存在着普遍共性,因为我县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学生70%是农户,这就说明他们的家长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低,家长只重视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有的甚至将溺爱当作是爱孩子的体现,至于孩子心理是否健康、积极、乐观、和别人相处的关系如何,在集体中充当什么角色,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至于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如何就更是不得而知了!所以,要倡导家庭美德就必须先从家长做起。
因此家长学校的第一课,我们就先选出家长委员会,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自编符合学生家长实际的教材,为家长所关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解析、导航。并时刻提醒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表率。这样,家长们开始真正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并准备与自己的孩子共同学习,建立朋友关系,实现有效沟通,消除“代沟”的隔阂,并以自身的美德唤醒孩子对家庭美德的向往和呼唤,从而形成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层动互动体系。
(三)倡导家庭美德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孝道教育:
“百善孝为先”这是古人的行事准则,于今看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么,别人又怎能从他那里得到关心和帮助呢?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辈都不愿孝敬,那么又怎能指望他去关心别人,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呢?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庭都不尽一点儿责任心,那么又怎能指望他对我们的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呢?所以,学校应该和家长一起教育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帮助他们矫正人格上的缺陷。为此,我们以《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读本为依据,以孝道的讨论为契机,开展了:“爸爸妈妈,我爱您”的大讨论活动。
附:孝心活动讨论题:
(1)平时家里的家务活谁做?你做了多少?
(2)你了解父母的艰辛吗?
(3)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4)你认为现代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相处中)应具备怎样的美德?等等
在活动中我们要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观察父母的一日行为并做好记录,了解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劳动,同时认真分析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通过家长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形式,深入分析自己与父母相处关系的现状,理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辛苦劳动,懂得父母付出的艰辛。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将这种品质发扬光大,我校在实验过程中以德育活动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了“孝心教育”。
孝敬父母同父母的亲子之情一样,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共同情感。为了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学校德育处号召学生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到来的时候为父母献上一份孝心。他们有的制作了贺卡,有的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母亲买了一双袜子,有的给母亲织了一副手套,有的给父母作了一顿饭……虽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召开,他们真的有所收益,有所收获。
(四)以写孝心日记为手段,对学生进行亲情及家庭劳动技能的教育:
什么是孝心日记呢?即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从日常小事出发,记录自己每天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体会。这一活动需要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位同学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身体不好,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一天早晨,妈妈起来给我做早点,眼前一花,一头栽倒在地,头都磕破了。我心里想,妈妈多不容易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抱答您的恩情”。这篇日记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家长中引起极大震动。可见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多么的低,而孩子的点滴关心就能打动家长的心。小小的活动就让家长与孩子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说明平时家长与孩子情感交流的空缺。号召学校各班以“我为父母做点啥?”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他们从当一日父母开始,从给父母做一顿饭做起,从给父母过生日为契机,体会为人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对子女含辛茹苦的养育是多么的不容易!
(五)将学生是否具有家庭美德纳入到评选三好生、优秀班团干部的条件中:
为了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我县将学生是否具有家庭美德纳入到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团员、十佳中学生的条件中。并将其中的家庭考评部分作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通过家长学校解读这个方案,让家长明白并体会出学校纳入考评条件的初衷和意义。每月采取问卷、联系卡的形式,监控、督促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信息反馈显示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打分能够客观实际的反映孩子表现,打100分的少之又少,大部分在70——90之间,有家长给孩子打了60多分,体现家长对孩子的认真负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在评选三好生、十佳中学生时,调查他在家中的表现: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否在家中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要调查该生住所附近的邻居,了解他在社区内的表现;要在同学之间开展调查,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上的表现都很一致,经多方的综合考察后,再由德育处、团委、教导处、总务处和校行政会全体讨论通过后,才能确定三好生、十佳中学生的人选,评选过程公开,让人心悦诚服。
四、实验所取得的成绩:
1、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设置的研究,使家长们提高了对孩子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认识,并且真正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各校评选出若干名校级好家长,推动学校的家庭美德教育的进程。
2、我们对学生进行的家庭美德教育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各校举行的“十佳中学生”的评选中,有100名学生脱颖而出,他们品学兼优,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少年。
3、学生家庭品德评价方案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促进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家长约束孩子,孩子孝敬父母有章可循,具体真实,我们课题组为落实此方案撰写了《延庆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调查报告》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五、经验与体会:
1、构建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体系,形成了互动的德育合力。通过实验,家长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普及家教知识,更新家教观念,形成以德育干部、团队干部为指导,班主任负责策划,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立体德育网络,形成了互动的德育合力。
2、使学生的亲情意识、家庭意识、家庭劳动技能、家庭责任感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实验过程的逐步进行,学生对家庭的了解程度逐步增强,对出现家庭矛盾时的处理方式更加委婉和艺术化。
3、坚持活动育人的原则,使参与实验的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更激发了学生的各项潜能,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看出,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光靠学校毕竟势单力孤。我们还要广泛挖掘社区、家庭资源,构建立体的德育网络。另外,还要抓住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网络,创设一个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与熏陶。
附:参考文献:
1、《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读本;
2、《家庭教育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彭立荣著;
3、《与人交往A 、B、 C》 韩作黎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4、《面对渴望的眼睛》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5、《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